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小狗
2023-06-13 09:20

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小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ID:diqiuzhishiju),作者:Phynix,校稿:辜汉膺,编辑:果栗乘,原文标题:《狗子,你太难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小狗。


它有一张毛茸茸的小脸,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只湿漉漉的小鼻子。它总是满脸笑容,对着你摇着尾巴;它喜欢捣蛋,跟你玩追逐游戏;它非常聪明,只需要经过一些训练,它就能学会各种有趣的把戏。


最重要的是,它会永远忠诚地陪伴你,无论你开心还是不开心,它都会用无条件的爱带给你温暖。当你回家看到自己的臭宝向你飞扑而来的时候,一整天工作的烦恼与劳累也会瞬间被抛到一边。


今天我们能够摩挲着最忠诚的伙伴毛茸茸的脑袋,这一切还要从数万年前说起。


生存危机下的合作


四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地球进入了被称作冰河世纪的末次冰期。除了我们熟知的猛犸象、剑齿虎、披毛犀等动物之外,狗的祖先——一种生存于更新世末期的狼,也已经出现。


更新世狼与大型现代灰狼相当,但它拥有更短、更宽的上颚和更大的牙齿,使其能够捕食更新世的巨型动物(更新世狼头盖骨的插图,图:wiki)▼


根据遗传学研究,狗的祖先在大约40000年至27000年前与现代灰狼相分离,形成独立的物种。但二者的关系很近,就像是亲兄弟一样。


由于目前只通过DNA的证据发现狗的祖先与狼的差异,尚未发现这种狼的化石,也无法为其进行定名,所以为了方便介绍,我们暂且将狗的祖先称作狼,而现代狼则用其代表性物种——灰狼来指称。


狼和狗按分类地位归入食肉目犬科犬属中,因此狗也被称为家犬,多数分类学家认为狗只是灰狼的一个亚种


更新世末期对任何一种生物来说,都不好过。食物匮乏,气候恶劣,单打独斗往往不如抱团取暖。对于人类如此,对于狼而言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决定了每一个物种是生存还是灭绝。


捕食时团队合作得手几率更大,开饭时还得随时准备打群架(图:Mauricio Antón)▼


狗的祖先出现后的一万年内,它们与人类相遇了。据遗传学证据推断,大概在23000年前,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人类先民就已经和狼形成了合作的关系,并开始了其驯化的过程。


跟人走,有肉吃(图:ETTORE MAZZA)▼


有学者认为,狼群是被人类的篝火所吸引,并发现可以从人类这里获得食物,并由此开始了与人类的接触。这被称作人类篝火理论。


最开始,狼群只是来寻找残羹剩饭,之后狼群则通过保护营地以和与人类建立互惠关系,来获得更多食物和其他资源,并逐渐融入人类的生活中。


狗子帮人类守家的本领在很久前就被刻入基因了(图:John James Audubon & John Bachman)▼


率先产生这种行为的狼,也被认为是在狼群中地位较低、进攻性较弱,但警戒性更强、也更愿意接近人类的个体。


也就是说,一些我们认为狗才具有的特征,在狗的祖先还是狼的时候就已经先出现了。听起来像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故事。这一过程被称作自驯化,具备这种特征的狼便成为了潜在的被驯化对象。


现在的狼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被训练成工作动物,只是难度较狗来说大了很多。


也有观点认为,狗的祖先与人类是先通过合作狩猎的方式认识的。狼群和人类追寻同一种猎物种群,并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增近了合作的关系,并经过长年累月的基因积累,逐渐分化为与狼不同的生物。


一部分被驯化的狗跟随人类的迁徙,从东西伯利亚通过白令海峡到达了美洲(图:thetalltrees.wordpress.com)▼


对于北美洲两个现生狼群的基因监测发现,长期生活在针叶林中的狼群与随着驯鹿群迁移的狼群,在基因上会表现出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几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不论如何,在共同的生存危机下,人类与狗的祖先通过形成合作互助的关系渡过了末次冰期的难关。


在这个过程中,狗的祖先逐渐向着更易于与人类共存的方向演化,并在近百年的人工选育下形成了不同的品种。


为什么是狼?


与原始人类生活在同种生活环境中的不仅仅只有狼,但为什么偏偏是狼被驯化了呢?答案在于与人类高度相似的社会性。


狼是社会性动物,以群体形式生活,有高度的社会组织和合作狩猎的能力。人类在冰河世纪期间捕猎大型野兽,也演化出了群体合作狩猎的模式。集体狩猎产生集体防御。狼会主动巡逻和保护其标记了气味的领地,人类也会主动保护营地和狩猎的成果。


狼群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称得上是有分工的社会组织▼


人类通过与狼共同生活而增强了他们的领地感,二者一拍即合,成为了求生路上的亲密伙伴。人类和狼经历了协同演化。在将狼驯化为狗的同时,人类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演化,逐步形成今天的我们。


人类也演化成了现代人▼


尽管其他犬科动物也具有善于捕猎的特点,但它们的社会化程度却都不及狼。狐狸性格孤僻,更倾向于单独行动;豺虽然是群居生活,但社会结构简单,合作意识不强。


至于人类的近亲黑猩猩,虽然也具备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但它们的合作部分仅限于偶尔狩猎或迫害竞争对手以获得个人利益,但这种特征是需要在驯化中被压制的。因此来看,在“协同作战”上,只有狼和人类最为适宜。


在协同演化的过程中,狼最终演化成了狗,而且还出现了一种更为奇妙的现象:心理趋同(psychological convergence)


也就是说,狗独立演化出了对人类社会和沟通行为的特殊适应能力。狗能够理解人类的指示手势、区分人类表情,并通过吠声传达不同的信息。而人类也可以通过狗的叫声判断出它是悲伤或是欢快,是小奶狗还是大凶狗,是有陌生人来了还是在迎接主人。对于一些智商比较高的狗狗来说,听懂主人的口令都只是小case。


狗的祖先在与人类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出了相似的社交和沟通能力,而这份跨越物种的心有灵犀使得人类与狗的关系愈发紧密。


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虽然DNA的研究结果显示,狗的祖先与灰狼的分道扬镳出现在4万到2.7万年前左右,狗的驯化过程始于2.3万年前,但第一只真正的狗的出现,还要再经历近一万年的时间。


目前发现的第一只狗,出现在德国波恩-奥伯卡塞尔(Bonn-Oberkassel)地区。科学家们在一座古老的坟墓中发现了最古老的狗化石。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大约14200年前,是迄今为止被广泛接受的最早的狗化石。根据同位素、遗传学和形态学证据,科学家们确认这是只狗,而不是当地的灰狼。


波恩-奥伯卡塞尔地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右岸,艺术家对该地一万四千年前的样子进行了想象复原(图:donsmaps@Michael Hesse)▼


这只狗与一名40岁的男性和一名25岁的女性埋葬在一起,身上洒满红色的赤铁矿粉末,并覆盖着厚达20厘米的玄武岩块。他们是在同一场葬礼中被埋葬的。


死后也能和人类一起被埋葬,看来是一只很受人类喜爱的小狗了(图:donsmaps@Michael Hesse)▼


化石展陈


对这只狗的化石进行病理学研究发现,它的死亡年龄在19至23岁的年龄之间,年幼时曾患过犬瘟热。在其患病期间,如果没有人类的照料,它是无法存活的。也就是说,同处于一个墓葬中的两个人类很可能是狗的主人。


世界上的第一条狗——波恩-奥伯卡塞尔狗▼


昔日的合作盟友已在悄然之间成为亲密伙伴,人与狗之间很可能已经演进出了情感与关怀的纽带。这一切在至少14000年前就已经发生。


甚至可能不只是伙伴,还是助手、是朋友、更是家人(图:Bosinski)▼


人类与狗的紧密关系,还体现在对于狗的多次驯化中。一项结合了大量狗化石和现代狗基因的研究显示,当今欧洲地区和亚洲地区的狗的基因存在很大差别。这表明,欧洲狗和亚洲狗应该分别具有独立的演化祖先——不同地方的狼群。


现代狗的品种是在人类控制下至少两千年繁殖的结果,没有一个品种是完全来自一个地理起源的▼


研究结果还显示,亚洲狗也是在大概14000年前来到了欧洲,此时已经有了欧洲狗;但不知什么原因,欧洲狗留下的后代远少于西迁的亚洲狗的后代,并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逐渐被亚洲狗取代,仅有部分基因通过欧洲狗与亚洲狗的杂交整合在了现代狗中。


在漫长的史前岁月中,不同地区的人类都与狼群协同演化出了相同的合作模式,并独立完成了从狼向狗的驯化过程。人与狗的羁绊可见一斑。


吉娃娃的头骨(上)和灰狼的头骨(下),他俩可是亲兄弟(图:wiki)▼


真正的狗出现后的几千年里,人与狗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转变。狗被驯化的最初目的是作为狩猎的伙伴,但随着人类进入农耕文明,狗在狩猎中的角色也逐渐弱化。


现在,除了少部分狗还继续作为狩猎时的帮手外,狗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逐渐变为了牧羊人、看守者、救援队、缉毒警,当然,还有人类最忠诚的宠物伙伴。


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小狗。


参考资料

Perri, Angela R.; Feuerborn, Tatiana R.; Frantz, Laurent A. F.; Larson, Greger; Malhi, Ripan S.; Meltzer, David J.; Witt, Kelsey E. (2021). "Dog domestication and the dual dispersal of people and dogs into the Americ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 (6): e2010083118.

Olsen, S. J. (1985). Origins of the domestic dog: the fossil record. Univ.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US. pp. 88–89.

Zeder MA (2012). "The domestication of animal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68 (2): 161–190. doi:10.3998/jar.0521004.0068.201

Musiani M, Leonard JA, Cluff H, Gates CC, Mariani S, et al. (2007). "Differentiation of tundra/taiga and 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wolves: genetics, coat colour and association with migratory caribou". Mol. Ecol. 16 (19): 4149–70. doi:10.1111/j.1365-294x.

Schleidt, W. (2003). "Co-evolution of humans and canids: An alternative view of dog domestication: Homo homini lupus?". Evolution and Cognition. 9 (1): 57–72.

Hare, Brian (2013). The Genius of Dogs.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p. 60.

Janssens, Luc; Giemsch, Liane; Schmitz, Ralf; Street, Martin; Van Dongen, Stefan; Crombé, Philippe (2018). "A new look at an old dog: Bonn-Oberkassel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92: 126–138.

Frantz, L. A. F. et al. (2016). Genomic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 a dual origin of domestic dogs. Science 352, 1228–123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ID:diqiuzhishiju),作者:Phynix,校稿:辜汉膺,编辑:果栗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