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 (ID:huanxingxingqiu),作者:沐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寒冷的北冰洋上,有一个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这里属于挪威领地。奇怪的是,在这片荒凉的海岛上,却有一座苏联人留下的鬼镇。
镇上有列宁雕像、苏联风格的居民楼、电影院、医院、学校等,可是街上却空无一人,只有冷风从洞开的门窗穿过,偶尔有北极熊从门外探进头来,然后孤独地转身离开,有时候在空荡荡的广场上,会有驯鹿、海豹和狐狸路过。
列宁孤独地看着荒无人烟的鬼镇
图:Shutterstock
小镇上废弃的健身器材
图:Shutterstock
在小镇上,可以看到好多房子都开着门,里面虽然没人,但却处处留下了人们生活过的痕迹,房间里随意摆放的桌椅、丢弃的酒瓶、窗台上摊开的书本、枯萎的盆花、厨房里的碗碟,就像人们几天前刚离开一样。
阳台和厨房
图:www.msn.com
但是,这一切都是错觉,这里所有的场景,都是上世纪人们留下来的样子。当初小镇上的人们离去之后,就没有再回来,由于北极的气候特殊,非常有利于低温“保鲜”,人们当初留下的物品,仍然原样保存在那里。
《斯瓦尔巴条约》
这座鬼镇叫皮拉米登(Pyramiden),俗称金字塔,是一座苏联时期的矿区小镇,它位于斯匹次卑尔根岛上(Spitsbergen)。这座岛是斯瓦尔巴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靠近北极,是荷兰探险家巴伦支于16世纪末发现的,并将这座岛命名为斯匹次卑尔根。
金字塔的名字来自于这里山的形状,高耸的山顶看起来很像一座金字塔。
图:The Independent Barents Observer
皮拉米登虽然是一座无人的鬼镇,却和神秘的庇护所、黑暗的监狱或血腥的谋杀无关,这里没有残酷的历史。相反,这里曾经有过一段祥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
19世纪,斯瓦尔巴群岛是人们在北极捕鲸的落脚点,20世纪初,挪威人在岛上勘探到了煤炭资源,之后,岛上就变得热闹起来。
1910年,瑞典人首先在岛上建立了皮拉米登矿区,开始在岛上挖煤。不久,英国、美国、丹麦等国家也纷纷凑上来,都想分一杯羹。
1920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条约》(也称《斯瓦尔巴条约》),明确规定了该岛的主权属于挪威,各缔约成员国均可自由出入该岛,并在岛上进行采矿、科考、狩猎、旅游等活动,但不得违反挪威的法律。
当时,签订《斯匹次卑尔根条约》的时候,苏方没有加入,因为国内当时正发生战争。不过,对于自己被“遗忘”这件事,苏联一直耿耿于怀。1925年,又一批国家加入了该条约,这次,苏联没有错过,和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一起,也加入其中,成为《斯匹次卑尔根条约》的协约国。
苏联最开始对于如何在岛上开发,还没有计划。就在这个时候,已经在岛上挖矿十多年的瑞典人,发现了问题,由于岛上的冻土层等原因,这里出产的煤炭质量较差,再加上运输成本过高,根本就难以盈利。不过瑞典人在岛上投入了各种挖矿设备,如果白白丢弃,岂不可惜?就在纠结之时,苏联出现了。
1927年,苏联接手了瑞典人的皮拉米登煤矿,当然,瑞典人遇到的采矿问题,苏联人也会遇到,那么明知道煤炭质量不好,煤矿难以盈利,苏联为什么还要接瑞典人的盘呢?
其实,苏联接手皮拉米登煤矿,主要目的不是挖矿赚钱,而是想要将皮拉米登打造成一座理想中的乌托邦,向全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美好,人们在其中安居乐业,享受着高品质的生活,具有某种意识形态上的战略价值,这才是皮拉米登对于苏联的意义所在。
打造模范小镇
皮拉米登坐落于斯瓦尔巴群岛中部,在荷兰语中,“斯瓦尔巴”的意思是“冰冷的海岸”。在整个群岛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冰川和荒原冻土,几乎没有任何绿色植物。
由于这里的土地难以施工,苏联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国内运来超强度的大型机械设备,硬是在坚硬的冻土层上凿出了许多基坑,不久,就在皮拉米登建起了一座座苏联风格的楼房。
不过,由于皮拉米登过于荒凉寒冷,没有人愿意来这里生活。为此,苏联政府又在这里修建了居民楼、餐厅、医院、学校、电影院等配套生活设施,甚至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温泉游泳池,想以此吸引人们来这里定居。
为了让人们吃好,苏联政府又不惜血本,用船运来了东欧平原的肥沃黑土,在温室中种植各种蔬菜,土豆、黄瓜、卷心菜、青椒等,还饲养了鸡鸭、猪、羊,如此一来,即便在寒冷的北极,人们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并且肉类蛋类也一样不少。
果然,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不少人来到皮拉米登,这里的工人不但工资高,福利好,而且吃饭、住房、看病、娱乐等,都是免费的,如果有人生活上有困难,会有专人帮助解决。如果矿工带家属来定居,还有奖励和补助,再分给一套至少70平米的住房。
皮拉米登那个时期的生活水平确实很高,可以说,其优越的生活条件,连首都莫斯科的居民都颇为羡慕。
为了让矿工们安心工作,政府又招聘了一批年轻女职工,来到皮拉米登从事后勤工作,并为她们修建了一座单身公寓,公寓内还有一间酒吧,矿工们下班后,可以来酒吧休闲娱乐。如果在皮拉米登结婚了,还分给一套70平米的住房。
这里的矿工生活优裕,根本不用考虑生病、房价,以及孩子上学的问题,所有的问题政府都给解决。他们也从不加班,下班之后,就去图书馆、酒吧、游泳池、健身房、电影院消遣,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皮拉米登似乎已经步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皮拉米登的幸福生活,终于引起了全世界的好奇,一些西方猎奇者蜂拥而至,想要感受一下传说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苏联政府对客人们非常欢迎,允许所有人前来参观,甚至还可以到公共食堂免费吃顿午餐。
同时,苏联政府也因此得以向全世界证实:皮拉米登的美好生活,均来自于苏维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乌托邦的崩塌
就如一句俗语所说:你所看到的东西,只不过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实际上,皮拉米登煤矿从来没有盈利过,居民们的高品质生活,都是靠苏联政府的财政补贴来支撑。
皮拉米登的美好生活,一直持续到80年代,那时候,苏联国内物资短缺,人们生活困难,皮拉米登这样的面子工程,自然也难以维持下去了。从那之后,苏联政府对皮拉米登的财政补贴越来越少,矿工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对皮拉米登的财政补贴更少了,矿工们的福利被取消,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挖矿设备也不能正常维护,学校和医院被迫关闭,很多公共设施被废弃,昔日繁荣幸福的小镇,一天天萧条下来。
1996年8月29日,一架从莫斯科飞往斯瓦尔巴的客机,在皮拉米登以南50公里的朗伊尔坠毁,机上所有人员全部遇难。这些乘客大部分都是矿工和他们的家属,这场灾难使得皮拉米登的状况雪上加霜,矿工们要求赔偿,再也无心工作。
第二年,因为缺乏安全设施,皮拉米登又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矿难事故,23名矿工在事故中遇难,家属把煤矿公司告上法庭,并提出巨额赔偿,煤矿公司顿时陷入僵局。
两起事件发生后,工人们大规模罢工,皮拉米登的采矿业务勉强支撑到1998年4月,再也无力维持下去,只好彻底关闭。
1998年3月31日,最后一批煤从矿井中开采出来后,矿工们开始陆续离开。最后,在10月份冰冻期开始之前,最后一批矿工也离开了。
皮拉米登的居民离开之后,昔日繁荣的小镇一天比一天荒凉,因为没有了人类,动物们很快就占领了这里,北极狐、驯鹿经常在广场上溜达,海鸥也来到窗台上筑巢,比起人类,也许动物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皮拉米登渐渐变得荒芜。
海鸥在居民们废弃的窗台上筑巢
图:Shutterstock
皮拉米登小镇在废弃多年后,却渐渐成为人们探险的目的地,一些人怀着好奇的心理,来窥探这个曾经的苏联“共产主义”乌托邦,看看到底是何模样。
在这里,苏联文化几乎无处不在,列宁雕像、苏联风格的楼房、镰刀锤子图案等,以至于很多人来到这里,都会感觉好像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如今,在皮拉米登小镇,那个“和平世界”的口号仍然在空中飘扬,也许有一天,随着新一批人类的进驻,它真的有可能再次成为一个乌托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 (ID:huanxingxingqiu),作者: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