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如何顺遂地过完这一生
2023-06-30 22:17

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如何顺遂地过完这一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题图来自:《请回答1988》剧照


我们80后、90后这一代,普遍都是出生在普通家庭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人生规划,一路走来全凭运气。‍‍‍‍‍‍‍‍‍‍


比如我,没有出生在大城市,父母忙于生计糊口,从小到大上学基本没人过问,我爸甚至连我上几年级在哪个班可能都不太清楚。


高考后稀里糊涂地就报了个学校,然后被调剂到一个不理想的专业,快毕业的时候辅导员说,你们早点去医院上班,没必要继续往上考,咱这个行业工作经验更重要。


后来,正如大家现在看到的,学历内卷,早毕业学历不高的话在医院里根本升不上去。


而我自己也压根儿不喜欢当护士,更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没在医院上几天班就转到了互联网行业,大学的专业算是白学了。‍‍‍‍‍‍‍‍‍‍‍‍‍


现在回过头去看,整个过程其实家里都给不了太多的建议,老百姓都知道读书有用,但其实不知道怎么让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在大众的认知里,读书多少是有点功利心的,无外乎就是两个目标:一是成为社会精英,科研、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二是用一流大学的毕业证这块黄金敲门砖,打开更好的择业、择偶之门,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但进入社会工作几年后,就慢慢发现成为社会精英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便是当初那群考上985的高考佼佼者,多数也成不了精英,顶多是一个中产。


在精英这条路上,品德、才华、耐心、机遇,是缺一不可的。


就拿我们这个大家族来说,我母亲兄妹7个,除了我是独生女以外,其他每家至少两个孩子,这其中不乏读书很好的,在亲朋好友看来是很有出息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没有谁逆袭,客观来说,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确实要比那些早早辍学的生活条件要好一些,但大家都是过着很普通的日子。


最早考上大学的是我81年的表哥,目前在武汉的中石油工作,我嫂子是个医生在襄阳工作,俩人工作地不在一起,武汉和襄阳各有一套房,收入稳定,但也绝对称不上大富大贵;‍‍‍‍‍‍‍‍‍‍‍‍‍‍‍‍‍‍‍‍‍‍‍‍


我大表姐是88年的,本科211,一路读到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目前在北京的一个研究所上班,北京户口是有,但还没在京买房,事实就是工作稳定、薪水不高;‍‍‍‍‍‍‍‍‍‍‍‍‍‍‍‍‍‍‍‍‍‍‍‍‍‍‍‍‍‍‍‍‍‍‍‍‍


再比如,我二表姐是90年的,本科985,目前在上海的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科研岗,老公是浙大硕士,在芯片设计行业,有上海户口,目前家庭资产是西安一套房+上海一套房(郊区、面积不大、有贷款)


我觉得他们算得上是会读书的,尤其是两个表姐,当年从陕西的一个小县城考出来,是绝对的佼佼者。


如果参照当下精英标准的话,他们还真称不上是精英,勉强称得上是中产。


但对于我大姨和两个舅舅这样普通农民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来说,大家已经完全达标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学历贬值得厉害,当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阶层的流动性就会变慢。


而没有铁饭碗的中产,其实是最容易滑落到底层的一个阶级。


在当下的这个大环境下,可能过去那一套竭尽全力考一所好大学来改变人生的策略多少有些不奏效了。


再加上天价学区房、长期一对一的小灶,这个投入成本太高了不说,回报率还很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兑现。


未来大部分老百姓对孩子的期望,核心宗旨可能是稳定,能在相对好一点的城市立稳脚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套稳定的住房。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所以也许我们需要更新迭代教育下一代的逻辑——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能力幸福且顺遂的“普通人”。‍‍‍‍‍‍


一、好身体大于好聪明


当代很多的父母,尤其是中产阶级,在育儿这方面是非常焦虑的,尤其肯在孩子学业上下苦功夫,但往后会有所改善。


对孩子有一个较高的期望,从小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自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素质,非常有助于孩子的积极成长,这也绝对不是鸡娃。这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边际效应,过则不及。


我们知道,小学成绩靠家长、中学成绩靠学校、高中成绩靠自己,由此看来,家长能起作用的也就是小学,但小学的知识又没有太大的难度,在高考中的占比极低,它只是一个基础。


估计很多人也都发现了,现在鸡娃的都是些小学生家长,后面就没啥人再讨论这事儿了。原因很简单,基本到了四五年级,孩子是不是块学习的料,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


能考上985的,绝对不是靠家长鸡出来的,孩子自身的自律自主要占到70%以上。‍‍‍‍‍‍‍‍‍


其实,孩子学习上真正有压力是从初中开始的,越往后学业压力越大,那些初高中重点学校,别管学校几点放学,作业写到十一二点,是极其正常的。


晚睡早起,拼的是体力,体力支撑了人的精气神。所以,比起把时间都花费在刷题上,不如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把身体练好,这是受益终身的。‍


我们姑且不说美国的“零时体育计划”这项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这种跟成绩有关的好处。‍‍


首先,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能够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状态,状态好了,听课效率才能高。‍


其次,提高心肺功能、改善新陈代谢,避免肥胖。中国现在青少年的肥胖占比是越来越高了,就是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吃得好但又没好好锻炼导致的肥胖,而肥胖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而一个健康的体态,本身就能让孩子更自信。


再者,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学会守规则,一般的体育运动都是有明确的的规则,像篮球、足球这些又有个角色定位,前锋有前锋的职责、守门员有守门员的职责,这就能让孩子认识到岗位责任,集体运动又讲究团队协作、能够锻炼孩子的包容度、团体意识、耐挫性。


在运动场上,孩子还能学会什么是轮流上阵、轮候替补、如何在输掉比赛的时候不低头、对胜利的对手说声恭喜,学会配合,不把所有的荣耀都归给自己。


这都是未来工作中与人交往、团队协作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所以,如果想要给孩子找一个明星榜样的话,建议找体育明星,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比较坚定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这都有助于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一生都能够朝气蓬勃,身心健康。


二、自身努力要趁早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这句话是没错,但是越早努力,效果越好。


上学的时候,你稍微努力一下,就能看到回报。比如这段时间认真学了,成绩就能有所提高,而且年级越低,努力的回报率越高。


但长大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你努力了、付出了,结果是没有收获才是常态。‍‍‍‍‍‍‍‍‍‍‍‍‍‍‍‍‍‍‍


中国人之所以这么看重高考,就是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唯一一次不靠外力、只需要跟自己对抗就可以变得更好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你就会发现,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考公考研,都有一项考核叫做面试,短短的几分钟就能决定这个机会你能否拿到,没有什么试错的机会。


现在就业环境不太好,很多专家建议大学毕业生脱下长衫尽快就业,说以后只会越来越卷,劝大家别继续读研或者是考编,其实这个观点我不太赞成。如果家里条件还能够支持,自己也有深造的意愿,花点时间再努力冲一把没啥问题。


毕竟等你工作几年再去考研和大学一毕业就考研,效果和成本可是完全不一样。


首先,学习能力变差了,你会发现自己很难看进去书,每天杂七杂八的事情一堆,都是干扰项;其次,如果用人单位看重这个研究生学历,他们一般都更倾向于录用同学历中更年轻的人。


咱就不说那些在职研究生的学费有多贵这种经济成本了。‍‍


再来说说年龄这道坎,考公年龄通常是要求35岁以下,抛开应届生岗位不说,大家可以去看看天津、广州这样好一点的城市,护士和教师这些专技岗位,年龄基本都卡到30岁以下了。年龄不合格,连门槛都迈不进去。


这两天看到那个一米三的医学生女孩求职被20多家医院拒的新闻,你能说这不是就业歧视吗?但这不是个人力量能改变的,不是说曝光出来了,事情就能解决。‍‍‍‍‍‍‍‍


所以,努力要趁早,越早努力付出的回报率就越高。


三、尽早发现自身长处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过,木桶理论真的是耽误了我们很多年,以前总认为木桶的最短板决定了能盛多少水。


但这个世界,短板是可以拼接的,我需要装水时,我接一块板插上去就行了,张三有个短板拿李四的插上去补齐就好了。


你让他攒齐这所有板,不好意思,他可能一辈子都攒不起来。


当我们的孩子有一个短处的时候,家庭、社会和学校,都会急着做一件事,赶紧补短。其实,更重要的是,尽快去发现长处,他一定有自己的长处。


就拿我自己举例,我中考的时候 ,物理化学成绩明显比地理好,我就一直以为自己适合学理科(其实是初中的时候地理生物分值占比低,老师们压根儿重心就不在这些科目上),加上高中文理分班时又盛行“聪明学生都学理科”的说法,所以我在语文和英语不怎么学都能考130+、而数学费劲巴拉考及格都够呛的情况下选择了理科。


直到高三,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在他们的课上都主动跟我说,你去看看数理化吧,但我还是只能在及格线上挣扎,高考成绩也可想而知。‍‍‍‍‍‍‍‍‍‍‍‍‍‍


所以,努力在天赋面前,真的不值一提,短板怎么补大概率也超不过长板的。


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魏书生老师在很多演讲中,一直在说成功的教育其实最简单——发现孩子的长处,守住它,发扬,去努力。


只是我们总是很容易不淡定、左右摇摆,老怕输在起跑线,最终可能真的就输了,什么优势都没有发现。


所以发现优点后要守住,不能做很多事情,但是把能做的事做好,就把优点长处守住了,有了这种坚守,优点长处就会入心,细化,生根,再扎深根。


当下面的根,越扎越深,越扎越自信时,上面就能不断地发新芽,散新叶,抽新枝,长新花,结新果。人就是从某一点开始变得优秀,继而整个人开始阳光明媚, 优秀出众起来的。


不要在短板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发挥自己和长处,只有在自己的长处上,人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就感,这种正向反馈,也能激励我们在这个方向上继续进步。‍‍‍‍‍‍‍‍‍‍‍‍‍‍‍‍‍‍‍‍‍‍‍‍‍‍


有一部很著名的印度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大家可以趁着暑假去看看,讲的是一个很不会学习的孩子,每次都考零分,但是他遇到一个老师,从此变成了宝贝,成一个绘画的天才。‍


四、随波逐流不是坏事


前几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侃侃而谈的一席话曾经刷了屏:“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他还说,“好的教育应当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这里面的每一点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幸福人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的功课没有提前规划好,总是容易错过许多。


比如你在15岁的时候放弃了读书、在30岁时想要重拾喜欢的专业、在50岁的时候后悔丁克……


人这短暂的一生,许多事情的时间窗口一旦被关上,就不会再打开。‍‍‍‍‍


如果我们能够在该努力读书的时候就努力读书、锻炼了身体、找到了自己的长处、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了发挥自己长处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开始担起家庭的责任……


这看起来是一种随波逐流,但这未尝不是很多当代人梦寐以求的顺遂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