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后几天,北京天气寒冷而空气质量恶劣。在这一周召开了两场与豌豆荚有关的发布会,而不幸的是,这两场发布会都赶上了雾霾。
周二,完成与阿里整合的新豌豆荚,在地处偏僻的筑中美术馆召开发布会,当时正是北京“史上最严重”雾霾肆虐的时候。而在今天(24日)下午所召开的发布会,则是由当初的豌豆荚衍生出来的新团队“轻芒”的见面活动,结果仅有的两天好天气也在昨天晚上溜走。
昨天下午,我抓住了2016年北京最后一点好天气的尾巴,和豌豆荚创始人,现任轻芒负责人的王俊煜,在轻芒位于老北京胡同里的办公室相遇。
10月起,原豌豆荚员工离开了东升科技园,租赁了位于东四五条的一栋平房,改造成两层的办公室。“轻芒杂志”和“轻芒阅读”两个应用的开发与运营团队位于二楼,顶上还有个天台;一层有一个供小组研究各种实验型应用的实验室,其余大部分成为一个开放的休息空间兼会议室,虽然略显局促,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俊煜打算把轻芒小楼一层改造成一个咖啡馆,主要是作为和老朋友、前同事的聚会场所。
属于豌豆荚的一些特性依然保留着。在京城互联网圈小有名气的后勤阿姨,依然活跃在轻芒办公室。我去的时候正赶上中午饭点还没过去,看到了给大家打饭用的盆子。同时我也能看见猫咪窜行于工位之间,上下楼梯似乎比起专门的猫滑梯更和他们的胃口。豌豆荚标志性的“豌豆喵”多数已经继承过来,有两只因为身体不适,分别由东升园时代的两位员工抱养。“轻芒杂志”的人工+机器客服“小花”,就是以猫的形象出现。
我们原定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被拉长到两个小时,中间我们谈了很多东西,涉及豌豆荚的产品,团队,价值观等方方面面。
谈收购:重申选择阿里不是因为钱
我对俊煜的最近一次采访是在一年前的2015年12月,当时距离豌豆荚证实被阿里收购还有大概半年时间。而UC总裁何小鹏说整个交易过程很曲折,“一年多前就开始接触”。这也就是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个接触至少已经暗中持续大半年了。而采访后没过多久,2016年1月底,豌豆荚一分为四,其中豌豆荚应用市场这一部分,是阿里这次收购的主要资产。
现在看来,在那次采访中,俊煜没有给我透露任何有用的信息。“豌豆荚可以绰绰有余地养活现在的 300 多名员工……东升科技园租下一整栋楼一直没有完全占用,又转租给了一些其他公司……现在的豌豆荚并没有特别迫切的融资需求……豌豆荚作为独立公司运营良好……有时候面对传闻,冷处理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办法。”
“这是真实的想法。”俊煜为一年前的上述表态辩解。“我们不缺钱,也不是因为钱而选择阿里。当时对我们出价更高的也有(当然我还是不能说出价)。但是UC方面对整合整个应用分发体系的逻辑想得非常清晰,我们逐渐理顺了未来应该怎样合作的路径。”
根据界面采访阿里张博(现在豌豆荚的总经理),第一次出价15亿美元洽购失败的最大原因,是豌豆荚的投资人认为出价太低,没有谈拢,跟俊煜他们的关系并不大。但是在谈判失败以后,双方还是建立了联系,经常跟工程师和俊煜本人聊产品,因此增进了双方联系,也为之后的成功收购做了铺垫。
俊煜表示,尽管他确实见过一次“马云爸爸”,但本次收购主要由UC(实际上就是阿里大文娱)主导,而整个阿里应用分发体系也是属于阿里大文娱管理。
谈分拆:一分为四的“豌豆控股”
豌豆荚历史上开发出多款轻巧美观的应用。俊煜前几天在知乎上给一个专栏文章点了赞,那篇文章开头就说:“如果只让我选择一家全家桶,那恐怕只有豌豆荚一家了。”然而,这个“豌豆全家桶”的组成部分以及其开发者,如今已经各有不同的归属。
“一览可以说成是豌豆荚的二次创业,是豌豆荚一个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俊煜在去年底的采访中说。这次采访后不久,今年1月底豌豆荚就拆分为4家公司。它们分拆后仍以一个共同体的形式在东升园办公室办公,直到10月-11月陆续搬走。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豌豆荚 Holdings(控股)’,”俊煜笑称。
我们熟知的下载应用的那个豌豆荚“本体”,也就是豌豆荚的应用分发部分,7月以2亿美金卖给阿里。这中间,俊煜还在4-5月开发完毕了一款Android录屏应用,并在阿里收购以后发布;精选优质视频的“开眼”应用单独成为一家新公司;由应用内搜索计划诞生的产品“豌豆荚一览”改组为“轻芒”,推出“轻芒杂志”App,“一览”也改名为“轻芒阅读”;针对海外市场的Snappea(网页版豌豆荚),Snaptube(视频网站下载器)等海外产品独立成为一家新公司。至于早期的视频搜索等iOS应用则被废弃。原来的iOS开发团队,分别到了轻芒、开眼等地开发iOS产品。
俊煜本人现在仅在阿里做顾问身份,没有正式职务。他主要负责改善豌豆荚以及其他阿里产品,主要是阿里大文娱旗下产品的形象。其中,一个属于阿里大文娱序列的重要产品在两三个月以内就会发布新形象,但俊煜现在拒绝公布。实际上,我知道这是哪一款产品,但我也不能说。
那么,真正的豌豆荚现在去了哪里?现在的轻芒团队可以说是“老豌豆”最精锐的一部分吗?
“你很难说什么是‘真正的’豌豆荚,从创新工场,到积水潭,到东升,还有现在,都是豌豆荚。我们留下了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只要认同并传承它的都算。”俊煜说。
即使如此,在豌豆荚年初分拆前后,也有一些员工确定以独立身份出来创业。比如获得iOS App Store推荐的视频编辑应用 VUE ,它获得了原豌豆荚的投资,8位创始成员全都是豌豆荚前员工。还有一家纯技术开发公司,项目可能和数据库之类的有关。此外,也有一些“老豌豆”离职后活跃在其他公司当中。
这些曾在豌豆荚工作过的人们,闲时都会选择轻芒办公室作为聚会地点。
谈内容分发:“一个就够了”之后的再尝试
去年底的采访中,俊煜提到了当时豌豆荚做的一次“战略收缩”:“过去有一些功能本来就不应该是豌豆荚承担的,比如说当电影资源在某个应用当中不完全能用的时候,豌豆荚会帮忙跳转到一个内嵌浏览器打开视频所在网页,这样就超出了一个应用内搜索应该负责的范围。”
豌豆荚4.0版本曾提出“一个就够了”的概念,初次尝试在客户端整合影音、壁纸、小说等内容消费资源。但是后来的版本中,4.0做的一站式尝试逐渐的被砍掉了,豌豆荚回归了一个单纯的应用市场的样子。如今,豌豆荚即将重启客户端内的内容分发,将加入更多的推送,承担阿里大文娱的更多任务。
现在,俊煜认为经过重新梳理,豌豆荚已经具备了再次做内容分发的条件。“4.0的时候想做内容搜索,但是超越了大家的能力范围,最后做得大而分散,各个频道相互不关联,看起来也不像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样子。经过重新思考以后,现在整合进阿里的推送机制,可以做更好更准确的个性化,实现‘千人千面’,而且也是运用阿里大数据的前提。”
应用内搜索曾经带着打破“围墙花园”的愿景,因为进入App时代之后,大量内容只在手机App之内流动,不能被跨平台的通用互联网检索。而进入阿里系岂不是走进了一个更大更深的“围墙花园”?在俊煜看来反而不是。“因为一个一个谈版权太痛苦了,阿里至少可以打包提供很大一部分资源,包括UC,优酷,虾米等等。以前这些内容可能都要单独去谈授权的问题。”
谈豌豆荚文化:为阿里带去美学与精神追求
俊煜本人与PP助手的团队接触不多,但相信在新的阿里应用分发矩阵下,不会出现有王微,杨浩涌这样“一山不容二虎”的情形。他认为不会发生同类合并问题,因为双方的特性是互补的。他认可PP助手在iOS(越狱)端和下沉市场的分发能力,认为豌豆荚品牌优秀,在合并后的阿里应用分发占主导地位。
这一点得到了张博的确认。他对界面表示,目前两品牌的团队已经合并,以豌豆荚为主,互相给对方输送用户。豌豆荚和PP分别被定位到面向“一二三线”和“四五六线”城市。张博称,目前的应用分发市场格局,按顺序依次是应用宝,360,百度,豌豆荚+PP,而2017年底他们希望拿到第二的位置,坦诚跟第一位的应用宝差距还比较大。
豌豆荚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注重设计驱动和传播美学价值的品牌,阿里采用多种方式,力求不让这个品牌在被收购后“泯然众人”,能保持原来的精神特质。然而,周二以梵高作为创意的发布会活动还是让人不由得联想到Uber中国的营销团队裁撤之前在杭州地铁“种森林”的谢幕演出。
俊煜否认这将会是“最后的晚餐”,他说周二的发布会是阿里的宣传团队主导。豌豆荚原来的市场负责人各自去了分拆后的四家公司,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类似“无聊治愈所”的推广创意。
一直以来,阿里缺乏做的很优雅的App,对很多收购来的东西处理得也不好。虽然这背后的成因比较复杂,比如支付宝的问题归蚂蚁金服,阿里音乐的问题归阿里大文娱,但是外界不这么看,它都认为是阿里做东西做的不精致,都是阿里的产品做得不好。在价值观方面,也有很多太实用,太朴素的东西,说法本身是不错的,但有点太“成功学”了——以至于被说成适合在机场书店循环播放。
他特别谈到自己在阿里担任的“顾问”角色的作用。“原本是我在内部说,我们要‘发现更大更美好的世界’,结果阿里那边一看,这个口号不错,干脆就对外公开了。现在对外宣传都在用‘发现更大更美好的世界’。所以可以说,豌豆荚是对阿里朴素的价值观体系,提供一个美感上的补全。这是非常重点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不用担心豌豆荚会失去原来的品质,相反它会将追求美的精神在阿里内部发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