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人士称,2017年2月份开始,北京市将对外地牌照车辆的进京管理进行调整。调整的内容主要为:每辆外地牌照车辆一年中只批准进京12次,每次核发的进京证最长使用期限为7天,所以这些车辆一年内最多只能在北京市内行驶84天。据悉新规定将在本月底对外公布,并于2月份开始正式实施。
这一新规如果在下个月正式施行,网约车无疑受到的冲击最大。近期国内各省市相继颁布网约车新政,北京市相关规定中就要求禁止外地牌照车辆在京提供网约车服务。不过,北京市网约车新政给与了各平台5个月缓冲期,但从这一可能近期就发布的进京证新规来看,等于是从某种层面将网约车平台的缓冲期缩短,平台上的外省市车辆或将被提前“清场”。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2016年12月21日,北京、上海、广州同时发布“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其中,广州网约车驾驶员须具有本市户籍或取得本市居住证,“拼车”一天只能接两单;北京、上海要求网约车驾驶员和车辆必须要有“京籍京牌”“沪籍沪牌”。此外,上海网约车新政没有缓冲期,是从当天开始正式实施。
三个城市发布新规的整齐划一令人叹服,其中只有广州放宽了户籍要求但是严格规定车辆必须为本地牌照。而上海最为严格,没有给予一天的缓冲期限。相比之下,北京市给与的五个月缓冲期,让各平台还有时间进行调整和斡旋。
对于“京籍京牌”的规定,北京市交通部门曾回应称:需要坚持公交优先的战略,网约车等出租车只能作为城市交通出行的补充,对其进行总量控制在所难免。简言之就是相关部门要将专车与正规出租车做出区别,希望将专车打造成相对出租车更为高档的存在:追求服务感受且不差钱的用户可以坐专车,追求性价比的可以坐出租。
在网约车政策最终落地之后,北京市为庞大的网约车从业人员以及车辆预留了五个月的缓冲期,也显示了政策一定的柔性和灵活度。而懂懂笔记在与部分网约车司机的交流中感觉到,很多司机对缓冲期过程中的变数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现在都在发展共享经济,肯定不应该把这个规定卡这么严吧。”这句话代表了很多司机的心声。
缓冲期或成泡影 外籍司机难“上岗”
进京证的宽与严或将成为那“最后一根稻草”。
从去年5月26日开始,一项管理新规让很多外地牌照车辆更加方便地驶入北京市:外地车可以在网上办理进京证。当日这一措施开放之后,广大非京牌车主就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办理进京证。同时,也正是这次网上办理进京证的开放,使得大量外地牌照车辆得以在京从事网约车服务。
滴滴此前曾针对上海征求意见稿做出回应表示:滴滴出行在上海的近41万名司机中,只有1万拥有上海户籍,也就是说符合规定的司机不足3%,几乎要推倒重来。至于北京市场滴滴并未做出回应。不过据媒体报道,现在北京的网约车市场至少有一半的司机来自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同时外地牌照的车辆也占据了相当一大部分。有消息称:2016年1~6月,神州优车(神州专车上市主体)的员工数量从42288人减少至35812人。更有业内人士指出:特大城市对控人控车的要求都希望平台能够“限制数量”。
如果2月份开始进京证的“控制”成为现实,拥有大量外地牌照的网约车平台将会第一时间面临“车荒”问题。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若新政落地,38.2%网约车司机会去开黑车,17.8%会选择离开所在城市。如今,这近4成想转行开黑车的网约车司机也将“无车可开”。
正规军悄然落地 加剧网约车竞争
其实就算进京证的政策不进行调整,部分城市设置的过渡期,在业内人士看来也并非是利好。过去的一个月,懂懂在北京、广州等地乘坐网约车时就问起司机去留的问题,80%的司机都是这样回答:“大不了不干了呗。”而现在,大不了不干的选择对各平台而言,可无法如此率性。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与各项管理规定同时到来的,还有正规军的逐步发力。上周,懂懂在深圳市尝试了首汽约车的服务,感受到了正规军落地的势头。懂懂和几位深圳市的首汽约车司机聊天时了解到,首汽在2016年12月在深圳先投入了100辆专车试水。但是受办理时间约束,到今年1月初实际能够运行的车辆只有70多辆。目前司机中约有近50人是从神州专车跳槽过来的,而且是跟着一位部门领导一起。究其原因是神州的待遇不如以前了。
“以前神州在深圳有三四千辆车,包括同等数量的司机。但是现在运营车辆也就是鼎盛时期的一半了,主要是司机走了不少。”其中一位司机这样描述。他表示,自己是和其他伙伴一起离开的神州,参加了首汽的面试笔试之后加入了新公司,“主要是新公司的背景,图个踏实”。据悉,首汽约车在深圳的大规模落地近在眼前,首批1000辆专车应该在这几个月内就到位。
同样的情况在北京市更为突出,首汽约车在北京市的投入数量已经超过6000辆,未来还会继续增长。尽管有“充值返钱受限”一说,但是司机和车辆的质量仍让其拥有了大量忠实用户。每次充值活动,都会让之后的数千辆专车“忙活”很长一段时间。首汽约车的商业模式未必会赢,但是其带来的竞争力不容小觑。
事实上,共享经济的爆发与消亡都是遵循着客观规律在发展的,无论外企、国企还是民企,面对的公众需求都是同样的(补贴不能成就一切),面临的竞争结果也都是适者生存(政策面与民众面需求的统一)。网约车绝不会就此没落,只有从中找到规律和脉络的玩家,才会跑到顶峰。最后懂懂再多说一句,今天的网约车平台所出现的景象,会不会是不就将来国内共享单车市场的一个“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