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毁容”的猴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担心什么?
2023-07-15 13:55

会“毁容”的猴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担心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李鹏亮,编辑:卢伊,题图来源:unsplash


这个夏天,猴痘似乎卷土重来了。


从6月开始,北京、广州、沈阳、长沙、天津、西安等六地陆续报告了10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一半以上都于上周发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例中不仅有境外输入的,还有国内首个本土病例。


密集曝出的新病例,加上首次出现的本土传播,难免引发人们对猴痘的恐慌。


其实去年,猴痘就已在世界各国引起过一轮恐慌,并导致超过8.8万人感染,149人死亡,足迹遍及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被猴痘“攻陷”的地区和病例不断增多,世卫组织一度将猴痘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新冠同级。


猴痘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病人症状和天花相似,包括发热、出现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因而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温和的天花”。


此前,猴痘多散发于中非和西非。但2022年5月以来,随着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多个欧美国家陆续报告猴痘确诊和疑似病例后,猴痘病毒开始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国也未能幸免。


早在去年9月,重庆报告了内地首个猴痘病例,该病例为一名自国外中转重庆入境人员,因隔离期间出现了皮疹等症状,后经检测和专家诊断才被确诊,并送往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治疗。稍早之前,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亦相继报告猴痘输入病例。


谁能想到,在全球猴痘疫情早已大幅下滑的今夏,这种病毒竟又卷土重来,并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带来更多新病例。人们不禁疑惑,随着多地陆续曝出猴痘病例,我们需要担心什么吗?


一、从“非同寻常”到“卷土重来”


猴痘病毒和已经被消灭的天花病毒同属于正痘病毒属,都会在人类体表造成痘状疱疹。其宿主主要是非洲啮齿类动物,但也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因为1958年首先在猴类身上发现,所以命名为猴痘病毒。


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名9岁男童身上首次发现人类感染猴痘。此后,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共有9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其他国家鲜少出现,即使有,也多有猴痘流行地区旅行史。


但2022年5月以来,猴痘首次在欧美等既往非流行国家发生持续传播。不同以往的是,多国报告病例没有任何猴痘流行地区旅行史,且地理上分散较广,人们怀疑传播可能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世卫组织亦称这种情况“非同寻常”。


2022年7月23日,世卫组织宣布将猴痘疫情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该组织发出的最高级别警报,只有在某种疾病具有跨国传播的危险,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因此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时,才会将其列为此类。猴痘疫情是世卫组织第7次发出该警报,上一次则是新冠疫情。


至今,猴痘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截至发稿前,据世卫组织统计,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12个,累计报告超8.8万例确诊病例,149人死亡。


其中,欧美地区为此次猴痘疫情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西班牙、法国、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英国、德国和加拿大,全球83.7%以上的确诊病例均来自上述十国。其中,美国疫情最为严重,确诊病例超过3万例,并曾于去年8月宣布猴痘构成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所谓“传染病无国界”,猴痘面前,中国也未能幸免。


猴痘病毒(来源:WHO)


2022年7月起,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相继出现4例猴痘确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此后出现了继发本土病例甚至暴发的情况,截至今年6月,两地累计病例数已超160例。


同年9月,重庆亦在接受集中隔离的入境人员中,首次发现猴痘病例。


发表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的现场纪要显示,该病例为一名29岁的中国籍销售人员,曾于9月2日至8日访问德国,并在柏林出现高危行为,随后前往西班牙。期间,该病例曾出现喉咙干燥发痒,9日发烧,右脚踝出现红色皮疹和脓疱。11日,他前往一家私人诊所服用消炎药,后于14日返回重庆,并在隔离点接受隔离。由于其自述出现猴痘样临床表现,随后被重庆市疾控中心确定为猴痘疑似病例。


经检测,该病例中的猴痘病毒属西非系B.1支,与6月21日采集的德国病毒高度同源,这些结果确认了该病例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且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重庆即被隔离管控,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不过,猴痘在去年夏天迎来感染高峰后,病例数就开始大幅下滑,因而到今年5月11日,世卫组织已经官宣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当于撤下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最高警报。


不过,警报的撤销并不意味着猴痘病毒就此消失,输入风险始终存在


尤其在过去三周里,全球17个国家又新报告了猴痘病例,其中7国周新增病例数出现增长,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6日,北京分别报告了1例境外输入病例和继发本土病例,分别为26岁和30岁男性;4天后,广州也监测发现两例,分别为43岁和29岁男性。


进入7月,短短一周内又有4地报告6例猴痘确诊病例:3日沈阳确诊1例,5日长沙确诊3例(分别为24岁、28岁和38岁男性),7日天津确诊1例,8日西安再添1例。


截至2023年7月9日,全球每周新增猴痘病例数变化情况(来源:WHO)


二、猴痘疫情会“走入死胡同”?


这次猴痘卷土重来,多地密集新增病例,难免引发担忧。


但对业内人士而言,这一情况早有预判。去年的一次采访中,就有多位专家表示,猴痘病毒已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传入中国是大概率事件,未来在国内大城市或有病例散发,但大规模传播是小概率事件,总体来看对中国的威胁很小,公众无需恐慌。


据我国去年6月发布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显示,自1980年天花消灭后,猴痘病毒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潜伏期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前驱症状,发病1~3天后出现皮疹,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结痂脱落后还可能留下持续数年的瘢痕


虽然猴痘的临床表现与天花类似,但其并不如天花那样危险。世卫组织认为,猴痘的传染性不如天花,引起的疾病也没有那么严重。


香港大学病毒专家金冬雁指出,猴痘和天花的致病性不在同一量级。天花是对人体高度适应的病毒,只感染人,能直接导致部分患者死亡,死亡率高达30%。而猴痘的天然宿主是啮齿类动物,在人类身上表现为自限性疾病,患者通常可以在2~4周内自愈。


去年7年,他在采访中指出,本次疫情之所以出现大量病例,其中有一部分是回顾调查发现的。很多患者以前感染猴痘之后自愈,完全不知道是猴痘感染的病例,也被通过调查、抗体检测等手段发现,所以汇聚成现在的数字,所以总体上看无需过度忧虑。而当时23例死亡病例中,绝大多数患者本身有其他疾病,而不是直接由于猴痘致死。


《指南》亦指出,猴痘病毒存在西非和刚果盆地两个分支,二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转规差异。其中,西非分支猴痘病例的病死率约为3.6%,刚果盆地分支的病死率则达10.6%。经测序分析,2022年5月以来的猴痘病毒属西非分支,即病死率相对较低的类型。


猴痘的传染性也远弱于天花。金冬雁指出,其传染性很低,有效繁殖率在0.5左右,甚至更低,这意味着平均每两个人才会传染一个人,所以整个疫情会“走入死胡同”。此外,由于猴痘是DNA病毒,其变异能力和风险也远低于新冠病毒,通过变异造成大规模流行的概率也要低得多。


公开资料显示,猴痘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际传播则主要经由密切接触,长时近距离接触时的飞沫、接触病毒污染物品、母婴传播等途径也有可能。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更撰文指出,身体肌肤直接接触,特别是有性行为的肌肤接触,感染猴痘的风险很大。猴痘病毒还可以经由搂抱等亲密接触的行为,以及共用毛巾、被褥、杯子和餐具等物品传播。


但2022年5月以来的猴痘疫情却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多发生在男男性接触者中。


据世卫组织统计,已知资料的病例中, 84.1%为男男性接触者,82.1%报告曾有性接触史。不过,由于这两项统计的样本量均不到总病例数的三分之一,实际比例可能还有变化。


在不久前披露的内地首个猴痘本土病例的感染详情中,该病例为一名30岁男性,发病前一个月没有出国旅行史,但曾在5月与一名4月入境的男性发生性接触。基因组分析表明,两人体内的猴痘病毒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序列。


研究者据此认为,内地首例本土猴痘病例也属男男性接触者,表明与特定人群的密切接触仍是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应为该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自愿咨询和检测等。


研究者同时强调,由于猴痘病毒也可以通过空气或接触污染物传播,“过分强调特定人群之间的性传播可能会忽略其他传播途径的必要控制措施,并误导公众对猴痘病毒的认识。


世卫组织此前曾呼吁,要防止猴痘感染者和相关群体遭受污名化。联合国亦在官网中强调,猴痘的风险不仅限于男男性接触者。任何人如果与具有传染性的人密切接触,都会有危险。了解猴痘的传播方式和如何保护自己,有助于确保尽量减少受影响者数量,并阻止疫情传播。


猴痘传播途径中,性接触占比最高(来源:WHO)


三、无需担心,防控行动早已启动


“猴痘病毒已经出现50多年了,人类对它有充分的了解,诊断手段很成熟,也有完备的应对措施,所以不会出现类似新冠那样的流行,无需恐慌。”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曾在去年指出,全球报告的新增病例数在第36周出现下滑,这说明猴痘疫情开始下降,他当时认为,“此轮猴痘疫情可能在数个月内结束。”


而此后数月里,全球猴痘疫情数字确实出现了持续回落,并促使世卫组织像对待新冠疫情那样,撤销了针对猴痘疫情的最高警报。


此前,为尽快结束疫情,世卫组织曾建议,近期有猴痘病例的国家和地区应开展行动,阻止人际传播,进行相关检测,并建议任何有猴痘相关症状的人不要旅行。对21天内未有猴痘病例的国家,世卫也建议建立卫生和多部门协调机制,为应对猴痘和阻止人际传播加强各方面准备工作,并制定措施,防止猴痘感染者和相关群体遭受污名化。


中国亦提出多项有关猴痘疫情的防控措施。


早在2022年6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就先后印发《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和《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提出疫情归国人员注意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主动就医,未出现症状也可联系当地疾控中心咨询和报备。并建议限制非洲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的进口贸易,减少病毒向我国扩散风险。对可能与感染动物有接触的动物进行检疫隔离,观察症状30天。


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也进行猴痘病毒的排查,对入境前21天内有猴痘报告国旅居史的人员,密切监测出疹情况,及时转送到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卫生机构在接诊出疹病人时,应询问猴痘相关信息。


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管理模块已经可以对猴痘进行网络直报。


常荣山认为,可以对来自疫源地的国际旅客进行适当的核酸检测。DNA病毒的核酸检测要比RNA病毒的核酸检测容易许多,可以避免很多病毒输入的风险。


他亦指出,有研究表明,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有很好的交叉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很强。我国在1980年正式停止天花疫苗接种,此前曾有人群广泛接种过天花疫苗,因此本次疫情中感染的老年人占比很低。对于重点人群,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采用天花疫苗来加强保护。


金冬雁也称,可以购置一些疫苗作战略储备,以备重点人群不时之需,提供保护作用。目前香港购置了数百剂进口疫苗。据他估算,内地储备数万剂疫苗即可满足需求。


《指南》指出,我国既往采用的复制型组织培养痘苗天花疫苗,可以有效保护人群免受猴痘感染。目前也正在研发非复制型痘苗。


美国现有两种疫苗可对猴痘有预防作用,一种是痘苗病毒的非复制型活病毒疫苗,另一种是原用于天花的疫苗。目前,美国对猴痘疫苗推出“疫苗公平试点计划”,由各州申请疫苗使用,用以集中解决重点人群的风险,该计划预留猴痘疫苗1万剂。


欧盟则多次订购猴痘疫苗,据统计,总数已近33.5万剂。2022年8月,欧洲药品管理局还曾宣布,由于疫苗供应有限,可以考虑减少单次接种剂量,“一拆五”注射法,单次接种剂量为原剂量的五分之一,用以扩大接种范围。


不过,世卫组织并未建议进行大规模接种猴痘疫苗,只建议对病例接触者和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接种。同时建议在天花和猴痘诊断工具、疫苗或疗法方面拥有生产能力的国家提高相关生产和供应。


此外,多位专家亦强调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让公众了解猴痘,及时发现、检查,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以免造成更多传播。


金冬雁认为,首先需对男男性接触者、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宣传教育,让患者意识到自己患病,自主报告。他指出,很多地方的病例都是自报发现,而不是通过大规模检测发现的。


“对没有那么危险的猴痘进行大规模检测是成本效益极低的,同样的成本如果投入到肝炎、出血热,可以有更好的健康价值。”金冬雁称,如果充分宣教,患者就可以主动就医报告,顺便就可以了解密切接触者,从而用低成本控制疫情。


常荣山则提供了猴痘临床症状分期图,以帮助公众了解猴痘的形态,及时发现和就医。


常荣山认为,长期来看,未来猴痘从疫源地外溢的风险会不断增大,可能像艾滋一样出现广泛传染,但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就当下而言,大规模传播的风险很小,“普通公众被感染的风险几乎没有,科学家们密切关注和监控即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李鹏亮,编辑:卢伊,原文发表于《凤凰周刊》总第810期,《猴痘病毒输入内地,防控早有准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