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7》也不行了?
2023-07-16 21:26

《碟中谍7》也不行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看电影 (ID:cstkkj),作者:朵夫,头图来自:《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剧照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让人觉得很迷惑。


不只是剧情方面,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并且,票房和口碑也两极分化。


一方面,口碑上,它在国内外平台,都是迄今为止该系列最高的一部。


IMDb8.1分,烂番茄新鲜度96%,MTC81分。



豆瓣从8.4掉到了8.0,仍然算是不俗。


但票房又不尽如人意,至少在大陆地区如此,最终预测只有4.63亿。


要知道《碟中谍6》,内地票房可是超过了12亿。


如今,这个拥有27年历史和大量粉丝的大IP,在大陆市场的每日票房,只排在《长安三万里》《八角笼中》这些没有大IP、也没有大流量的电影之后。


这是否在向我们说明:


61岁的阿汤哥,已经到了英雄迟暮的地步?以《碟中谍》为代表的超级英雄大片,也已经被越来越多中国观众抛弃?


一、最大看点仍是阿汤哥的特技


早在上映前,我们就已经在预告中,无数次看过这部片子的最大亮点:阿汤哥骑着摩托车,从悬崖上一跃而下,并完成一次定点跳伞。


从《碟中谍4》开始,每一部挑战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戏,已经成为这个系列的最大卖点和招牌。


阿汤哥每次都用亲自上阵、实拍的方式,挑战着自己的极限。


这次,为了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据媒体报道,阿汤哥花了一年时间,练习了1.3万次摩托跳跃,500次速降伞。


不说别的,这样的敬业精神,就值得每一个演员学习。


当然,除了这个最惊险的跳伞动作,片尾断落的火车上,垂直逃生的戏份,以及罗马街头,精彩刺激又不乏幽默的追车戏,都处理得足够漂亮。


作为一部好莱坞动作大片,它的确给观众提供了足够极致的视觉观赏体验。


从这点上来说,它是成功的。


但很可惜的是,它的文戏,却很难和如此精彩的动作戏匹配。


不仅冗长而沉闷,而且,看似在不断追逐时代潮流,但实际上,故事背后体现出的世界观,已经越来越难让今天的中国观众产生共鸣。


二、冗长而沉闷的文戏


这个故事背后,体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呢?


我们回到故事最大的设定。


戏中最大的反派,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拥有自我意识的超级AI程序“智体”。


这个AI“智体”,不仅能自行黑进各国情报机构的网络系统,窃取情报;还能海量改写网络上的信息,“制造”真相,改变人们的认知。


因为“智体”拥有如此强大的能力,于是,各国情报机构相信:


谁能掌控这个“智体”,谁就拥有了“真相”,拥有了统治世界的权力。



那么,要如何掌控这个“智体”呢?


你绝对想不到,如此先进的、拥有自我意识的高科技“智体”,竟然是通过两片钥匙来控制的。


找到两片能合成一体的钥匙,并找到存储“智体”源代码的位置,就能掌控“智体”。


更离谱的是,因为这个“智体”,各国政府,情报机构,都开始集体“黑化”,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抢夺这两片钥匙,以此获得统治世界的无上权力。



这么还原一下,控制“智体”的两片钥匙,不就是当代版《指环王》中的魔戒吗?


而当全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失去理智,互相残杀,抢夺钥匙时。


阿汤哥就成为《指环王》里那个头脑清醒,心思单纯,关键还四肢发达,运气爆棚的“霍比特人”,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世界的唯一救星。


他奋力抢夺钥匙(魔戒),并誓言要毁掉“智体”,拯救世界。


于是,他不但变成了“智体”的敌人,还变成了全世界情报机构的“通缉犯”。



你在电影院里看时,或许会觉得很燃、很热血。


但一旦细琢磨,就会觉得幼稚而滑稽。


这样的设定当然经典,但在人们越来越不相信超级英雄,而更加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真实困境与挣扎的当下,或许就显得有些陈旧了。


我们看过了太多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于是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幸福之中的童话故事。


但今天我们似乎明白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英雄式的人物也根本靠不住,要解决个体的真实困境,需要的首先是“看见”个体的遭遇,以及对这个复杂世界的认知。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如今在中国电影市场,关注个体命运的现实主义题材越来越受欢迎,而超级英雄的好莱坞大片越来越被冷落。


三、女性角色塑造的失败


我们当然知道,阿汤哥是毫无疑问的主角,“谍女郎”向来只是配角。


但到了这一部中,对女性配角的塑造也尤其失败。


先说伊尔莎,她的死是最让观众遗憾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她的下线完全是为了给新女主让路。


说白了,《碟中谍》仍然主要是满足男性观众幻想的大IP。


而最能刺激男性观众荷尔蒙的,除了飙车、冒险、打斗场面,另一大元素,就是漂亮的女主角。


承担着这种“功能”的前提下,能在一个系列当中,担任两次女主角,可能已经属于优待了。


到了《碟中谍》7和8,自然又到了 “推陈出新”,更换女主角的时候。


但即使抱着这样的理解,伊尔莎下线的方式,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首先,前两部戏以及7的开头中,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个枪法精准的女特工。


但到了和大反派生死决斗时,她有时间去找一把精致的长刀,却不准备自己更擅长的枪,还要和反派近身肉搏,就着实让人费解。



更离谱的是,伊尔莎本来是为了解救本集的新女主格蕾丝,而与大反派决斗的。


但伊尔莎和反派决斗的时候,格蕾丝去哪儿了呢?


尽管片子长达164分钟,但在这个人物行为动机和立场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却没有任何交代,只能靠观众自行脑补:‍


如果她当时在现场,为什么不出手帮忙?而是眼睁睁地看着伊尔莎被杀死?


更关键的是,如果她在现场,为什么大反派杀了伊尔莎之后,没有杀了她,也对她身上的钥匙不感兴趣,而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如果她当时不在现场,而是看着伊尔莎为了救她,与大反派搏斗时,就已经逃跑了。


那么,为什么在阿汤哥赶到,发现伊尔莎死去时,她又刚好良心发现,也同时跑回了现场,见证了伊尔莎的死,从而转变了立场,决定帮助阿汤哥?



这两种可能,同样都解释不通,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她们的行为动机不重要,一切都是为阿汤哥服务的。


伊尔莎的死,是为了增加阿汤哥对大反派的憎恨,为后面剧情的合理性提供支撑。


格蕾丝的突然消失,又莫名出现,见证伊尔莎的死,是为了构建她转变立场的合理性——尽管这看起来仍然不合理。


当然,这场戏更是一场新老“谍女郎”的“交接仪式”:


一个人死去,一个人赶到,让阿汤哥名正言顺地发展新“暧昧对象”,而不必背负“渣男”的骂名。



再说白寡妇,这上一部中,我们见证了她是一个气场十足的军火商。


但到了这一部,她不仅怕AI,怕AI的代理人,还轻轻松松就被一个小偷电晕。


半晕半醒时,还莫名其妙地搓鼻子、瞪眼睛,成了片子里负责搞笑的丑角。


这不仅和上一部中塑造的形象完全不符,在故事中也没有任何重要性。‍‍‍‍‍‍‍‍‍



最后,还有那个反派女打手。


刚开始,她看起来疯疯癫癫、心狠手辣,但因为阿汤哥怜香惜玉,决斗中没有打死她,害她被上司怀疑会反水。


于是,被上司捅了一刀,“巧合”的是,上司还没捅死她。


于是,她就在那等着,最后真的反水,忍着被捅了一刀的剧痛,徒手拉上来阿汤哥和格蕾丝,再清楚交代完关键情报之后,才“懂事”地晕死过去。


如果这还不叫工具人,那真不知道什么叫工具人了。



所以,如果以女性角色为观察对象,这一整部戏,所有女性都沦为工具人,她们的所有行为和情感,不在乎合不合理,只为阿汤哥一人服务。


这可能也正是《碟中谍7》在中国市场没有热起来的原因之一。


在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群体越来越成为消费主体的今天,这样一个靠飙车、枪战、爆炸、冒险和美女来满足男性幻想的电影,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了。


而这,或许也是同类型的好莱坞大片陆续在中国票房扑街的另外原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看电影 (ID:cstkkj),作者:朵夫,内文配图均来自:《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剧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