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投资人怎么成功转硬科技?
2023-07-18 10:57

美元投资人怎么成功转硬科技?

机会常在,能自我革新、快速适应的才堪称最优秀的投资人。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泽洞察(ID:gh_f10a7c242141),作者:拉菲,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美元基金要变天,这早就是共识。


近两周和几家GP聊,融资挑战都无法用“很难”来形容,看来有一批美元基金注定没有新一轮了。当然,离关闭还有点远,毕竟仍有大把退不出去的项目需要想办法解决。


基金尚且能苟活,但美元投资人恐怕真要做个决断了。和裁员相比,不可恢复的行业普遍降薪才是真正转折。打响第一枪的是曾在浦西最贵写字楼太古汇的某知名大美元基金,几乎涉及每个团队的裁员加降薪,未来将专注于半导体和硬科技。


上周听闻消息还是有点惊讶,那栋楼里还有KKR、黑石和华平,虽然这三家性质和上面这家不尽相同,但这几家曾立于职场塔尖的代表性机构确实没多少时间犹豫了,要么脱胎换骨,要么退出舞台。


机会并非没有,一个时代的谢幕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启,最难的是怎么去坚信泛硬科技赛道长期仍有好的投资机会,同时让自己从过去的舒适区里彻底跳出来,以及转变过去的投资思维和路径依赖,快速融入人民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废话不多说,我们小作文也是有内涵的,不会翻来覆去描述行业惨状。


第一,硬科技是超长周期赛道,但长期机会仍非常多,不搞明白且坚信这一点,那肯定犹犹豫豫。


今天没有哪个细分市场是不卷的,如果有,肯定不在中国,这是不是共识?如果只看短期,看眼下市场环境,随便mapping式地扫一圈,当然看不到好项目。


瑞泽洞察写过一篇关于小家电投资逻辑的文章《新消费为什么那么难?以3C家电为例》,重点提及扫地机市场,一年过去,基本上验证,但还是有很多投资人掉到坑里去。


瑞泽洞察也在2021年底发文,认为SaaS在中国会很难,基本没有copy to China的基础,2021H1我们就劝投资人谨慎再谨慎,虽然那时美股SaaS仍一片火热。结果呢?


去年初我们分析了新零售,以盒马为典型,当时还有挺多人不看好盒马,今天呢?5年后再看,10年后再看,盒马一定会再升级,但到今天还没多少人看明白。


上周聊了几位看光伏的年轻投资人,竟都不知道绿能宝,也不知道彭小峰。研究光伏市场,竟不对过去20年中国光伏商业化历程做深度研究,也不对中国电源格局和国家电网在其中的角色和影响力深入思考,那根本就没入门,懂的都是点皮毛。


我还记得十年前,那时刚毕业,我的leader就几次带我参加国家能源局or中电联组织的厅局级闭门会,有一次在长安俱乐部。我还记得,那年给Alstom研究三大主机MRO市场,一周看完《大型电站锅炉原理》。


我们团队不乏MBB(三家咨询公司:麦肯锡、贝恩、波士顿)和独角兽高管背景,平时做研究不时感慨,现在MBB里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顶尖研究机构尚且如此,年轻投资人,凭什么觉得自己懂了?


从二三代半导体的中上游到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链,再到光伏上游新材料,以及碳纤维等非半导体方向的高分子有机材料,既有竞争,也有机会。


我们最近看高端光刻胶、HWCVD、光伏复合集流体、涂布模头、缺陷检测设备、高性能陶瓷部件、高性能碳纤维和下游制成品、量子计算、闪蒸纺粘材料等等,这里面要么是很前沿的,要么是迭代性设备,要么是工艺材料国替(对标杜邦、3M),要么市场小但利润高,且不好找。


曼恩斯特上市了,税前40%净利润,但目前还没形成第二三家特别强的,如果投中早期,二三十倍回报还是有的,是不是机会?


喜欢投超前的,量子计算国内也好几家了,可能五年有突破,可能十年爆发,一旦爆发就是革命性的,是不是机会?


长江存储董事长陈南翔月初公开放话,之前买回来的设备现在不给零部件供应了,觉得不公平。不公平也得认,但这不就是给国产零部件企业的机会吗?之前哪儿轮得到。


硬科技就是这样,种类繁多、鱼龙混杂,不沉下去并扎根,怎么看得准、拿得下?


新材料就不展开了,最近都在跟材料、光电的博士投资人打交道,感觉也只学了点皮毛。但我们认为,中国还没有一家像样的材料巨头能对标杜邦、3M、应用材料、东丽化学等数十家全球材料巨头,这就是机会。


最近还深度研究了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结果还是材料和工艺及其设备。C919发动机预计最快2025年国产化,但不好说。这就是机会,得深度泡到这个圈子里去。投中这样的企业,还愁客户?利润率多高?


硬科技不难懂,但需要的是耐心、长远心和沉下来的心。有文章说,美元投资人对硬科技看不懂,我觉得很扯淡,这是一个意愿问题,人家智商和勤奋的底子甩你几条街。


所以,看明白才会相信,未来二十年,带着长远心相信一件事才会把事情干好,痛苦勉强转型只会事倍功半。


第二,跳出舒适区,切忌患得患失。每个行业都有可能迎来下岗潮,我们做咨询研究的今年也异常艰难,所谓唇亡齿寒。如果还年轻,就不要选择继续苟活,不然真到了40岁,想转型都没你机会了。


去long only基金炒股,压力不大吗?去企业战投,才几个坑?去开酒吧,那也行。


再说待遇,关键是别把红利当能力,红利期赚到点小钱,现在只是恢复常态,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二十几岁就500万年薪了,又怎样?一场泡沫一场梦而已。常态下能赚大钱,这才是真本事,觉得自己厉害,现在才是证明的时刻。


另外,和顶尖聪明的人打交道,发现越聪明的人,普遍患得患失,或者说,大事小事总想多全齐美,这种心态赶紧放下。现在就得踏踏实实,对自己有积累的脏活就得俯下身子干。这点不多说,大家都是成年人。


第三,转变TMT的投资逻辑,不然肯定吃大亏。两个要点,首先不存在赢者通吃,其次初创企业和上市公司是齐头并进竞争,这两点在TMT都是没有的。


因此,投中第二第三名,只要市场壁垒还凑合,市场天花板足够大且增长快,回本金没什么悬念。另外,研究硬科技还得时刻关注二级市场的相关公司,初创企业能干的,多数情况下都有对应的上市公司有实力干。


要有足够的行业纵深研究,看产业的全球历史和中国历史非常非常重要,同时起步相对要聚焦一些,比如通信射频相关的产业链项目,可以集中1~2个月深度研究,多去展会广交朋友,拜访顶尖一流的应用技术专家,泡在那个圈子里。


光这个月,上海SEMI展、光电展,这周南京半导体展,我们这不足10人的小微企业,一半人都去,名片就带回来上千张。


第四,放下身段,去鸟不拉屎的地方和别人交朋友。大部分早期项目老板都挺土,基本不装,你不需要会来事,但千万不要装。工业和制造并不难,研究透了很容易推演,但起步得深入产业打交道,掼蛋会了吗?白酒能喝多少?和工厂的老板混熟了吗?


总之,市场变天了,得为长期做准备,拖是拖不久的。AI还是能看,但不是为了饭碗死守AI,那下半年看什么?明年看什么?


上周北京见了一家数千亿市值的科技企业VP&技委会主席,大概意思,大模型都必须有,显卡都在存,头部格局基本成型,垂直模型除了游戏有看头,其他的大企业目前也没法深入干。


上周还见了一家正儿八经10亿级营收SaaS的高管,说了都知道,名字里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他一句话总结得很好:SaaS头部企业都在推AIGC,几乎覆盖所有点点滴滴的企服场景,但目前没发现初创垂直应用企业存在明显的先发优势。


大白话就是,今天SaaS企业把企服的所有场景吃透了,1亿人民币的需求场景都干死了一堆企业才跑出来,对场景需求掌握得透透的,对客群资源拿捏得死死的,初创垂直应用企业无论是能降本还是改善体验,你能干的,为什么我们干不了?又拉平了。


没体验过前两年SaaS的惨烈,容易太理想化,创业是好事,但别被一些布道师误导。


现在OpenAI被扒得越来越透明,加速了国内大模型迭代。我们依旧认为AGI是长期大方向,但目前仍是生意机会为主。值钱的、赚钱的是卖显卡的,这是真壁垒,这不又回到硬科技?


不总结了,反正就是得跟国运绑在一起,国家缺什么,咱们就想办法在里面看看自己能贡献什么价值。实实在在几万亿的硬科技大盘子,聪明人还怕捣腾不出点机会?关键是你信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瑞泽洞察(ID:gh_f10a7c242141),作者:拉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