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易到专车的各种负面新闻满天飞,今天更有一篇关于易到关闭服务的公告在坊间传播,而易到的官方微博也在傍晚发布辟谣公告,痛斥不实传闻,并声称将诉诸法律。
无风不起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易到作为国内最早的、定位高端专车的出行平台,被众多后来者超越后一度沉沦,以至于成为乐视的囊中物。进入乐视生态的易到,高举高打,在2016年推出各种现金余额及乐视商品、会籍搭配的活动,力度之大令人侧目,很是扳回了一局。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专车新政和资本寒冬,整个专车行业进入发展停滞期,而易到目前看起来,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
本人对易到专车的高端定位理念一直颇为认可,在过往的行业分析里,尽量避免涉及其负面事实。与易到的CEO彭钢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对其在乐视和易到的努力也保持敬意。然而,近几个月以来,易到为了续命,昏招百出,已然不再是过去那个令人敬重的斗士。今天,我们盘点一下易到近期做的几件事:
克扣司机分成,提现遥遥无期
关于易到司机提现难的报道已经太多,并且分布在易到开展业务的各个城市而并非一时一地,可见这已经是一个很普遍很严重的问题。
易到在2016年启动的大幅度充返促销,可谓是杀敌八百,自伤三千,虽然带来了一时的现金流沉淀,抢尽了风头,但由于持续时间太长,给人嚼了口香糖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最终荼毒了自身的现金流。
春节前易到通过降低司机分成比例、对经济型专车采取提高最低佣金抽成、延长提现周期等一系列手段,希望抵消过度充返带来的补贴负担。然而,对于司机提现难这件事,易到官方一直以“接入政府监管系统”“服务器调整”等理由搪塞外界,这就非常龌龊了。虽然说谁做企业也不愿承认自己现金流出问题,但出了问题通过找借口的方式来敷衍,这样真的好么?
车费计价混乱,降级接单、升级结算玩双标
本人在2016年12月18日和19日两天,两次遭遇降级接单车型被易到升级结算。
简单的说,易到、滴滴平台上的高级别车型,司机可以选择降级接单,则结算时也相应按照低级别车型的资费。易到用户打车时,舒适型及更高级别的车型,是由用户从接单司机中选择自己中意的,用户在距离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看到更高级的车型,一般是会优先选择的,毕竟少花钱坐好车是合算的。
但是在上边提到的两个订单中,本人在下车后发现车费异常,便仔细核对了车费明细,发现两个本来是舒适型订单的行程,分别被按照奢华(易到最高级别车型)和豪华(高于舒适型)结算,第一单一共2.5公里的路程在没有浮动加价的情况下居然被收了62元车费,感谢易到,让我奢侈了一把。
为了加速消耗用户的账户余额,以易到这种预付费模式下很多用户下车不仔细核对车费的特点,降级车型按照原级别扣除车费,而司机和乘客却浑然不觉,这种天才的设计,我给满分。
客服缺位,承诺只是逗你玩
发现超额扣费后,本人先是通过系统订单记录中提交投诉,结果系统给我返回一句“为了更好地保障您的出行,在运力紧张时,会为您增派车型,接单司机头像后会显示实际车型和预估价格,您可以按照需求自行选择”。
请问易到拿我当白痴吗,哪个人会放着一堆宽敞便宜的帕萨特之类B级车不选,选三倍价格且空间紧凑的路虎极光?(顺便说一句,极光怎么就成了奢华车呢)而且,选车界面哪有什么实际车型和预估价格提示?作弊就算了,还要说谎?
由于拖欠供应商费用,易到的电话客服在当时已经关闭了,本人只能通过在线客服申诉。过程略去不表,在前后四次的沟通过程中,得到的答复都是“会有同事电话联系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哪怕易到不搞这套谎言话术,直接怼回来说“我们就是这么核算的,订单没问题,你爱咋咋地”,我都敬你是条汉子呢。
高额充返续命,意味着什么?
春节前,发生了上述事件并且维权无果的我,果断清空了易到账户里的余额,并多次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对朋友发出消费预警,提醒大家不要继续充值易到,并抓紧用完账户余额。果不其然,春节后易到的各种负面新闻频发,司机大量流失,多位朋友晒出账户里大几千的余额,哀叹被套牢了。
然而,易到却在充返这条路上加倍努力,以一天至少八次的频率利用App推送(没钱发短信了?)游说用户充值,并无数次抛出诸如“最后一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文案。见识过瞎话张嘴就来的易到客服之后,对于这种话术,大概也不会感到惊讶。
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朋友,在洗车行或理发店大都吃过这样的亏。一家洗车行或者理发店突然以高额返款或者优惠力度游说客户办卡,通常时隔不久,客户就会发现店铺突然跑路关门,下落不明。这种无奈的生活智慧,可能也会给我们一些经验,就是面对现金流断裂或者卷好包袱准备落跑的生意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策略去应对。
专车这个行业,最近几年被资本催化,几近疯狂,最终事实证明这个市场的空间并非大家想象中那样大。成王败寇,易到这样起大早赶晚集的例子令人扼腕,我也希望易到可以通过融资或者寻求收购来脱离困境,也对司机和用户有个交代。但,目前这种方式,绝对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如果信用尽失,还可以换个城市清空社会关系重新来过;但一个企业如果名声扫地,即使努力续命,凭借什么能挽回用户的信任?作为创业者,我深知存活下来才有希望的道理,但企业如果沦落到苟活而无下限的地步,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是比死亡更可悲的事情。
判官:十余年移动产品经理工作经验,曾从事手机及ROM行业,现在专注于社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