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爬墙”,但开家岩馆是个好生意吗?
2023-07-25 20:52

年轻人爱“爬墙”,但开家岩馆是个好生意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响(ID:deep-echo),作者:吴鸿键,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晚上6点,北京和上海的岩馆迎来了真正热闹的时候。


上班族前脚迈出办公楼,后脚就来到岩馆“磕线”。每面墙上都有和自己较劲的岩友——刚入坑的新人姿势怪异,最终好歹摸到了顶;攀岩老手则会在岩壁上“荡秋千”,一次成功的飞跃,总能引来底下围观者的欢呼。


攀岩“出圈了”。


早年,了解攀岩的人并不多,攀岩主要流行于地质院校和“岩友”圈子。2016年,攀岩确定进入奥运会,大众开始对攀岩有所感知。2020年,东奥会对攀岩比赛的转播,进一步激活了大众对攀岩的兴趣。如今,在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攀岩大有成为热门运动内容的势头。


小红书、抖音、视频号上关于攀岩的内容分享


相比飞盘、匹克球等“新兴运动”,攀岩存在时间已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攀岩运动就已进入国内,而在国外,攀岩也一直是专业性和大众性并存的流行运动。这样的特点使得攀岩更有可能是一个“长期赛道”,而非社交媒体里的“一阵风”。


那么,攀岩是否正在中国迎来的它的“黄金发展期”?现在是不是开一家岩馆的好时候?


一、走向大众,朝气蓬勃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切入——市场需求是否有明显增长?供给端是否完善?生态是否在逐渐成熟?


需求增长是显而易见的。根据全国攀岩协会的统计,2014年全国攀岩人数约为两万,到2021年,这一数量已达数十万。据“深响”近期在广州的线下观察,周末岩馆往往是墙上墙下都是人,且人群组成相当丰富,中青少年均有,男性和女性爱好者也呈现均衡的比例。


岩时攀岩创始人魏俊杰告诉我们,以前到岩馆玩的主要是攀岩爱好者,现在消费人群扩大了。很多平时去健身房的、做瑜伽的、或者喜欢潜水、滑雪的人都会到岩馆玩。攀岩成了一种热门的运动选项,不再局限于小圈子。


这一点从攀岩数量的增长也能看出。魏俊杰粗略统计,一线城市的岩馆数量以25%~30%的速度在增长。北京目前大概有30家岩馆,全国岩馆最多的城市是上海,目前大概有60~70家,而在2016年这一数字只有20多家。


需求的增长也能从攀岩的大众化传播中看出。目前,岩馆获客方式与传统健身房相似,最主要的客源来自大众点评,但小红书、抖音、视频号这类强内容属性的平台正在创造新的空间。无论是岩馆的、岩友的攀岩视频,还是相关的活动赛事视频都在平台上颇有热度。这些视频不仅呈现了攀岩的趣味性,也和自我超越、专注向上的精神联系到了一起,衍生出新的热度。


越来越多人加入攀岩运动的同时,供应端也在变得成熟。魏俊杰回忆,2016年的时候,攀岩装备在国内只有少量品牌可以采购(如意大利品牌La Sportiva),随着攀岩国内热度的提升,以Scarpa为代表的海外品牌和国内的创业品牌开始更多地投入中国市场。


这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部分海外专业攀岩品牌在中国区的营收显著增长。以前相关品牌在中国市场只有很有限的经销商、代理商,近年渐渐发展出了专业的代理体系,或者直接介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经营。


与此同时,更多的“圈外人”也看到了攀岩的机遇。根据懒熊体育的报道,香蕉攀岩创始人钱小磊曾表示,早些年岩馆去和商场谈场地,“人家根本不理”,近年则有更多不同领域的人来咨询合作,商场给的开店位置和优惠也明显改善。


许多现象都在说明,攀岩已经走过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行业面的“向好”和具体的经营,往往还隔着千沟万壑。


二、岩馆好玩,但不好开


开一家岩馆,找准定位是第一步。


据“深响”了解,市面上的岩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流量型、教培型和专业型。三种模式各有优势,也各有难处:


  • 流量型岩馆:这类岩馆一般开在人流密集的商场,赚的主要是“体验”的钱。该模式的优点是投入相对可控,收入快。缺点则是租金较高。另外,由于“体验”对应的是入门教学,教练会有流动性较大的情况,且场馆不容易吸引来专业岩友。


  • 教培型岩馆:这类岩馆主要做青少年攀岩培训,优点是客单价高,教练稳定,场馆的投入产出比相对可观。缺点则是容易出现同质化问题,且青少年和岩友在场馆需求上存在冲突。


  • 专业型岩馆:这类岩馆面向大众爱好者和专业岩友,场地较大且线路丰富。优点是当攀岩的市场热度上升,这类岩馆往往能“首先吃到红利”。但相对应的投入更大,长期维护成本也更高。


不同定位的岩馆对应着截然不同的经营方式,这里我们聚焦专业型岩馆。相比传统健身房,这类岩馆的趣味性更高、粘性更高、有更强的社交属性,同时也有更时尚的趋势。


但想把这些优势利用起来,真正把“好运动”做成“好生意”,难度一点也不低。


教练缺口是第一道坎。攀岩领域长期存在教练员“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了在做大规模的同时补上教练的缺口,攀岩馆需要自己去体育院校找苗子,把大一、大二的学生招过来实习,从零开始培养。据了解,培养一个合格的教练员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这段时间的支出也得岩馆自己来承担。


缺教练的同时,岩馆更缺“定线员”。定线员的工作是设计攀岩线路,相当于一个幕后“导演”。岩馆攀岩过程是否有趣、有没有挑战性、能不能在墙上创造新奇的动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线员的水平。


一家岩馆想要长期吸引岩友,靠的就是更高的定线质量和合适的线路更新频率。岩友都很务实,他们会长期热爱攀岩运动,但不一定总会选择同一家岩馆。一旦有线路更有趣的新岩馆出现,岩友很容易转移阵地。


优秀的定线员在国内很稀缺,岩馆有时需要专门找海外的定线员来帮忙。魏俊杰告诉“深响”,他请过“相当高级别”的定线员,比如东京奥运会的定线员。更高的专业度对应的是更高的支出,据了解,魏俊杰的攀岩馆每年都需要为此做较高的投入。


对于经营者,攀岩是一项魅力和挑战并存的运动。这项运动的趣味性和消费粘性必须靠场馆的长期维护来获得。相比标准化的健身房,经营场馆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投入,还需要经营者懂攀岩、有资源、有专业运营能力。


在财务上,岩馆同样有其两面性。岩馆并不是个适合赚快钱的生意,据懒熊体育的计算,在上海,一个300平方的抱石馆前期投入在百万左右,综合馆则可能在150万~200万之间,大多数攀岩馆的回本时间需要两到三年。投入成本高、回本周期较长,这让岩馆不容易吸引“热钱”,尚未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


但也因为这样, 岩馆表现出了更多经营上的稳健和持续性。它不适合“赚快钱”,但可以“赚长钱”。从2017年开始,目前魏俊杰已经经营了三家攀岩馆。也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样,随着攀岩运动进一步被大众熟知,岩馆正在拿到行业发展的红利。


总的来看,攀岩在国内的发展欣欣向荣,但具体经营中存在不少“坎”,且国内攀岩在许多方面都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


除了教练员和定线员缺口,国内市场在部分攀岩的装备器材上仍要依赖海外(比如岩点),这类器材往往采购成本高,生产和运输周期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岩馆的发展。


教练可以培养,器材也可以去海外想办法。在从业者看来,攀岩要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得到社会文化的支持。据了解,目前国内关于攀岩的活动,竞技意味仍然比较重,但一项运动要真正走向大众,就不能只局限于竞技的魅力。


在这方面,各方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岩馆试图举办民间比赛,和商业品牌做联名活动。广西阳朔则将攀岩和文旅相结合,把攀岩节做成了当地的“名片”。迄今,阳朔攀岩节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The North Face、Vibram、探路者、GoPro等品牌也都在大众攀岩活动上投入已久。


如同这项运动本身的特点,攀岩行业不容易实现爆发式的增长,但它依然是当下难得的朝阳行业。因为在大众视野里还“年轻”,相比成熟的竞技运动或健身房模式,攀岩在国内还有长足的想象空间。因为运动本身的天花板高,攀岩不容易受社交媒体热度裹挟,更有可能走出持续的发展路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响(ID:deep-echo),作者:吴鸿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