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努力比热门专业重要?
2023-07-31 10:37

为什么努力比热门专业重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在作文里成长(ID:lvshicai8),作者:杨昇,原文标题:《只想靠选个好专业逆袭?做不到啊,少年!》,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网红名师张雪峰的观点引发了关于大学专业选择的讨论和争论。

2. 张雪峰的观点认为选择有用的专业可以改变穷人家孩子的人生,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短期和功利。

3. 专业选择不应只考虑短期利益,而应该注重兴趣和努力,努力比专业更重要。

4. 穷人家的孩子应该树立上进心,努力追求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而不是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5. 乔布斯和稚晖君的人生经历表明,知识是相通的,专业并不决定一生,重要的是有热情和爱好,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023年由网红名师张雪峰开启的“高考民间改革”深深触动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不管今后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执行高校会不会有什么改革举措,反正广大老百姓对于高等教育的关注热情是被空前调动起来了,2023年高考之后的这一个多月,全网关于高考,尤其关于大学的专业选择这事的讨论甚至争论就没有消停过。


在一些人的眼中,网红名师张雪峰足以封神,他打破信息壁垒,超度广大老百姓家孩子前途命运的功绩足以竖碑立庙,流芳万世。


而在另一些人的眼中,网红名师张雪峰应该下地狱,他片面狭隘地解读专业,让见识不多的广大老百姓的孩子可能在前途大事上掉进坑里,四年之后很多大学生可能要恨上张雪峰了。


以我之见,这两种态度都太极端,没有客观理性地看待大学的专业和上大学的价值。


一、专业可以吊打爱好吗?


支持张雪峰的人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张雪峰说了实话,他帮助穷人家的孩子选择了有用的专业,他改变了穷人家孩子的人生。”任何反对张雪峰观点的理性看法,在这样的道德大棒面前都不堪一击,纷纷败下阵来,所以舆论场就被张雪峰的观点统治了。


尽管反对张雪峰的观点很难,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张雪峰以短期功利为标尺的选专业建议只是听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可能并不会帮到穷人家的孩子,更妄谈改变穷人家孩子的人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建议太局限、太短期、太功利。一句话:疗效太短,弊端太多。


既然大家都愿意站在“为老百姓的孩子考虑”的道德高地上讨论选专业的事,那么,我也不妨站在“为老百姓的孩子考虑”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先看一条“知乎网”的问答:


问:在张雪峰的号召下,我们国家的某些学科有没有可能遭到打击?


答:我领导的儿子今年高考,发挥严重失常,考了659。平时考690左右,算是正常发挥。小伙子从高中开始到现在,励志学化学。孩子别的方面一点儿不用家长操心,就这个专业问题,他爸妈劝他很多次——“生化环材”天坑专业啊,以后咋找好工作啊。


那也不行,就必须学化学,就喜欢这个学科。为了此事,他和父母呛了很多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领导看儿子一天天闷闷不乐的,最后妥协了——要不,就按你的想法报志愿吧。小伙子的眼睛里又有了光。


我们也劝领导:你看我们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学啥,有的是自己瞎报的,有的是家长定的,谁也说不准几年之后什么专业就业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多好!他喜欢,就肯定能学好,以后再读个博,去搞研究,那不也挺好!


领导笑呵呵地点头说是,然后又提到了和他儿子关系非常好的同班同学,非得学理论物理方面,谁劝都不好使,然后报了中科大。


其实,张雪峰的一些建议,更适合像我这种学习一般,没有爱好,以后不知道干啥的人......对于那些铁了心的学霸,并没有影响。



答主的这个回答引我深思,我想也值得所有人深思。


全网都在“为老百姓的孩子操心”,我当然也是。但是有一个问题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并思考,在选专业方面,大家的共识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见识太短浅,深受“信息壁垒”的毒害,在大的人生选择上往往会失误;而富人家的孩子以及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因为有见识,因为信息来源广泛且有高度,在大的人生选择上往往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么知乎问答中的这两个孩子,即老总的儿子,以及老总儿子的朋友,他们笃定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他们错了吗?他们掉到坑里了吗?选择了张雪峰建议的那些热门专业的穷人家的孩子将来就可以吊打这两个孩子吗?


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觉得穷人家的孩子可以吊打这两个孩子。当然,很多杠精马上就要说,那是因为这两个孩子的爸爸是老总,是富人家的孩子,所以人家的富贵是天生的。


大批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被这种言论误导了,从而变得看不见自己,既看不见自己的爱好,也看不见自己的潜力,更看不见努力的价值,在投机言论的蛊惑下他们只会抱怨父母,怨恨社会,只会把自己的所有失败都归责于家庭出身和阶级地位,而意识不到自己应该努力。


有句网络名言很流行:“比你优秀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不知道兴趣是什么的人,就欠缺努力的方向,只会推天度日随波逐流;而知道自己兴趣的人,就会早早地向着自己确定的方向跋山涉水,日拱一卒,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就会到达目的地。


我之所以断定大部分穷人家的孩子即便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很难吊打知乎问答中那两个少年,原因就在这里。


二、努力比专业更重要,但很多孩子不懂努力的价值


我自己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上大学前和上大学后从来没有任何人给我讲过努力的价值,上大学前还好点,知道有个目标是考大学,还可以认真学习;上大学后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以为上大学就是所有努力的终点了。所以当同宿舍的富二代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猛学英语和专业课程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了学习为何物。


所以,在毕业之后的日子里,富二代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事业上远远超过了我,而我自己在很长时间内根本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应该干什么,更没有想到寻找自己擅长的方向坚持深挖下去。就这么地,一晃,二十年过去了。


活到了40来岁我才明白,一个人要想干出点儿自己满意的成绩,有一个满意的人生,就是要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并且孜孜以求地深挖下去。这个道理,我年轻的时候,是真的没有人告诉我。而知乎问答中那两个小屁孩却深谙其中的道理。


当年,别人告诉我的人生道理和张雪峰说的那些道理是一样的,穷人家的孩子,选专业要以找工作为中心,找工作要以稳定为中心。这些话我听了,我也随波逐流了,但笃信这些教导的我却在事业上远远落后于我的大部分大学同学。


我教了二十一年的书,见了太多太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其中不乏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如果要我谈谈对这些孩子的感受,我想两个字可以概括:惋惜!惋惜他们当中的大部人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更惋惜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努力,惋惜他们不知道努力的价值。一如当年的我。


普通家庭或者穷人家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见识太短浅,没有洞悉成功的内在奥秘,喜欢随波逐流,一如股市上那些亏欠的散户。股市上的散户们大多很勤奋很努力,天天盯着K线图,但最终大部分散户却都是亏钱的。核心原因就是散户们缺乏自己的主见,喜欢听风就是雨,喜欢随波逐流,喜欢短线炒作。而坚持“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却凭借炒股变成了亿万富翁。


在个人前途方面,尤其要坚持“价值投资”。前文知乎问答中提到的那两个孩子,他们懂得人生就是一场“价值投资”,孜孜以求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凭借兴趣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出价值,人生必然会有前途。


这些看似浅显,但实际上很深奥很实用的人生智慧,大部分老百姓的孩子不知道。而且很多以救世主的姿态聒噪的导师们也不想让老百姓的孩子们知道这些道理,他们用无数条让你心服口服的道理说服你去随波逐流,去追求短期利益,然后还要披上道德的外衣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一旦认可成功在于选择而不在于努力,而你又不知道怎么选择时,你就是他的客户了。


穷人是欠缺判断力的,你看,被镰刀割掉的韭菜们大多是穷人。韭菜们在被割掉之前,哪个镰刀不是信誓旦旦地说我是为了你好?


穷人也不太相信坚持的价值,更不会相信时间的复利。看过一些扶贫干部的叹息,给穷人猪仔,说你好好养猪,养大了可以卖更多的钱,结果没几天猪仔就被穷人吃掉了,因为穷人等不到猪仔养大的那一天。非洲黑人之所以整体上那么穷,主要原因是他们从来不会为未来考虑,目光短浅,今朝有酒今朝醉,不会坚持耕耘,当然就不会有收获。


说这么多穷人的不是,我不是要歧视穷人,前文也说过我就是穷人出身,祖上也是穷人,所以我太了解穷人了,这些年我也深受穷人思维的局限。所以我才想反思。


纵观当前中国的学生群体,甚至整个年轻人群体,一个没有多少人提及但却赤裸裸的现实是,年轻人逐渐分化成“有上进心”和“没有上进心”的两个群体,而且这两个群体的割裂越来越严重,大有阶层分化从少年开始的趋势。


在大致差不多的教育体制下,以农村人为主体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与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说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差距,而是“上进心的差距”。


大中城市的中产阶级群体被学区房和重点中小学压得喘不过气来,中产家庭的孩子们也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个压力从大中城市的中考成绩就可以窥见一斑。现在大中城市的中考成绩在整体上向满分挺进,简直就看不到几个学习差的孩子。不信的话,看看这些地区2023年的中考成绩分布图:


 





北京市的中考,总分只有660分,海淀区611分以上(相当于100分满分考92.6分)占50%,朝阳区609分以上(相当于100分满分考92.3分)占50%,西城区608分以上(相当于100分满分考92.1分)占50%,8门课程啊,每门课程的平均丢分也就是5、6分,孩子要多努力才能达到这个高度?而且是大部分孩子达到这个高度。


再看看农村孩子。2022年8月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期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说道:“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在中国开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业院校有超过70%的学生来自农村。虽然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但是现实是,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是成绩靠后的那一部分学生去了职业院校,去读中职或者高职去了。不是说中职或者高职不好,而是客观上,全社会留给中职生和高职生的职业机会和上升空间普遍不如普通本科生。


中考和高考的高分群体普遍是城市里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的孩子,低分孩子聚集的职业院校里更多的是农村家庭的孩子,这说明什么?说明青少年整体上分化成了两个群体,贫困出现了代际传递,阶层固化从青少年时代已经开始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很多人会把这一切归责于农村教育的薄弱,似乎这都是国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是,你到农村去看看,有几个农村孩子像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那样在发奋学习?我可以告诉你,极少!农村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刷手机的快乐中。


所以,普通家庭尤其穷人家的孩子和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就是“上进心”的差别,985大学的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大的区别也是“上进心”的差别。“上进心”驱动的“自驱力”的强弱就是优秀青年和普通青年的核心区别。


普通家庭尤其穷人家的孩子欠缺上进心的原因不是说这些孩子意志力弱不肯吃苦,而是没有人告诉他们奋斗的价值、坚持的价值和复利的价值,他们没有方向,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奋斗,迷茫带来的闲暇太多,再加上没有父母的鞭策和约束,基本上就会变成手机的奴隶。


去到村里看一看,再去职业院校看一看,你就会非常认同我的说法。


再次强调,我把这些现象说出来,并分析其本质,并不是要说普通家庭尤其穷人家孩子的不是,而是在惋惜之余想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点,然后能提醒这些孩子树立上进心,去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光明的前途。


不要太强调专业的功效,搞得那些没有见识的年轻人容易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投机,一次得利,终身受益。当然有极少数专业确实如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雪峰老师推荐的山东滨州学院修飞机的专业和河南农业大学等三所可以培养烟草本科人才的大学,这样的学校录取分数低而专业优势大,报考成功的话,真的可以一次得利终身受益,但这毕竟是极少极少的专业,没有普遍性。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大学本专科阶段学习的专业对自己这一生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近期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有一个对谈。


姚洋教授说:“我觉得学啥都可以,年轻人不要太执着,像我们在大学学的那点儿东西,在后面真正用到的,有个10%就不错了。”俞敏洪说:“对,我觉得差不多就10%-20%吧,我的英语水平还好一点,因为英语是一个日常语言。但现在也已经没什么用了,我已经20年没讲英语了”



这个访谈下面又是无数无脑喷子对专家和企业家的谩骂,最典型的就是:你们这些尸位素餐的砖家就知道瞎带节奏,专业用得少是因为你们就没有给学生教有用的东西。


你看,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理性的探讨根本不允许存在。江湖术士只要假装站在穷人的立场上,说什么都有流量,说什么都有人叫好,相反,谁要敢说几句理性的话,立马就会成为众人的靶子。现在的舆论场真的很可怕。


三、以短期功利为标尺的选专业建议,只是听起来很美好


无数人在网上高喊着: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要先解决吃饭问题,所以不要谈理想,要选择容易找工作的专业。这话听起来很对,但却是个坑。


需要明白的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有个好工作,不但是穷人家孩子的理想,也是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孩子的理想。以前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的孩子还心高气傲,觉得诸如体制内以及大国企的工作太枯燥,一眼就能望到头,似乎从事这样的工作就是对人生的浪费,是一种悲哀,他们更愿意去民营经济的大潮中试试水;但现在大家的想法完全变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体制内以及大国企里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没有失业的压力,才是最好的工作。


当大家都这么想的时候,窘迫的现实就出现了,每年至少一千五六百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能进入公务员、事业编、大国企的人极为有限,而且就算进入,很多人的实际工作及工作环境也会让自己大失所望,入编后不久就辞职的人不在少数。


那么,张雪峰给大学生建议的考公、考编的人生出路到底能让多少人受益呢,比例应该很少很少。但遗憾的是,大家却趋之若鹜,把此路看成大部分人可以走得通的路。


张雪峰的建议具备强大号召力的原因在于,他的建议似乎能给你一种确定性,选某个专业容易考公考编,这是确定的,考上了公考上了编这辈子就不会失业就衣食无忧了,这是确定的。但被他布道的人中有多少人能考上公考上编?这是不确定的,所以他很少提及这种不确定性。反正你没考上就是你不够努力,你再努力一点就行了。


2023年大学毕业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158万了,面对这么庞大的求职群体,体制内的需求完全是杯水车薪,考公考编无论卷到什么程度,绝大多数毕业生最终还是要在自由市场上谋生。


那么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尤其穷人家的孩子,到底要不顾成本地“卷体制”呢?还是去自由市场中找饭吃呢?能进体制当然是上佳出路,但问题是进不去怎么办?有些考公考编的大省,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喜欢居家专门考公考编,一年又一年,考个七八年都很正常,把自个儿考得抑郁了的大有人在,网上这种考生的内心独白很多,且陷入这种死循环的年轻人大部分家庭都很一般。


这就有点像广西的唐尚珺,参加高考15次,只为考上心仪的学校。这份执念让他完美错过了中国的学历红利期,也错过了自己的大好年华。他今年滑档了,也后悔了,但失去的年华不会再回来,他用努力毁了自己的人生。


唐尚珺就是典型的穷人家的孩子,认知狭隘,却执念很深,他不知道相同档次的大学其实差别不大,同一大学的专业之间差别也没那么大,关键的问题是自己上大学后要努力,而不能靠高考成绩吃一辈子。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姚洋教授说的意思,“年轻人不要太执着,学啥都可以”。关键是要往前看,往前走,不能原地踏步。但穷人家的孩子因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就在原地瞎转圈,转得晕头转向,还以为自己在努力。


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这么活跃的市场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肯定是最大的,穷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要把路走窄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在自由市场上靠自己的本事挣饭吃或许才是最好的出路,因为体制内的好岗位,以及诸如烟草公司及修飞机的高薪岗位被穷人家的孩子拿到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执着于此,付出的成本可能会很大,更可能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公开市场中鱼龙混杂,一个人无论什么教育水平,无论有没有专业技术,只要愿意俯下身子去做事,总能找到事情做,而在做事的过程中多动脑子,日积月累,或许就能有所成就。如果说穷人家的孩子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那么在公开市场上找饭吃恐怕是最容易的。


很明显,大家没有把心里话完全说出来,其实人们想的是,老百姓的孩子不但要有饭吃,还要吃得好。这可以理解,但用投机的方式却很难如愿,真正要想有饭吃且吃得好,必须要自己足够努力,努力比选择重要。


还记得2021年4月因博士论文致谢辞而爆红全网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黄国平吗?他后来能入职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是因为高考时专业选得好吗?有这个原因,因为他本科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凭借本科所学的那点儿课堂知识就可以入职腾讯吗?显然不行。他的成功来自于他从本科阶段开始一以贯之的努力。


2021年6月24日黄国平受邀回母校西南大学发表毕业演讲时说:


到西南大学后,从大一开始,我便少有周末和节假日,仅数学建模比赛就参加了10次,做项目的代码量超过了20万行。最终以专业第一名的身份保送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到中科院后,面临更大的挑战:同学们太优秀了。我只能在选定的课题方向上义无反顾地死磕,深入行业调研,然后不断重复做实验,终于硕博连读五年顺利毕业。在北京五年,我仍然会在旁边的中关村迷路,故宫我也没去过。


我一直在想,黄国平这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农村孩子,是谁告诉了他成功的真谛,使他信奉了努力的价值,从而自大一开始就能拼命地去学习,努力去更好的学校深造,去拿更高的学历?他怎么开窍的?


黄国平优秀得简直不像个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他在认知层面跟知乎问答里面那两个孩子差不多。


穷人家的孩子最怕的就是忘记了努力,不踏踏实实地去努力去奋斗,而一味地想投机,想靠一个选择一次冲锋就锁定幸福人生。于是他们把高考选专业看得太重,以为本科专业就决定了一生。他们绝对不会想到像黄国平一样进了大学再拼尽全力努力,不会想到就算本专业不热门,那就勤奋一点儿,再修一个热门专业的学位;更不会想到把上课之外的闲余时间都拿来学习热门技术,像黄国平一样去参加十来次建模比赛,去写几十万行代码。如果每个老百姓的孩子都以黄国平的态度来面对大学生活,那选个什么专业有那么重要吗?


2023年很多考生和家长听信了张雪峰关于热门专业的建议,所以在选专业的时候发生了集体踩踏,高分滑档的学生非常多,想必今年高分复读的学生也会非常多。如果明年大家还是踩踏热门专业,那么有些人恐怕得变成唐尚珺的迷弟迷妹了,这值得吗?先上了大学再去努力不行吗?非要一考定终身?


恭喜那些不挑剔专业低分捡到名校的学生,你们才是明白人啊!


四、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大家都想选容易找工作的专业,都想学习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可是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呢?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是全世界有志青年心中的神,乔布斯一生最著名的演讲当属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这篇被中国青年们翻译为《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英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演讲,成了乔布斯留给世界的个人标签之一。


在这篇演讲中,乔布斯回顾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母亲未婚先孕,把他送给了别人,养父母没读过大学,没什么钱,但收养时承诺供他上大学。17岁时乔布斯考上了大学,但大学的学费太贵了,第一年就花光了养父母的毕生积蓄。6个月后他看不到上大学有什么价值,尤其觉得用养父母的毕生积蓄兑换这样的大学生活,实在不值,所以他退学了。


退学后他借宿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捡可乐瓶换押金买东西吃,去教堂吃免费大餐。在这种窘迫的处境下,他旁听了大学的书法课。他旁听这种无用的书法课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会有任何用处,他只是喜欢书法课教授的字体而已。


但十年后他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当年旁听的书法课派上了大用场。


他把书法课上的所学全部融入到Mac电脑的设计之中。乔布斯说:“这是史上第一台拥有精美字体版式的电脑。如果我在大学时期从未旁听过那些课,Mac电脑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字体,要不是Windows电脑抄袭了Mac,那么PC机很可能就不会有这么美妙的字体。如果我没有退学,我就不会旁听书法课,而个人电脑也可能就不会拥有如此美妙的字体了。当然,当时还在大学的时候不可能从这一点看到未来,但十年后回首往事,一切都非常非常清晰。”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乔布斯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以后有大用的东西,现在你根本意识不到它有任何用处,这才是人间真相。所以不要耗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去挑选鉴别什么有用什么无用,你感兴趣的东西,就一定是有用的。


年轻人应该秉持的人生态度就是乔布斯所建议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即“用初学者谦虚的自觉和饥饿者渴望的求知态度来拥抱未来的知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四年专业决定一生的可能。


如果你觉得乔布斯这样的伟人离我们太远,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不是常人所能及的,那么被称为“华为天才少年”的B站知名UP主“稚晖君”的人生经历应该能给高考学子们一些启示。


1993年出生的江西青年彭志辉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入职OPPO研究院,2020年通过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选拔而加入华为。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最高档年薪是201万元,据说目前只有7人拿到过,稚晖君就是其中一人。


稚晖君在华为工作之余还在B站制作发布科技视频,他的科技视频火遍全网,还得到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点赞。稚晖君也获得了B站“2021年度百大UP主”称号。


2022年12月27日,稚晖君在微博发文回应称已经离开华为,将开始创业。离职创业三个月后,其公司的估值已达100亿元左右。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衡量,稚晖君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的楷模,是广大青年成长的榜样。稚晖君在访谈中,对于专业和从业的关系,有过这么一段表述,希望对广大的高考考生们能有些许启发,他说:


“我本科学的是生物医学工程。我在本科学的专业、跟研究生学的专业、跟我工作所从事的专业、跟我在B站发的那些东西,涉及的那些互不相干,所以(我的成长)是一条野路子。我不建议大家跟我学,但是我觉得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去印证这样一个观点,知识都是相通的,没有说你学的这个专业,就必须得干这个专业的工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还有自己的情况,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且我觉得只要有热情有爱好的话就能做得好。”


不知道乔布斯、稚晖君的人生经历和成长建议高考学子们能不能听得进去,但如果觉得这都不是老百姓家的孩子可以借鉴的人生,那么,好吧,那就继续卷热门专业吧,反正高考是允许复读生考的,不考到热门专业不罢休,也是一种活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在作文里成长(ID:lvshicai8),作者:杨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