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学更容易了,但上大学更贵了
2023-08-01 21:35

考大学更容易了,但上大学更贵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数DataVision (ID:ycsypl),作者:张泽一、李康平,编辑:李墨天,视觉设计:疏睿,责任编辑:张泽一,原文标题:《上大学变贵了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中国大学学费连年上涨,国务院在2007年下达限制令,但2013年限制令取消后,各个省份的大学陆续开始涨价。

2. 大学收入主要包括事业收入、财政拨款、附属单位收入和校友捐赠等,其中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是主要来源。

3. 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财政拨款额度差距大,高层次大学得到的财政拨款较多。

4. 事业收入包括学费和科研项目拨款,事业收入占比越高代表学校学术能力过硬。

5. 校友捐赠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校友基金的理财收益可以维持大学的日常支出。

6. 校办企业是大学收入的隐藏来源,但具体收入未披露在报表上。

7. 绝大多数高校的收入依赖财政拨款和学费,为了维持运营,可能不得不涨学费。

2013年5月,南宁举办了一场听证会,主题是:广西的大学学费该不该涨价。


与会者包括大学管理人员、政府、学生和学生家长,虽然只有几十个人,但花钱的、收钱的和管钱的基本都到了。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是该涨涨了。


1999年大学扩招后,学费连年上涨,国务院在2007年5月不得不下达一份限制令: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今后5年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


五年后,自禁令取消的2013年开始,各个省份的大学就陆续开始涨价,这个话题之所以在今年高考结束后受到热议,是因为今年迎来了大学涨价高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九个省份的多所大学上调了不同比例的大学学费。


家长们的感受是没错的,上大学的确越来越贵了。



一、不是今年开始贵的


关于大学学费收费标准,中国至今仍在沿用一条铁律: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这一指标如何计算,目前没有公开资料可查。但就各个大学的表态来看,即便涨价后,学费依旧远低于25%的警戒线。


通常,学生每年缴纳的费用分为学费和杂费两部分,前者相对限制较多,但构成并不清晰;后者则包括书本费、住宿费在内,基本都是明码标价。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而言,自2007年限价令以来,基本只上调过一次。但随着每年总有部分学校调价,全国人均学费从2002年的4720元,一路上涨至2020年的8839元,涨幅达到87%。



杂费的主要构成则是住宿费,一直按照人均面积和人数明码标价,划分出了具体等级的收费标准。



当然,由于民办学校的数据并不透明,各类统计的范围往往只有“公立院校”。本文的所有数据和讨论,也都在“公立院校”这个语境下。


二、大学是怎么赚钱的


大学收入通常分为这几个部分:


1、事业收入:主要包含学费和科研收入两部分,科研收入则以专利授权和项目经费为代表。


2、财政拨款:这个大家都理解。


3、附属单位收入:比如校办企业,最典型的就是清华同方、北大方正。


4、校友捐赠、教育基金等收入。


对于绝大多数学校而言,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是主要收入构成来源,尤其是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院校,就更需要通过学费来弥补,毕竟财政拨款也得看当地政府有没有钱。


同时,清华附中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这类企业,也不是一般学校能够创办的。与之类似,教育基金的资金来源通常都是校友捐赠,比如清华校友们一年捐140多个亿,显然不是每个大学都能培养出来的。



在各大公立学校披露的报表中,其总收入又被称为“经费收入”,中国大学收入从2002年的1.47万亿元,上涨至2022年的14万亿元。



三、财政拨款是主力


大学毕竟也算是公益机构,与图书馆、地铁公交等类似,为维持其运营财政拨款必不可少。


但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拨款额度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大学内部的“贫富差距”也是比较尖锐的。


譬如985等高层次大学由于直属上级单位级别较高,且自身科研教学实力过硬,得到的财政拨款往往较为稳定且远高于一般院校,而普通双非院校能拿多少钱还得看当年地方财政的收支情况。


以湖北省为例,2021年作为985的武汉大学仅有5.9万名在校大学生,但其财政拨款收入为33亿元。


而作为211的武汉理工大学则拥有近14万名在校大学生,其拨款仅有21亿元。



这种现象并非湖北地区独有,在福建省也是如此,厦门大学的财政拨款一骑绝尘。



同省份之间的差异,来自于财政对于不同档次学校的补助力度不同。而同样档次的院校,又会由于所在地区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这与不同地区的财政水平高度相关。


另一方面,拿多少拨款有时也不单看大学的级别,也得看和当地政府的关系。


比如同样是广东省985院校中山大学,其经费比双非的广州大学还要低,可能是因为前者属于“地方和中央”双重领导,而广州大学却是广东直接管辖,待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又比如北邮地属北京,但经费却还不如贵州大学,可能是因为北京的985实在太多,贵州大学却是当地独苗的缘故。



四、第二支柱: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包含学费和科研项目拨款、转让技术专利共同构成,后者也可以视作一所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能力。


因此,事业收入占比越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校自身学术能力过硬。比如清华大学的事业收入占比就一路走高。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复旦大学事业收入占比逐渐降低,倒不是科研水平不行,而是校办企业经营有方,赚的钱太多,挤压了其他类目的占比。



五、来自校友的支持


曾有学者表示:“校友捐赠是对大学的教育成果和是否关爱师生的重要检验,已成为评价大学和检验校长执行力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一所大学校友商业成就、校友慈善意识和对母校认同度的重要标志。”


从接受捐赠额排名来看,复旦交大的校友们可能还得再努努力。



另一方面,架不住校友太有钱,其捐赠款项数额过大,学校往往一时间也不知道拿来做什么,就会成立校友基金并进行理财。


美国大学相对来说走在了前面,普林斯顿大学拥有总额2600多亿元的校友基金,其光靠理财收益就足以维持大学的日常支出。


国内清华大学接受捐赠数额历年霸榜,截至2021年底其基金规模达到168.46亿,而且年度回报率为6.62%,远超同期公募基金的平均水平。



六、隐藏的巨头:校办企业


虽说校办企业收入也是高校收入的来源之一,但学校并不会具体披露其收入,同时学校还会以投资的形式入股企业,这部分收益也未必体现在报表上,比如清华同方、北大方正。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收入来源看似多样,但科研成果、校友捐款、教育基金、校办企业其实都只是极少数院校的“特权”。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其收入都依赖财政拨款和学费。


在财政拨款本就不如顶尖院校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自身运营,可能就只好涨一涨学费了。


参考资料:

[1] 各大学历年决算公告

[2] 各地方政府历年政策文件

[3]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与实践 北大教育经济研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数DataVision (ID:ycsypl),作者:张泽一、李康平,编辑:李墨天,视觉设计:疏睿,责任编辑:张泽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