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数百万年薪、被裁的大厂高管,后来怎么样了?
2023-08-03 18:51

那个数百万年薪、被裁的大厂高管,后来怎么样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锄头(ID:yanxiaochutou),对话嘉宾:严复初、吴可(前拼多多全国生鲜行业负责人,前阿里巴巴高级运营专家),原文标题:《数百万年薪被裁大厂全国生鲜总经理吴可,后来怎么样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吴可是一位曾担任拼多多全国生鲜行业负责人的高管,后来转型成为投资人,专注于生鲜农产品和餐饮零售领域。

2. 吴可通过个人努力、正确的赛道选择和时代的风口,完成了人生逆袭的故事。

3. 吴可强调了基于优势随机叠加的方法,通过不断试错和学习,将优势沉淀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

4. 吴可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性,要扬长避短,找到自己在细分市场中的优势,并通过效率的差异来终结竞争。

5. 吴可提到了内容即产品,产品即内容的营销理念,通过讲故事和传播过程来吸引用户和传播产品。

6. 吴可强调了建立自己的知识树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和学习不断扩充视角,将知识安装到自己的知识树上。

7. 吴可建议年轻人要早点意识到如何建设自己的知识树,养成结构化思维和思考习惯。

这一次,我请到了吴可,他的头衔非常亮眼——前拼多多全国生鲜行业负责人,阿里巴巴高级运营专家,负责年销500亿生鲜大盘,居全国第一。现在他转型成为了一个投资人,方向是生鲜农产品、餐饮零售。


吴可在今年上了热搜(详见:《一名38岁大厂高管的“毕业”自白》,已经是一个网红了,4页半的简历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人通过个人努力,加上正确的赛道,还有时代的风口,完成了人生逆袭的故事。如今吴可到了人生的中场,成绩、教训、光环都很多,我就想找他来聊一聊,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以下是我和吴可对谈的精简版:


一、“咱们生鲜很快就能做到全国第一,等着你来推动这件事”


严复初:吴老板你好,你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


吴可:严总你好,我是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主要学的就是种水稻、种小麦,毕业后跟着袁隆平的一个公司到国外去教孟加拉、巴基斯坦的老百姓种水稻。后来去了一家德资企业做食品安全,发现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我就出来创业了。当时我租了一块地去卖菜,中间几经波折非常痛苦,三个月后,用户开始自动裂变,增长非常快,有 5 家投资公司找我们融资,我们就卖掉了。


卖掉之后我就进入了第二个创业项目,做的是生鲜的次日达的配送,发现项目很烧钱,就结束了。正好阿里有一个机会,就是淘鲜达,我就加入了阿里巴巴,做了大约两年之后,就加入了谊品生鲜。


谊品生鲜是生鲜行业的一个独角兽,我加入之后做全国新零售的总经理,当时负责的项目就是现在各个大厂做的社区团购,当时老板给了我几千万,跑了几个月的模型之后,我发现不挣钱,负毛利总是在 5 个点到 10 个点,我当时挺内疚,用了别人的钱事情没有做好。


过了两三年,各个大厂都开始做社区团购,我发现各个大厂投了那么多亿,大多数也是亏本的,也是在负 5 到负 10 个点的毛利,这和它的模式有关系,我的心情就好多了。我觉得我当时做得还行,因为我的那“几杆枪”也不是像大厂那么优秀、那么豪华的团队,也没有花那么多钱,所以当时的那个痛苦过了几年才稍微好一点。


在这之后,我又一次去了阿里,负责全国的生鲜半小时送上门的业务,但我只做了一个月。家里有人生病,当时没有办法,我刚入职就离职了。在家陪家人呆了大概有小一年的时间,就收到了拼多多的邀请。


拼多多一个非常厉害的副总裁,他是直接向黄峥、阿布汇报的,这个副总裁让我去拼多多负责生鲜,我不太感兴趣,我心想拼多多有什么好去的,但是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咱们生鲜在全国很快就能做到全国第一,等着你来推动这件事。”


我当时就非常激动,因为这个可能是我这辈子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答应了。我做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把这个业务从两三百亿推动到四五百亿。


当然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个业绩是我做出来的,换一个人他也能做到这个数字。这个盘子是全国第一,不代表我很厉害,它只是代表公司很厉害。


两年之后,我觉得整个盘子的增长已经比较慢了,我就离开了,之后我到处找项目,人到中年,找份工作很不容易,最终有几个基金公司愿意支持我去做投资,因为我之前的经历,可以在全国很容易地连接到十几万个各种类型的农业、生鲜、零售的企业,不管是初创型的,还是天使轮的、 A轮的,他们就希望我用之前的经验去判断一些项目。


到目前为止,我做投资人还不到3个月,已经比较顺利地推动了两个项目,其中有一个项目融资额在1000万左右,企业的创始人会释放10%左右的股权,这是我刚刚取得的一点点成绩。


严复初:这中间在我看来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就是你今年的走红,帮助你从一个失业中年又重新走上了一个投资人的身份。你觉得自己的走红是意外还是必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有一个好奇,年入数百万是真的吗?还是只是一个噱头?


吴可:收入我不太方便说,因为我们都签了保密协议,不能随意透露。但是我的职级大家在网上都能查到,就是大家所听到的数字,只要是在我们这个级别都是这个数字,是比较确定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传播出去这个事情我觉得是意外,但这个意外背后一定有它的逻辑。


我先简单说一下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离开拼多多之后,我就给几个朋友的公司做顾问,又在家歇了小半年,心里面有点空,还是想去找找机会。


正好那几天热搜都是阿里裁员,大厂裁员,我当时心里面就很有感触,我就想到了几年前我们刚进大厂的时候,那种蒸蒸日上的样子,和现在这种日渐萧条的对比反差,我就顺着这个情绪写了一个帖子。


我当时写的大概意思是,没想到中年危机也发生在我身上,那我希望大家看一看我的简历,有没有合作机会。结果突然就爆了,最主要的原因,我后来总结了一下有几点,


  • 第一点是,那几天所有人都在关注大厂裁员;


  • 第二点是,我是一个真人站出来了,说我就是那个遇到中年危机的人;


  • 第三个是,大家可能会点开看我的职级,可能在大家印象当中还是相对一个中高层,还需要到处去找机会、找合作,这跟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反差。


这几点触动大家形成了一个自主自发的传播,这个既是一个意外,可能也是某种情况下的一个必然。



严复初:从履历上面基本上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25 到 35 岁的这个阶段里面,你觉得是因为一个什么样的坚持,让你到了目前的一个状态?


吴可:我觉得总体上来说,就是一直在失败,但从未偏离。这既是一个随机的成长,也是一个总体上的战略过程。这是我事后总结的,你可以看我整个履历,从一开始刚毕业,就是围绕农业,然后食品安全,然后采购供应链,再到前端的营销、运营、品牌,还有线上线下,整个是贯穿成一条线的。


我记得当时我去阿里的时候,当时的HRD就问——你选择职业发展是什么样的规划?


我当时跟他说,我选工作机会,会选:我会A但让我去做B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我会A让我去做A,或者是不管我会不会A,都让我去做B。不是后两种选项,而是第一种选项。


为什么这样说?如果因为我会A让我去做B,它是基于我之前的优势给了我一个新的叠加,那么这个叠加就有可能重新沉淀到我的这个A的主要这个支柱上,这样的话我的这个A就像竹子一样,越长越大,最终就不会很乱,而是沿着一个行业从头做到尾,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直在变强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我的简历,有的工作时间很短,而且失败的次数也很多,但最终借着互联网的风口,不影响我能抓住新的机会。对于我自己来说,我选的每一段工作经历基本上都不重复,但是它们内在的逻辑是连在一起,串在一起的,形成了我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


这么多年下来之后,我发现我是有规划的。我的规划就是因为我会A而让我去做B的事情。用文字来表达就是“基于优势随机叠加”这八个字。


但实际上我为什么会选择安徽农业大学?是因为家里有个亲戚,他在很多年前就是复旦大学的本硕连读,一直是做全球投资。他当时就告诉我——“你这个脑袋比较笨,你不要去报什么计算机系,不要去报那些特别热门的专业,他说你是竞争不过那些人的。如果你以后想要发展得好,你就要在比较弱的竞争对手里面去做老大。”


当时农学这个专业其实大家不看好,而我这个亲戚跟我说——“农学这个专业现在不看好,但是未来恰巧又是各种资本进入的大方向、大趋势,所以你就去报类似这种专业,对于你这个脑袋来说可能是最适合的。”


当时我就听了这个亲戚的这句话,其实我当时不太懂,但返回去复盘这件事,我觉得我这个亲戚真的是把我的一生都直接定好了。


这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战略规划,战略本身它是一个扬长避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火拼的过程,我自己本身发展得比较快的原因,更多的并不是因为我的能力多强,而是这个亲戚很早就帮我做好了战略定位。


我再对比一下很多我周围的朋友,经常会盲目地做一些选择,最大的坑在哪里?我们很多人会看哪里挣钱就往哪里跑,但实际上我们在抓红利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形成长期沉淀的话,那其实每一次抓红利的过程,都是在消耗我们做长期沉淀的过程。看起来你每一次都在挣钱,但你失去了 35岁以后用自己的沉淀优势,来挣钱的后半生的机会——这是一个最大的坑。



严复初:你刚说这一点让我想到,这就像游牧业和农业,农业就是深耕,游牧业就是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美就往哪里去迁移,但是这种迁移最后其实没有根据地,而农业是有根据地的。就像你刚刚说到的,有一个稳定的坚守,在这之上再去做叠加,最后会出现非常多的机会。


吴可:对,所以有一个大佬说过一句话——“只要是长期没有价值的事情,短期再挣钱都不要去做。只要是长期有价值的事,短期无论多不挣钱都应该去做。”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二、“有些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些人一辈子在豪宅里逃亡”


严复初:你有没有遇到过极端异常的年份?


吴可:如果把体感放低一点,可能每两年都有一次,如果把体感放高,可能会有那么一年,不说具体的时间了,那一年我遭遇到几个非常大的变故。我的一个项目失败,我当时年龄也不小了,我本来以为这个事情我可以做一辈子,但是没做好,只能离开。同时我家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病,当时是几件事情同时压在我身上,让我觉得整个人生很黯淡。


我觉得我真正的成熟,或者说真正大幅度变得更成熟就是那一年,我很喜欢一句话,是《次第花开》这本书里写的——“有些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些人一辈子在豪宅里逃亡。”当然我也没有豪宅,我觉得我上半辈子就是一直想挣钱,然后一直在东奔西走,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很辛苦,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些人他什么都没有,但是他每天很开心,很舒服,他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最终那个结果可能反而会更好。


我在遇到那个变故之年之后,大量地看了各种宗教的书,从佛教、王阳明各种心学或者是道德经这些东西,中国的、国外的这种经书,或者是一些古代的智慧。


就像叔本华说的一样——“人永远都是在无聊和痛苦之中徘徊”,你没有追求到这个东西,你就痛苦,追求到了之后你就开始进入无聊,然后你又开始给自己设立新的目标,继续进入痛苦的这个循环。


严复初:我们很多人都会发生很多变化。什么是你曾经深信不疑的,现在你又倍感怀疑的?


吴可:我想分两块来说。第一块我是想说商业本身,大家可能都会接受到这样的教育,就是你一定要做很好的产品才能挣到钱,或者还有一种说法,你认认真真工作,就能得到提拔。我觉得这两句话是一样的,其实都是错的。


我后来就发现我们大学门口的饭店,没有市区饭店做得好吃,但是大学门口的饭店它每年能挣30万,而市区的比较好吃的饭店可能很快就关门了。我发现这个异常点,说明不一定是好吃的东西就能挣到钱。


第二是不一定努力你就能得到提升。很多领导其实没有他的部下能力强,但为什么他能做领导?这两件事情我思考了很多年,我最终发现是什么呢?这是一套商业逻辑,就是说你必须在细分场景当中做到第一名,你就可以借着这个风口一直往上升,后来者无论比你强多少,他们都只能在你之下,这是一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刚才讲的质量好坏也是这样,就是你在那个场景下,用户考虑到他的支出多少,加上用户的需求合在一起能达到的那个第一名,用户就会觉得好。所以在大学门口,你那个东西确实相对于市区的不太好吃,但是按照那个人群收入,你就是最好的,性价比最高的,在市区的那个饭店看起来是最好的,但是可能它并不是市区那个人群里面觉得性价比最高的。



我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小视频,我就跟大家说,我们跟那些学习好的人比有一个非常大的劣势,其实这个社会上99%的工作都不难,但是我们如果学校不太好,我们就没有机会去拿到那个机会,而学习好的那些清华、北大、复旦或者常春藤的,他们很容易拿到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他们就能去挣到更多的钱,但实际上那个工作本身难度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不好、学习不好的人,机会到底在哪里?


我跟大家透露一下,这个是我的一个法宝。当一些机会刚起步的时候,那些学校好、学历好或者级别高的人,他们是看不上的,他们也看不懂,或者是他们不敢,而这个刚冒头的这个机会就是我们普通人能顺利成长,顺利晋升的一个法宝。


大家不要去相信绝对实力、绝对能力这两个词,而是要明白什么叫相对的机会。你必须通过一步一步抓机会的能力,再结合你的能力,最终才能达到一个顶峰,而不是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傻乎乎地硬拼考试成绩。这依然是一个战略和战术的问题。


严复初:或者我觉得你刚刚说的这块可以更简化为就是把事情做对和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对是更重要的,是在前面的,其次是要把事情做好,是吧?


吴可:嗯,以前我们认为100%是要把事情做好,但你刚才说这句话之后,那可能是一半是做好,一半是做对,但是我想把这个比例重新调成99%去把事情做对,剩下的1%你再考虑怎么把它做好。



严复初:你印象里面比较深刻的一次失败或者一次后悔是什么?可以谈谈吗?


吴可:如果你说失败的话,我觉得我每天都在失败。如果你说后悔的话,我基本上没有后悔的事情。


严复初:这个很有意思,你展开说一说?


吴可:我的爱人她没事就问我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我说你不要问我,我每天做的事情95%都是失败的,只有5%是成功的,如果我做的每件事你都问的话,那我就会被你刺激。我只会留下一件开心的事跟她炫耀一下,但这个开心的背后是有 10 倍以上数量的失败在打底的。


不管是现在做投资,还是我以前做管理或者是做业务,还是做采购,每天都是在大量失败,所以我觉得大量失败很正常。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是这样一个情况。


我以前经常会抑郁,经常会不开心,但我听到一句话以后就特别喜欢,它是我的枕边语,据说是哈佛大学的校训,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原话是这样说的——“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三、人生总纲、注意要点和时间分配


严复初:过去、当下和未来,其实在选择的时候,你自己是有明确地把当下此刻的事情更关注、更聚焦的地方。


吴可:对,因为人的痛苦是怎么造成的?当人的大脑当中形成时间轴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比如说你看电影的时候,你打篮球的时候,或者你喝酒的时候,你都是聚焦在这一秒的,你很舒服。但你只要想到明天你还有什么事情没弄好,你就会担心,就会痛苦。昨天有什么事情没干好,有什么后果,你又会痛苦,当你把时间轴全删掉,只留这一秒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禅定的状态。


严复初:比如说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看一场比赛的直播,那其实你不知道结局如何的时候,你会非常非常地投入精力去看。但是我发现有很多人他没有看直播,他去看录播的时候,有人就会特别糟糕地在弹幕上面提醒说,进度条已经告诉你结果了,完全就没有多少兴趣再去往下看了。


吴可:我们俩聊的这个问题,就变成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了。


我的价值观是四个词——体验、探索、创造、奉献。这四个词是一个递进关系,只要做了第一个词——体验,你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因为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你能拿到来到这个世界的门票,你只要能正常地体验一遍酸甜苦辣,就已经超过了更多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在体验的基础上,如果你有些好奇心,你就去探索,可以学习各种东西,可以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各种技能。


再往下你发现了一些问题,发现众生有一些痛苦,你就想创造一些产品,创造一些解决方案去为他们服务,这是第三个境界。


第四个境界就是你完全是为了奉献自己,帮助别人,帮助众生。


我觉得这四个是一个由多到少、由低到高的一个递进关系,围绕这四点,我也形成了我的人生的时间规划,这个时间表我不知道需不需要详细说一下。


严复初:终于要看到你的一日行程了,我很好奇的。


吴可:我这个表首先有一个人生总纲的说明,然后是一些注意要点,再往下是每天的时间分配。


人生总纲里面有一句话,就是我刚才说的——“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这个是给我的一个警钟,我是放在这里的。下面一句是卢梭说的——“一旦到了 40 岁,无论我处境如何,我都决心顺其自然地过好每一天,不再为摆脱困境而挣扎,也绝不再为未来操心。”


心态方面要做到无私、无执和无亢,这样的话你每天才能平和。长期来说要做基于优势随机叠加实践的事情。


那注意要点有五个:


  • 第一个是成功都是少数人,坚持不跟风和逆行,只要资产配置好了,收益自然会来。


  • 第二是竞争只会卷,一定要围绕自己的核心优势构建长期的护城河,深化自己的定位比无目的的渗透竞争更重要。


  • 第三点基于优势缩小场景,增加客群密度。这是商业上的一个竞争的理念。


  • 第四点是如何安排时间是个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你会把未来的1万个小时用在哪里?


  • 第五点是隐形知识是核心,要亲自下场,看现场、看细节。一般人通过表达无法传递的信息,才是你核心竞争力的组成模块。


我说一下我的每天的时间分配。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叫基本保障;第二个模块叫成长闭环;第三个模块叫找增量;第四个模块叫再投资。


第一个模块只要做完了,我觉得就达到了我刚才说的体验的那个过程,这一辈子我觉得价值就会满足了。


第一个子模块是我的健康,我需要用1到2个小时来锻炼身体。


第二个子模块是关系,就是我要用两个小时左右来陪家人、陪孩子。


第三个子模块就是保险,我要把我全家人和我自己的各种保险买齐。为什么我把这三点称为基本保障,是因为这三点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杠杆,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三点是所有人都应该去做的,每天都应该去做好。


第二个大模块是成长闭环,这里面主要分为工作、学习、观察、思考和表达,大概每天 5 个小时。


第三个大模块是找增量。就是我们如何去创造一个产品,在这个社会上去渗透,最终形成一个自己的商业模式。


第四点就是再投资,你需要用你的钱去做一些资产配置。很多人认为投资就是买股票,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基本上你跟到赌场去赌博没有什么区别。


四、每个高手都有非常完整的知识树


严复初:你会沉淀下来很多的方法、工具,甚至是习惯,我的问题是怎么可以像你一样去做好沉淀,同时做好输出?


吴可:这个事情要稍微往下挖一层,有的人你问他问题,他很难回答出来,东拼西凑,但有的人他就能很系统、很结构化地告诉你,区别是什么呢?是这个人心里是否有一棵知识树。


如果你每天看碎片化的信息,都记不住。你需要从底层去构建一棵大树,然后你看到的每个知识都能安装到某一个模块。


如果没有这个树,你学任何东西都记不住它,就像在海面上漂一样,风一吹就走了。


但是如果你把这个知识像树叶一样连到你的树上,任何需要的时候你都能找到它,所以人一定要尽早地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树,每个行业的高手都有非常完整的知识树。



严复初:在我听来有点像道的层面,就是用知识树的一个逻辑去架构自己的整个输入。更具体一点来说,你有没有自己比较依赖的信息源,你平常看的、听的、阅读的这些你可不可以说一下?或者你推荐几个?


吴可:OK,我先说一下方法,然后我再说一下具体是什么。


方法是这样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你的视角,也就是增加阅读量。因为别人写的书,别人写的文章就是不同的视角,所以你要去扩大你的阅读量,你不一定要读得那么精,你先了解一下,知道你另外的几百个视角,几千个视角是什么。在这些视角当中再去寻找自己想去稍微研究一下的,把这些书找出来,去精读。


第一我会每天扩充视角,第二我会从视角当中筛选出核心的几个,去认真地研究一下,这就是我的方法。


那具体是什么呢?我的信息来源有几个,一个是得到、一个是混沌大学、一个是微信读书,还有一个是微信里面的小报童。


五、之前失败的次数足够多,反而成为切换另外一个身份的起点


严复初:你走红之后,找你的人一定很多,这群人和你预期的受众是一致的吗?你希望大家找你是主要做什么?那现在大家找你具体做的又是什么?


吴可:找我的人有几类,一类是想让我去做合伙人或者去做 CEO 的,还有一类是投资人,第三类是想从我这获取一些帮助的比较迷茫的年轻人。


我发现这三类的人群找到我之后,我可以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了。我无意中就完成了一个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严复初:听上去还是非常充实的。


吴可:我做投资的这段时间其实也不是很顺利,直到昨天我才觉得一个最小的闭环完成了。我之前这一两个月就出现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的项目,当我把 BP 收集来调整完再交给资本方的时候,他们觉得这个项目不好,让我严重怀疑自己的判断力。


我就想各种办法,增加了几次现场沟通,他们聊完之后觉得这个项目想象空间特别大,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独角兽。


为什么一开始有这样的反差呢?是因为我递交的商业计划书,无法真实地表达出项目的本质。这就是我刚才讲的那句话,为什么要亲自下场?


你去看为什么拼多多很厉害?拼多多的管理层级很少,就两三级、三四级,你的管理层级越多,中间的信息扭曲就越多,你就别说两三级了,你就直接一级,投那个 BP 过去不就是一级嘛,都能产生这么大的信息误差。所以想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所有人现场沟通和考察,那个才是真实的。



严复初:你得置身事内你才能够看到,很多时候的人其实隔着很多层在看的。


吴可:对。


严复初:是什么样的一个瞬间或者一个契机让你做了这样一个决定?


吴可:我就举一个例子,当年我和一个国内的一线资本同时看上这个企业,但那个企业当时破破烂烂的,只有很少的一些业务,我和那个一线资本就同时发现了这个业务机会,所以我认为我的业务判断力是不差的,那这是一个基础点,第二是正好碰到这些机会,我就顺理成章就做了这件事。


我还发现一点,那些创始人愿意找我,可能觉得跟很多投资人之间也是有心理隔阂的,很遥远,但我是懂业务的,他们更愿意跟我去聊,因为我很快就能抓住他们业务的重点,给他们一些投资之后的业务指导。


这个是大家找我的原因,一边是基金找我,一边是创始人找我,这样我实际上就搭建了一个桥梁,大概就是这样。


严复初:你的业务能力和你的商业判断力最终结合出来,那就正好又补上了可能很多投资人和具体业务之间的那个缝隙和那个缺的一环。


吴可:对,因为我之前看过的失败的项目和自己做失败的次数可能足够多,就慢慢地培养出的这种精准的指向,反而能成为我切换成另外一个身份的起点。



严复初:投资人看上你的地方在于你的失败、经验,对他们来讲其实是财富。


吴可:很多做投资的人如果没有做过业务的话,对业务的感知力是不够的,他们看不见那个增长的原动力在哪里,他们只能通过表面的一些数据指标或者表达来看。看一个业务的内核其实就几点:


  • 第一你做的是什么赛道;


  • 第二在这个赛道的细分市场里,你的壁垒在哪里?


  • 第三你的创始人和这个赛道的其他竞争对手对比,是否有更高的认知和长远的动力。


这三点基本上能决定一个业务的状态。


而壁垒层面,你就需要去深入地看它运营的细节,运营的细节整体上就是效率的差异,无论你战略有多牛,战术有多牛,最后沉淀下来的都是你的效率和其他的企业的效率比,差值有多少。


而这个效率的差值最终会反馈到用户的体感上,用户会觉得在你这里买东西,同样的价格可能质量好好几倍,或者是同样的质量,价格便宜好几倍。只有这种绝对的差异才能证明你暂时是有绝对的壁垒的,长期的壁垒来源于创始人的思维和创始人带团队的能力。



严复初:现在你是作为一个投资人的身份,而你曾经是一个创业者,而且还是有大量的职场经历的人,创业者和职场人你觉得他们需要意识到一些事实是什么?


吴可:我分两个模块说,其实打工和创业区别不大,它只是一个风险和收益的合作形式。你自己做风险就高,你跟别人做风险低,那收益可能也略低一些,这只是这是两种形态不一样。


如果你没有核心竞争力,你给别人打工,你也挣不到什么钱,如果你想出来创业,风险就更高,区别不在于你是去选择打工还是选择创业,在于你要选择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事情,并且让自己能提高这个方向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管是职业还是创业,如何能在发展当中保证自己有长足的竞争力?核心要点就在于战略,而不是战术。


你千万不要去想,我很努力,你很努力,别人比你更努力。你一定要去看平均数,大家的体力差不多,而且你年纪越大,你体力越差,所以你不能去比那些大家都差不多的事,你一定要在某个方向上有绝对的壁垒,绝对的竞争力,你才能挣到钱。


战略这个词听起来很空,是因为大家不知道战略是什么东西。战略的核心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扬长避短。



比如做手机,做手机竞争对手特别多,但你在做 rom 这一块,竞争对手都是一些很弱的一些小玩家,你可能投个1000万或者500万进去,别人跟你根本没法比,所以你在这一点上就做到了战略上的扬长避短。


我们在打工的过程当中也是这样,千万不要看到什么热门就去做什么,大家一定记住钱是从哪挣的,所有的利润来自于竞争的终结,所以你想挣到钱,你首先要终结竞争这件事,那你就应该做到战略上的扬长避短。你只要做到扬长避短,你就终结了竞争,你的利润就来了。


严复初:商业上面要么是成本有优势,要么是你做出来了别人做不出来的,就是差异化。


吴可:对,不管是成本还是质量,核心点是竞争对手干不过你,就是这一点。


怎么样能保证竞争对手干不过你,你要找更弱的竞争对手。那怎么样找更弱的竞争对手?你就要找更小的场景,因为场景越小,份额越小,竞争对手就越少。因为人都是贪心的,都是想做大的事情,一定要记住去选弱的竞争对手,去找更小的场景,你看起来场景越小,其实你的优势更大,要去找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份额。


六、基于优势随机叠加


严复初:你自己收到过的一条最好的职业建议是什么?可以说说吗?


吴可:阿里巴巴前总裁叫卫哲,他说过一句话叫“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我觉得他的深度要远比他讲出来的这句话要更深,但是他为了考虑大众化的理解,这样表达更容易传播和记忆。


你一定要基于优势去做随机的实践,随机的实践之后,大量的东西是没用的,还有少数东西有用,你就叠加到你的那个优势上,这样你的优势就像一棵树一样,越长越大。而实际上你每天都在大量地试错,大量地学习新的技能、新的行业、新的视角,最后沉淀到你的这个主干上,你的主干就像一棵参天大树。



严复初: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共同的好朋友介绍我们认识的时候,当时我们在群里面简单交流了几句,我印象深的是你说了一句话“内容即产品,产品即内容”,可不可以展开讲讲你的理解?


吴可:一部电影,你看那个主角,他总是遇到一些很惨的事情,然后他就开始反击,努力,遇到很多挫折,最后成功。


而一个产品也要设计成这种结构,你产品弄好之后,你要放在卖场去卖,你需要在一开始抓住人的眼球,让别人感知到你这个产品设计过程的故事,最终告诉你这个产品完成的样子,然后你体验起来非常愉悦。


一个产品并不是一个最后的结果,而是要把前期的这个波折的过程像电影一样展示给用户,这也就是小米公司说的参与感。


严复初:我可以提供一个我注意到的小案例,就是多抓鱼的老板猫助,她也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持续地更新一个专栏,叫如何做一家多抓鱼的公司。大家完整地看到了这个公司的每一个事情是如何起的,是如何成的,最后又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要停,最终又找到了什么样的曲线,再去做第二个增长的可能性。


这上面她用自己的一种更独特的方式去讲述,而这个讲述的过程其实是一次又一次的营销行为。


吴可:对,而且讲故事是有方法论的——你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你怎么解决的,最终你拿到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有可能是好的,有可能是坏的,都没关系。如果是好的结果就结束了,如果是坏的结果,又启动了新的一轮的循环。


在刚才讲的这三点之前,如果本身还是个热点事件,就是这四点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套故事或者一个产品的完整方法论。你按照这四点来做,基本上都是爆品,你的事件营销就 OK 了,就没问题了。


严复初:内容即产品,产品即内容的这种营销+做事的逻辑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就大家更多时候愿意看到一个人自我的讲述,把那个讲述里面又找到了自己很认同和认可的部分,最终完成的其实是一个营销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我们都去关注的点。


我看你的很多见解,对我来讲其实都是学习,但其实对你来讲是一个内容传播的一个过程。


吴可:对,刚才讲的这四点,第一个是大家关心的,第二遇到了什么问题,第三个是怎么解决,第四个是最终的结论是什么?大多数人是把最后结论给出来了,也就是他最终的产品,而现在我们要给出的是前面三点。


有本书叫《弱传播》,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最终给出的那个产品是好事,一般是很难传的,除非你特别特别好,大多数情况下你要去传播我说的前三点——第一是热点,第二是你遇到什么困难,还有你怎么去解决,这个都是很痛苦的事情,都是坏事,越坏的事情传播力越强。


因为大家会产生怜悯感,会觉得感同身受,会觉得焦虑,它就会往外去传播,所以这个是故事传播的核心,也是事件营销的核心。


严复初:关于营销的我们今天就不过多涉及了,我希望听到的就是一个已经过了 35 岁的人,拥有了很多的精力和探索,同时还有一套方法论和工具箱。你今天着重地谈到了一个词,我觉得很好,就是知识树,对于更多的比我们更年轻的人来讲,更早地意识到去如何建设自己的一个知识树,是很重要的。


吴可: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学的任何知识都在飘,沉淀不下来。


严复初:现在可能对于我们更年纪小的人来讲,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种树,把树给种下来。


吴可:对,有树之前首先要简单学一下结构化思维,养成这种思考习惯,这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严复初:非常感谢吴老板的时间,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了。


吴可:好的,感谢严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锄头(ID:yanxiaochutou),对话嘉宾:严复初、吴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