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越学习越贫穷(ID:chaoguzhipin),作者:越学习越贫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越学习越贫穷(ID:chaoguzhipin),作者:越学习越贫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临床质量问题的核心:效率与商业化》这篇文章中,我们简单介绍了药品市场规律,本篇继续探讨创新药行业问题:我们是否需要那么多创新药企业。这个答案很复杂,我们化繁为简,从行业的所有参与者角度来分析即可:
1. 监管层:从2021年《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到2022年的《以患者为中心XX临床指导》《单臂临床试验用于支持抗肿瘤药上市申请的适用性技术指导原则》等不难看出监管的态度。众多企业扎堆申报重复靶点,且临床方案以抄为主、对照组恨不得全是安慰剂,创新点太少,监管审得也累。
2. 患者:良性竞争是降低药价的有效手段,药企赚到合理的钱之后更有资源投入新一代药物开发,显然是有利于患者。然而过度竞争呢?国内大部分药物的临床是趁原研药物已在海外获批成为SOC,而国内尚未批准的窗口期“偷鸡”,对照组选择传统药物甚至安慰剂。参与这样的临床,是对患者生命权益的损害。
等到那些药物扎堆上市后,由于大家都没有和原研头对数据,到底哪个药物好,患者不知道,听凭医生按照利益优先原则去选药,依然逃不了小白鼠的命运。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方案,患者只能去北上的顶级医院,寄希望于更高的医生道德底线。不然基层医院你能得到哪款PD-1处方呢。很显然,对患者来说,不需要这么多的创新药企业。一个靶点有3家国产+2家进口,已经非常充分。
3. 支付方:和患者一样,适度的充分竞争即可。太多的低质量重复,导致患者/医生难以选择,差异化定价从何说起。
4. 药企本身:
对于bigpharma,对于创新药企扎堆,态度中性偏多,小企业多了大药企可以捡漏买药,另外小企业的产品即使是同靶点,销售上也对大药企构不成威胁,他们怕的是biopharma。
对biopharma来说,许多biotech扎堆,导致二级投资者眼花缭乱,稀释了创新的含金量,不利于树立估值,显然是讨厌扎堆的。
对bioech,分两类。对大部分只希望用一级/二级的钱实现个人梦想的biotech创业者,他们对于扎堆无所谓,反正也没打算走到商业化就可以暴富,能骗一波是一波,融到钱就给自己发高薪。近期某割韭菜公司反复终止+新开管线,钱不烧光誓不悔。
打开CEO年薪榜,上面的数字让投资人男默女泪,当然,融资拿了回扣的除外。从临床试验的偷鸡设计和简单粗暴的骨架抄袭看,几个创业者做到了口头禅“创业是为了给患者做更好的药”?二级市场可否更积极参与这些企业治理,君不见Illumina的摸鱼CEO都被狼王逼辞职了吗。
对于真正想要做BIC/FIC的有初心有情怀的biotech企业家,他们很讨厌扎堆,扎堆导致融资不顺、药物进展缓慢。有底线的人真难,兴,钱被骗子拿走的多;亡,老实人也融不到钱。
5. CXO:多多益善,毋庸再说。一鱼多吃,一个项目筛出多个分子/细胞株,卖给你我他。香、很香。其他服务机构如券商、会计师、律师、FA,亦是乐见其成。
6. 地方:许多地方曾经认为创新药是下蛋金鸡,可以对房价、就业起支撑作用,未来还能交税,用引导基金投资、土地优惠等种种政策吸引药企落地。可4、5年后引导基金血本无归、企业税收不见踪影、裁员、卖厂,留下政府地方债欲哭无泪。
大部分高新区都是举债基建 、举债做母鸡/当LP/直投,当这部分投资基本血本无归,后面政策可延续性可以想象。地方终会发现:创新药根本不赚钱,对创新药的态度也会回归合理。近期创业者朋友们可能发现张江、苏浙的地方政策销售或者没了,做基金的朋友发现几个号称千亿母基金的地方,最终出的钱少之又少,原因就在这里。
7. 资本:过去创新药企业的扎堆涌现,带火了很多CXO/创新药企业上市,背后的投资方有的赚到了真金白银,有的是只赚到了吆喝。但不可否认,如此多的标的,带来了大量医疗投资经理/总监的就业机会。对一级投资人来说,不管投下去亏还是赚,不投肯定要滚蛋。所以不管对外发言如何,一级投资人内心里欢迎创新药扎堆,也是创新药扎堆的源头。
没有项目,怎么去忽悠LP,怎么去赚管理费?前面上市的18A给自己高管发天价薪酬,除了港交所约束较少外,背后的PE/VC投资方敢拍胸脯说自己亏了钱很无辜嘛。投而不管,就是对恶最大的纵容。
8. 医生:众多药企抢着在临床项目请当PI。发文章,商业化后做学术会议、写指南,出国在ASCO做报告。香不香?太香了。这样的药企越多越好。
从日本经验来看,仿制药集采后传统药企经历并购整合后,少部分大药企出海,如武田、卫材,实现了国际化。从美国看,大药企市场集中度高,小biotech的靶点重复度远低于国内。当前众多企业扎堆做创新药,在重复靶点上消耗资金,对国家也是不利的。
行业整合后,重拳出海,国际化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当前的创新药乱象,是无责任感的GP、创业者野心+谋求政绩的地方共同组的虚假party。结果药价打到骨折、药品质量无法判断,连bigpharma都没赚到钱。2023~2026年,依然是药企/CRO/其他中介机构漫长的裁员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越学习越贫穷(ID:chaoguzhipin),作者:越学习越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