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知乎是国内比较成功的UGC平台,它的优质内容严重依赖少数主力用户,它产品设计和运营的服务对象,其实是这些核心作者,而非读者。未来,知乎可能变成这些核心用户的“自媒体集群”。
我之前听说过一个阴谋论:其实我们每天去的论坛和社区,别看作者那么多,其实真正活跃的只有站长一个人,所有文章都是站长开了马甲账号自己发的,文章下面的评论都是网站雇人在下面手动顶上去的。
这只不过是个玩笑,但我们所上的一切网站都是由极少数活跃用户贡献大多数内容,却是真实存在的现象。比较容易记住的还有一个“二八定律”,就是20%的参与者贡献了80%的内容。
也许在问答网站知乎上,这个定律的数字可以更夸张。
可以说,知乎已经是国内各种UGC类网站中运营的非常成功的一家了。不管它开站初期用了什么样的办法来吸引用户,现在知乎已经聚集了几十位非常优秀的主力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的交叉领域,通常在知乎这里表现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经常能够“跨界”作答,收获的都是“真没想到你一个搞X行业的居然对Y行业也钻得这么透”的好评。
在运营策略上,知乎已经明白,要不惜一切代价笼络好这帮人,不然凭借他们日益攀升的影响力,一旦与管理层意见不合,出去自立门户也不是没可能,更可能让自身的回答质量明显下降。知乎连续进行的几大产品动作都符合这样的思路:
1、修改首页时间线显示方式,突出主力作者的更新。
改版前知乎曾经在首页上强制显示陌生人、新用户的回答,后来改为仅仅显示好友的更新,除了大幅提升了社交程度,还让热门人物越来越热门,新用户曝光的机会更加减少,出现了“马太效应”。在一篇名为《知乎之死》的文章中曾经描述了这种现象以及趋势。
首页就好比超市货架,而每个提问或回答就有如超市库存的货品。大型超市都要对需促销的商品征收上架费用,而这确实是有效的——什么商品摆在货架上,销量就会立竿见影的提升。知乎希望主力作者持续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意图十分明显。
2、开发“知乎日报”,突出某问题下的热门回答,偏向选择主力作者的答案。
“知乎日报”会针对热点问题提供热门回答。入选答案用一个流行的评价语来说,就是两个字“有料”,不乏事件亲历者、相关行业人士、记者、学者等一些回答特定问题十分有发言权的人作答。但有时候一些问题是偏通识性质的,或者并没有恰好在行业内的人作答,这时候知乎偏向于选择上述主力作者的答案。而且,如果当天没有特别多的热点事件要推送,还会推送一些下文提到的专栏文章。
3、开设专栏。
专栏可以说是完全服务于作者而非读者的一个产品。有人曾经问,“博客,微博,轻博客,自媒体这么多,为什么知乎还要多出来一个专栏?”最好的回答就是,这能够帮助主力作者更死心塌地的留在知乎。
专栏的产品宣传语就是“没有问题,也能回答”,这是明显针对有些文思泉涌的优秀作者而来,他们每天被粘在知乎上,总有意犹未尽的时候,而发到微博、微信或哪怕任何一个其他媒介上,都没有知乎这帮固定读者来捧场。为了防止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抒发情感,而强迫自己在其他平台培养读者群体,专栏应运而生。
可以看到,有些专栏文章只有一两句话,一个图片,感觉像是一个保存灵感的地方,还有不知如何分类的,又很讨巧的话,都可以发。下面照样有一大群“懂你”的评论,充分培养优越感。
可以说,知乎的产品改进,一个一以贯之的目的就是:让作者写得心情舒畅。我相信,任何一个能够聚集优秀内容的UGC平台,都对创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回报。
目前看来,知乎对新作者并不欢迎。如果你要看实时更新,需要在“发现”标签再点击“首场秀”,才能发现新用户的第一个回答。要想在知乎成名,和在其他平台成名的条件其实差不多:要么你熟悉知乎大号,要么你熟悉知乎的运营编辑。
这样就使得知乎日益严重地依赖初创时期一路走来的核心用户。可以预见,更好地服务这些用户,甚至逐渐蜕变成为这些用户服务的一个“自媒体集群”,将是知乎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首发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