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科研预算0成果转化,高校其实也很冤
2023-08-21 22:17

1.3亿科研预算0成果转化,高校其实也很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 (ID:ifeng-news),《风声》出品, 作者:刘远举, 编辑:张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一所高校获得1.3亿科研经费,但成果转化为0,引发热议。

2. 另一所高校获得1.79亿元科研经费,仅有5个项目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

3. 高校科研未必是好的面向市场的科研项目的发动机,企业资金推动的技术研发转化效率更高。

一所高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31亿,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为0!这个令人吃惊的数据,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这是广西审计厅对9所区管高校2020~2022年度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发现的问题。


审计发现的问题还不止这一个。除了这个零转化高校,还有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可谓难兄难弟。


除了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的问题,还存在其他两个问题。


一是科研项目结余资金闲置问题。4所高校科研项目资金净结余6682.28万元长期闲置未及时盘活;2所高校22个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求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最高达到69.24%,造成914.02万元资金闲置。


二是科技项目立项还存在聚焦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3所高校实施科研项目2075个,其中预算经费10万元以下的论文型科研小课题项目811个,占比39.08%。


这三个问题其实有关联。比如,看起来钱很多,9个成果和5个成果的高校一共得到了3.1个亿,但项目一共有1564个,每个项目平均资金20万。根据审计结果,科研经费实际上是花不完的,但为了雨露均沾,所以项目就多,单个项目资金就少。科技项目都是理工科项目,一般花费都不小,不足十万块钱,很难想象能研发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钱不够,但科研项目总要结题,就只有发论文,毕竟论文不花钱,这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论文,的确能发得出去,学校也认。于是,科研人员很忙,项目很多,论文产出也多,相互引用,自己引用,论文的引用数量也很高,但是,却没有创新价值,没有市场价值。高校科研就演变为只追求发表论文,而不重视实际价值、应用前景。


解决的办法当然有很多。通常的说法,比如,需要扭转唯论文的评价体系,以科研质量和影响力为核心指标,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为主要目标,激励高校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定位,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推动科研资源有效配置和协同组织;在项目选择上更针对市场需求,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应该更积极主动;建立良好的渠道、中介,进行成果转化。


但根本上,在现行的科研体系下,高校未必是一个好的面向市场的科研项目的发动机。


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自筹。


国家财政拨款是指根据高校的科研能力和需求,国家通过预算或者专项资金的形式,向高校提供科研经费。社会捐赠则是指社会各界对高校科研事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捐赠基金或者设立奖励等方式,向高校提供科研经费。自筹则是指高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服务、转化科技成果等方式,向外部获取科研经费。


财政资金自然要考核成果。一般来说,资金来源,越是国家的、集体的,对成果的利润导向就越低,越会倾向于形式化考核。此次广西审计厅审计的,就是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


公共财政的钱,都是纳税人的辛苦钱,高校科研人员花了钱,总不能两手一拍,说啥成果都没有。国家对科研的考核,比如,做一个“移动操作系统生态”,不可能“国家出钱,投种子,一年往市场里撒1000亿,连撒5年钱。允许大面积失败。”因为即便这样做,也未必能成功,还滋生出一大批骗补贴的项目。


但要考察一项科研成果到底有没有市场意义,非常难,有太多模糊的地方。


从时间上看,一个项目成果从立项到研究,到出成果,到市场中有人接受,试制、生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半年一年,三年五年,都可能。所以,科技成果本身也是很难统计的,要求高校短时间要出成果,的确也很难。


从方式上看,也很难。比如,现在说高校科研“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那么,考察专利是否可行?答案是否定的。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2022年增至36.7%,创5年新高;其中的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发明专利其实离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利润还有一定距离。


专利只需要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就可以申请专利,专利并不管是否能盈利。实用的东西,未必有市场价值,比如,一款自动煮饭机,不能说它不实用,但如果价格需要3万元,那就没有市场价值。


那么,直接以市场价值来判断行不行呢?也很难。一项科研到底贡献了多少市场价值,也是很难量化的。因为一项产品不可能由一项技术组成,到底高校研发的技术,贡献了多少比例,最终也是一群专家作者开评审会来判断。事情最终又回到原点。


所以,根本还是资金来源的问题,高校、财政资金未必是做科研的好的发动机。高校应该更集中于基础科学研究,相对来说,企业资金推动的技术研发,转化效率会更高。


通常习惯把科学和技术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其实两者有差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基础科学研究。


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突破是难以预料的,通常离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也不讲究回报。技术则重点解决实际问题,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通常直接应用于市场,讲究回报。所以,国家资金一般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而现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成为技术研究的主力。


只有企业成为技术科研的发动机,企业投钱,自己为自己的钱负责的时候,才能越过各种形式化的考核,从最初的立项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利润导向。而且,企业可以坚持很多年的投入,承担失败的风险,就为了预期中的结果。最终的科研结果,才能有较高的转化效率。而如何让企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就是另一篇说来话长的文章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 (ID:ifeng-news),《风声》出品, 作者:刘远举, 编辑:张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