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失败,还能去哪?
2023-08-22 21:51

非升即走失败,还能去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塔人才(ID:cingta-job),作者:青塔人才,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双非做师资博后,合同写明达到科研要求后即可留下做讲师,辛辛苦苦奋斗两年达标,结果学校耍流氓,完成要求也不留······


图源:小红书


近年来,网络上有众多青椒吐槽“非升即走”,乃至“不升只走”的经历,可谓闻者落泪,见者伤心。


“非升即走”,大意是第一个聘期没有完成合同的目标,下一个聘期就不再续聘。在国内,有“6年考核”、“3+3”或者“预聘-长聘”等形式。


作为舶来品,其本意是为了促进人才活力,保障高校学术研究的繁荣,增强高校的用人自主权,却在本土化过程中点燃了高校教职市场内卷引线,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渡劫”成功的青椒,自此获得一份稳定、收入可观的工作,那么那些非升即走失败的人,到底怎么样了呢?


在高校走到黑


绝大部分人习惯了高校的生活节奏,仍然选择在留在高校圈。


有人得到转去行政岗的机会,自己也可以接受新岗位的待遇和发展前景,借此留下。


图源:小红书


图源:知乎


其他人则转向其它学校的教职。


某网友曾是某985的专职科研员,因为热衷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备课,同时对科研要求完美,虽然产出论文质量很高,但是数量不多,申请课题也失败,四年后,自觉在此晋升无望,他换到另一所985高校继续非升即走。


类似其经历,很大一部非升即走失败的青椒,都只是跳入了另一个非升即走的“坑”,继续通过批量论文来获得长聘的入场券。通常大家应聘的第二所院校相比第一所层次也更低。


青年学者刘明曾指出,“在这场残酷游戏中,名牌大学占据绝对主导权,可以提出各种此前未被提出的要求,同时可以压低待遇,比如不给大部分新进人员编制。”被淘汰出顶尖高校的人似乎自然进入到较低梯队的高校,然而,随着优秀人才的下沉,也必然有人的生存空间被挤占。


七七入职的是三流高校的非升即走岗,众多的选修课、通识课的开展挤压了其科研时间,虽然课时量积累了很多,但高级别刊物基本为零。勉强通过了中期考核的他深知六年晋升考核的艰难,遂果断放弃,趁自己还没到35岁,离职去985做了博后。


博后两年,待遇得到了短暂的提升,但是两年后,七七仍将面临更激烈的求职竞争。


“幸运儿”们


留在高校的人中,也有人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通过非升即走,却机缘巧合碰到待遇更好的职位。


李梓入职了某头部985高校,3+3非升即走,第三年年末聘用考核,考核要求在合同中写得清楚明白。


这三年期间,科研、发表、参与学术活动,他做的风生水起,学界的赞誉和学校的口碑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教学也没落下,科研成果再叠加,他的教学也收获了一大批学生粉丝,不出意外,一颗学术新兴即将冉冉升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还没到第3年准备申请晋升副教授,学校考核标准突然转向。按照新的考核方案,李梓无法留下。力争无果后,他选择及时止损。


凭借出色的成果,李梓直接入职某腰部985,教授、博导一步到位。


换个思路,人生也能峰回路转。


当然,上述的例子也能看出,非升即走的考核虽不稳定,但是成果、课题还是硬标准,某种程度上,也是出入高校的“通行证”。


图源:知乎


提前规划,“无缝衔接”下一份工作的同样是幸运儿,不少人直到离开高校才开始寻找新岗位,不仅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窗期,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情绪内耗。


换一条赛道,继续奔跑


也有人在“非升即走”经历中对科研感到疲惫,走上曾经未选择的路,打开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图源:知乎


有人去到中小学做老师,有人去了企业,也有人干脆自己创业,当然,离开熟悉的环境总是需要重新再来的勇气,尤其对众多博士来说,学术、科研是自己坚持了许多年的道路。


需要肯定的是,离开不总意味着逃避,对一部分人来说,也是及时止损。


对于想要留在高校的人来说,还是需要重视科研,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准备几篇拿得出手的论文,积极申请课题,提前规划好将来的晋升道路,同时也接触/了解一下其它的高校,给自己留下退路。


最后,祝大家发出满意的pape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塔人才(ID:cingta-job),作者:青塔人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