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腔启示录》:为什么相爱没那么容易?
2023-09-06 10:43

《装腔启示录》:为什么相爱没那么容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 (ID:northpark2018),作者:雅婷‍‍‍‍,原文标题:《从〈装腔启示录〉说起,为什么相爱没有那么容易?》,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电视剧《装腔启示录》中所揭示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困难。文章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模式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导致年轻人更倾向于互撩、推拉和暧昧的关系模式。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政治。最后,文章引用了人类学家的观点,探讨了日本现代化对亲密关系模式的影响。

• 电视剧《装腔启示录》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困难

• 文章探讨了消费主义对亲密关系模式的影响

• 文章引用了人类学家的观点,探讨了日本现代化对亲密关系模式的影响

《装腔启示录》是导演李漠在《我在他乡挺好的》和《三悦有了新工作》后,第三部豆瓣打分人数过万,且评分也高于8的电视剧作品。


指出这个作品序列,并不是为了给导演李漠的创作质量背书。只是考虑到《我在他乡挺好的》和《三悦有了新工作》,都是各自上线当年(相对)具有较大讨论度和好口碑的电视剧。同时看过两到三部电视剧,或许也是不少观众并不刻意但能共有的经验。


对我自己来说,我是看到了这三部作品序列后,才跨过了此前不少评论对“都市女性群像”和殡葬行业“不现实”的评价,看到了主创始终感兴趣的部分从何而来。


压抑的北京城市景观、夜晚也灯火通明的soho大厦、关于未来的不安以及各种强颜欢笑的表情……所有被不同观众称为“能代入”的心情,固然都与不同作品题材对抑郁、社畜和“丧”等存在状态展示相关,但更来自主创对当下城市生活,年轻群体真正的处境和他们所面对问题的洞察。


从这个角度来说,《装腔启示录》当然有其作为都市爱情题材,童话且“不现实”的一面。但正如同所有童话和浪漫类型小说在不同年代始终具有的功能那样,如果这个虚构的故事能抚慰现实中生产出的孤独、不安和恐惧,并创造“我也这样过”的共鸣,那这个故事也说出了这些问题出现时的形状,以及塑造这些形状的无形乃至宏观力量。


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政治——“北京好大,我们好小”


和《我在他乡挺好的》与《三悦有了新工作》相比,《装腔启示录》的改编剧情和拍摄方式,本身也体现出了李漠导演系列作品的“进步”。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豆瓣阅读作者柳翠虎的同名小说,主要从北京“红圈所”初级律师唐影的视角出发,以唐影和“投行VP”许子诠在“互撩”前提下徘徊在爱情以外暧昧以上的情感关系为核心,兼写唐影工作生活范围内不同角色的情感生活状态。


或许是因为《装腔启示录》已有连载小说情节基础在前,且柳翠虎本身就具有相应的北漂生活经验,及知识产权初级律师的工作经验。


落实到电视剧的呈现方式上,唐影北漂的部分相较《我在他乡挺好的》有了更合理化的体现。红圈所所在的国贸、风险创业公司汇集的望京、社畜约会据点常营天街和颐堤港等景观外。能被地图验证的则还有,唐影住在没电梯的老破小一居,大概率是六北联建小区,小区对面也真的是百万一平的“棕榈泉”,距国贸地铁20分钟车程,打工人也真的能在朝阳公园晨跑时和千万级别富豪擦肩。一以贯之的,电视剧里高楼大厦总是以仰拍的形式出现,在城市景观的捕捉中,人总是以人流的形式出现,或者被限制在各种soho大厦深夜加班的小小窗框里。


唐影职场的部分则较《三悦有了新工作》有更为紧张、细致且能被标签化呈现的一面。许子诠信手拈来的各种专业术语是一方面,唐影的工作日常也在尝试讲清楚她作为初级律师要经过的事件和日常,上司躺平甩锅的无奈和脑内小剧场是一种。在开会路上出律师函,在加班崩溃边缘发现咖啡豆不够,看各种脸色说“这我哪懂”则是另外一种。


“装腔”的主题,则源于在唐影在剧中,多次用不同台词提到的生活哲学“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唐影等角色会将其视作是工作和情感“成功”的秘诀所在,大意可理解为不要暴露“真实”或者“弱势”的自己。人可以靠一些浅层的话术将自己包装成(通常是在消费和品味层面上)更好的人。所以她在情感关系中,和许子诠聊香水,和徐家柏谈威士忌,和马其远聊茶及山水……都是为了暗示自己的品味不俗,隐藏话语是“你要掂量自己配不配得上”。当然,唐影如此,她的搭讪对象们也如此,深谙并投入这套游戏规则的都市男女们也都如此。


值得从“装腔”这个概念说起的是,即便我们并不完整了解过“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出现语境。但在社交媒体传播形式足够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多少都曾从各种成功学讲义里听过这句话。稍作查阅的话,“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或许是从有社会心理学背景的哈佛商学院副教授艾米·卡蒂(Amy Cuddy)在 TED 2012年演讲中流传开来的,她提倡人们要用更权威和自信的姿态驰骋职场,就能带来更好的结果。结合2012年火热的全球互联网创业潮流和尚未到来的经济危机,艾米·卡蒂的这场演讲一度是TED 最受欢迎的视频之一。


或许也是因为这句话实在是过于有名,当经济运转的速度发生变化时,“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也被不同的结论和故事所推翻了。社会心理学本身针对卡蒂实验研究结论频出的质疑外,这句话时常也和硅谷创业失败的荒诞故事相结合,最有名的或许就是《坏血》所写的人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Holmes)的故事,曾被称作“女版乔布斯”的伊丽莎白靠着她自己并不理解的技术,用一些漂亮的谎言和野心勃勃姿态,凭空创造(骗取)了价值百亿美元的公司。结合《坏血》出版前后,硅谷创业热情的逐渐退潮,“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如今也被用来反思讽刺科技精英主义的虚伪和自恋,以及个体被更宏观资本技术权力结构所支配的无奈。


我们再熟练运用各种装腔话术“物化自己”,全面认同自己在市场经济语境中的商品属性又如何?有价无市的行情里,不是只有房地产在面对这种困境。当然,今天的社交媒体也说“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但类似调侃指向的现实,则是和“make it”全然相反的希冀和语境。


写作于2020,拍摄完成于2022的《装腔启示录》。从“装腔”开始,揭示的是无论年轻人如何臣服于游戏规则,那种靠信念开天辟地,驻扎新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就这个方面来说,《装腔启示录》也是国产都市情感剧在此时自我革新。唐影所感慨的是,“打工人怎么可能在北京买房”,以及“不管再怎么努力也不能被看见,北京好大,但我好小”。



进一步解释这个状况的话,我想和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分享齐格蒙特·鲍曼在对谈录《将熟悉变为陌生》的一些观点,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主导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无可避免席卷每一个参加竞争的资本、公司和个体。工会和集体等组织在市场运转的规律面前,被和资本同媾的权力结构大大瓦解。如果社会和市场倡导相信的是自己为自己(求学、求职、组建家庭和生活)结果负全责,其最终导致的情况则是“个体完全靠自己了,但他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工具和资源”。


我们将这个解释投射到《装腔启示录》的情节和共鸣上,唐影工作生活的主要挫折来源有,即便努力工作也可能随时被开除,即便认真调查了也还是不能避免“海象科技”暴雷的风险,即使有钱买房也会买在高位上,即使不想加班且疲于竞争也要为了“更好的生活”痛哭流涕坚持下去……“北京太大,但我好小”的意思,也可以是,我仅依靠自己早已不能解决生活中如此重的风险和问题。鲍曼把抑郁症称之为现代性疾病,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当然会比文中所述更加复杂。但抑郁这样的心情,乃至疾病,其实也有一从呼救的含义,身体所负已到极限,无法再对自己和未来负责了。


“我们如何保持亲密但又互相独立?”——亲密关系的试炼和试探


而之所以要谈“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政治”,实际也是为了引出《装腔启示录》创造共鸣的核心,和更多观众会关心、渴望甚至满意的结局。当代人建立亲密关系有这么难吗?为什么互撩、推拉和暧昧才是多数年轻人都经历过的亲密关系模型?


关于亲密关系的危机感受,同样也和“装腔”有关。我们在前文说起过唐影面对不同男士搭讪的回应方法,用展示自己文化消费品味很高的方式,来暗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可以被随意对待、伤害或者欺骗的对象,以期引起对方重视。


这样的表达方式再进一步拓展则也可以是,将自己和自己潜在恋爱对象看作商品,将浪漫关系看作消费关系。上述解释看起来冷冰冰,实则也渗透在社交媒体无数择偶焦虑里,比如门当户对条件分析,比如PUA、长择短择或石男剪女的亲密关系出招策划里。举出这些例子,并不是为了否认“有用”,甚至对于认同亲密关系等同于消费关系的人群来说,这些想法完全“有用”。


但关于当代年轻人越来越孤独的共识,或许也同样源于这里,总是少有的幸运儿才能在现实里寻求到幸福的亲密关系,很有可能是我们把结果误当成了病因。即熟知运用消费模型的亲密关系并不能让人迈入更加满意的亲密关系里,这可能正是造成年轻群体亲密关系焦虑,主动选择单身的原因。


受消费主义发展浸染的一代,可能最难以摆脱用消费主义看世界的眼光和期待。这个眼光和期待本身或许没有太大问题——如果你能总保证自己处于强消费能力,有抵御一切风险可能性的处境中。


鲍曼在不同的著作中都提示过用消费主义目光看待亲密关系的危险,在《将熟悉变为陌生》中,他说起,人与人的关系如果变为人与消费品的关系,一方面你就会难以停下一定要从消费中获得满意的期待,另一方面就像你不会对自己的椅子表达忠诚一样,你为什么会对一个被自己视作消费品的对象忠诚呢?


如果我们所有人都默认这样的游戏规则,那所有人就都处于这样的焦虑和风险之中,我们随时可能被抛弃,我们也随时有可能抛弃别人。受伤变成了一种时时存在的风险,靠个体力量来抵御它,我们要么保留伤害对方的可能,要么不迈入这样的关系。


全球化客观存在的流动性无疑会加剧上述不确定性的感受,尤其是在以崇尚效率著称的市场思维里。或许没有哪个时代的爱侣会像如今这样,要如此普遍去面对随时会被求学、求职、未来规划撕裂开的处境。当然,我们也说互联网大大便利了彼此交流的过程,但如果谁能在消费主义思维影响下,接受肉身不在的爱恋,那我们也说,纸片人难道不是更香吗?


我在此处再引入一个更本地化,更值得被分享的解释。在人类学者艾莉森·阿列克西《亲密的分离——当代日本的独立浪漫史》一书中,作者将新自由主义“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处境负责”影响下的亲密关系模型总结为“既保持亲密但又互相独立”。



客观来说,即便对普遍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文明来说,这种充满矛盾的关系维持起来也并不简单,对东亚社会更难。作者在书中也有针对这一现象作出的说明,即日本这样的现代化后起国家,在现代化之前,他们本身是没有“自由恋爱”或者“表达爱意”或者“爱情”这样的明确表述的。相比于自然而然的领悟,那种相互表达,自由追求,充分尊重对方,无微不至的爱情,是在日本现代化后政治经济发生巨变后才出现,并需要学习的概念。


当亲密关系的双方强调当代的爱情,或者更理想化的爱情。在日本这样的国家,需要同时解决传统婚恋和现代需求两种问题。比如说丈夫会接受妻子不冠夫姓且婚后在职的提议,却会在心里期待妻子在婚后要履行曾经全职妻子的家务责任;而对妻子来说,她希望获得全然的尊重和体贴的丈夫,但还是要从现实(女性就业难)角度考虑丈夫的收入,及与之相关的房车购买能力。


在这样的解释基础上,我们或许也更能理解电视剧中,刘美玲对于家庭美满受宠人设的努力“装腔”,林心姿察觉到危险却不能轻易摆脱辨明的“装腔”,以及唐影作为当代浪漫故事女主角,为什么需要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可能性都技高几筹的男性角色作为爱情(白马王子)投射对象。


“原来的做事方式失效了,新的方式还未发明出来”


当然,作为当代女性,我之所以举出上述的解释说明,并不是为了指证过去比现在要好等结论,且我深知有多少女性被禁锢在既没有爱情也没有自由更没有独立未来的,“非现代”家庭模型里。


但也是基于此,我认为《装腔启示录》是一部关于当代年轻人都市生活境遇还不错的电视剧作品。在构建稳定亲密关系越来越难的共识里,这部电视剧也没有选择全然主动向消费品靠近,比如在对未来亲密关系不确定的集体恐惧中,生产一些关于“直球狗姐”或者跨越世代“至死不渝”等恋爱代餐。


在日渐同质化且逼仄的表达类型里,导演李漠还在展示自己不断想要像真实靠近的愿望,并尽可能展示当代都市年轻人处境,并不像十年前或者年代剧中那样,要么引亢高歌,要么砥砺前行,很多所面对的或许正是无论如何砥砺前行也没有空间高歌的困境。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引用鲍曼在书中提起的话,“原来的做事方式失效了,新的方式还未发明出来”。我们中的多数人都处在这样一种情况里,至少我们不要假装有了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 (ID:northpark2018),作者:雅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