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在湖南卫士开播的“超级女生”一时掀起全国选秀类节目热潮,在连续举办三届后无疾而终,时隔3年后的09年更名为“快乐女生”死灰复燃,无独有偶亦是“超级男生”。
在中国有句古话“事不过三”,用在这里虽不适当,但2014年的第三季中国好声音恐怕也难逃逢“三”必衰的厄运,如果仍固持原有模式,恐怕变得平淡无奇后的中国好声音,其“中国好生意”的商业价值将会挖之殆尽!
孜研与小伙伴们必须承认,就观赏性而言,中国好声音是目前国内歌唱类选秀节目最棒的。估计有不少朋友同孜研一样,自己并娱乐节目的爱好者,只是被中国好声音这种新颖的选秀赛制及节目的专业性所吸引,由新变旧也是一个很快的过程。
瓶颈一:春晚式泥泽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正是基于“不以貌取人,只用声音打动人”以及高端专业的导师考核制,与国内多数低俗、低门槛的同类选秀节目形成鲜明落差后脱颖而出。这样的高规格运作模式其实是把“双刃剑”,这等高质量的标签已经烙在观众心底之后,随着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众口难调之下很容易面临“江郎才尽”的境地。
其实中国好声音制作团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孜研并没有观看每一期中国好声音的情况下都能发现,在导师盲选阶段所播出的十之八九是晋级成功的学院,第二轮分班考核中也增设了导师反选的环节等等。
一系列细节的改变,释放出将欧美好声音赛制的本土化气息。如是,“表”的改变容易,“里”的突破才最具挑战性,来自方面:导师、学员。导师如果没有新面孔的话,节目的气氛与风格难以呈新,在第二季中国好声音中出现了两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学员方面,孜研特意询问了身边观看好声音的朋友,基本上都认同本届整体质量不如以前。一方面,是观众先入为主的思维所禁锢吧,就像大家将本届学员张恒远标榜为上届冠军梁博;另一方面,众多选秀类节目的相互争春,优质学员分流或者他们在参加不同选秀节目时为迎合该节目的风格时渐失自己原有特质。苦于此,本届好声音已经通过《冲刺好声音》、《星朗好声音》类节目在海内外撒网海选,这方面不确定因素太大。
瓶颈二:主持人的广告词远多于台词
不难发现,每一期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出现都是脱口秀广告,台词相比甚少,因此不少网友戏称“华少是中国好舌头,用生命在卖凉茶”。此外,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开播后,每一期的广告数量和插播频率已大大增加。
其实中国好声音的商业模式已经很清晰:广告为主,版权分发为辅,经纪公司学员包装为长尾。来看一下媒体披露的成绩单: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总收入3亿元,其中每一期广告收入2000万,15秒最高卖出50万;第二季总收入10亿,其中加多宝2亿冠名,每期收入8000万,15秒最高380万。
除了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公司合作以200万元从荷兰《The Voice》拿到在中国的三年版权外,每季制作投入均为1亿。两年完成这样的收入“大跃进”已颇为可观。整体广告收入占8成以上,广告数量上也趋于饱和,广告上要增收未来只有不断有出现新的标王。节目中硬广告对用户体验构成的伤,或许软植入会是未来改善的方向。
瓶颈三:互联网矩阵 有气无力
中国好声音的商业价值大小基于被被关注度的高低,其中的收视率只是通过电视来实现,单一的呈现形式曝光率也是很有限的,碎片化、移动化让拥抱互联网成为趋势,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好声音官网+APP+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矩阵,看上去很完美。
孜研体验了一番,发现除好声音APP具备互联网产品的交互性外,其余互联网产品均作为传播渠道,发布些比赛情况,运营内容和时点也没什么规律,其中资讯内容是由第三方运营。利用#话题性#来提升舆论导向,只起到品牌维护的作用。
忽视了手握过百万粉丝的好声音学员,并没有实现互联网上的联合体。网络版权方面,搜狐视频1亿买下独播权,发挥了价值外,这些学员作为好声音的子品牌,潜在价值更大。子品牌的价值应当通过产品来实现,也就是学员们的特质与故事,而银屏上的展示十分有限,互联网可以弥补。
转变这种有形无力的架势及运营方式,使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获利做出让步来维持整体质感的同时,加大中国好声音互联网渗透力度来强化子品牌价值,通过中国好声音龙卡(信用卡)、或者未来会出现虚拟的衍生品丰富其商业化途径是正道。
2014中国好声音的三年版权最后一年,未来版权在其临界点也将水涨船高。要延续成功神话,相信浙江卫视不愿拱手相让,广告标王也会相续刷新,但在孜研看来,以互联网产品的极致观+迪斯尼的主题化、故事化的“双轨”会让中国好声音走得更远。
微信公号:ziyan-watch (TMT商业观察+书评的账号正式开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