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铁上嚎叫的小孩,我的降噪耳机为什么没用?
2023-10-06 21:32

对高铁上嚎叫的小孩,我的降噪耳机为什么没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糕级冻雾,编辑:沈知涵、黑jio妹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在高铁上使用降噪耳机对于嚎叫的小孩声音无效的原因。降噪耳机的主动降噪技术对于高频噪音的屏蔽效果较差,而小孩的尖叫声属于高频声音。此外,降噪耳机的麦克风采集高频段的能力有限,导致无法准确抵消高频噪音。

• 降噪耳机的主动降噪技术对于高频噪音的屏蔽效果较差

• 麦克风采集高频段的能力有限,导致无法准确抵消高频噪音

• 降噪耳机的被动降噪效果取决于产品形态,入耳式降噪力强于平头塞

我正坐在返程的高铁上,嗷嗷叫的小屁孩让我生无可恋……幸好,我有科技的力量傍身,把降噪耳机塞进耳朵,打开降噪模式。


瞬间,高铁的轰鸣声消失了,乘客们的交谈也被莫文蔚轻柔的歌声盖住,世界终于安静了。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着……”


“啊——————!!”小屁孩的尖叫声刺破了歌声。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为什么降噪耳机唯独对小屁孩的尖叫声敞开了一扇门?降噪耳机在“隔绝”外部声音时,还会区别对待吗?


错的是降噪耳机  


借几个降噪耳机,让我们来试一试。


我用 Apple Watch“噪音”功能,测试交通噪音在 65~67 之间,短暂的鸣笛将分贝拉到 70 以上。Bose QuietControl 30(入耳式)降噪级别开到最大后,明显过滤掉发动机声音,留下更多车轮和地表之间尖、涩的摩擦声。


先要搞清楚降噪耳机的原理。核心是“主动降噪”(ANC,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技术。通过耳机上配备的麦克风,收集外界声音,再通过降噪芯片生成与之波形相同、相位相差 180 度(也就是相反)的反向声波,两波相消,实现降噪目的。


主动降噪原理丨图片来源物理书


问题来了。低频声波周期长,波形相对规整;高频声波频率快,声波短,变化不好预测。主动降噪技术对于高频噪音很难快速识别,并生成准确相差 180 度的主动信号去抵消它。对低频噪音的屏蔽效果更好,声音越高频,对其屏蔽效果越差。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介于 20Hz~20000Hz 之间。其中,30~150Hz 为低频段,150~500Hz 为中低频段,500~5KHz 为中高频段,5K~16KHz 高频段,5K~20KHz 极高频段。


人声的频率范围是 100Hz 到 8000Hz,绝大部分处于中高频声音。尤其是小屁孩扯着嗓子的尖叫。


这一技术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20 世纪 50 年代,就有博士递交关于主动降噪的专利。70、80 年代,Bose 和森海塞尔都在研究给飞行员制作专门的降噪耳机。飞机环境中的声音规律,风扇、燃烧室、涡轮、喷流噪声这几类,都属于低频、中低频噪音。所以这是为什么,主动降噪耳机先从这一领域应用起来。


根据测评社区 Woodenear 对 AirPods Pro 2 的降噪能力测试,当 ANC 打开,在中低频段最多可以降掉近 45dB。随着声音频率越高,降噪能力明显削弱。即便今天主流的降噪耳机,在中低频,和高频的表现差距仍旧明显。所以高铁行驶产生的噪声,能被降噪耳机还不错地“屏蔽”,孩子的叫声在降噪耳机里反而被“凸显”出来。


绿线为降噪开启时,蓝线为降噪关闭时丨图片来源 Woodenear


好了,我知道了,再碰到“熊孩子”,我还不如捂耳朵。


主动降噪用“反弹”,被动降噪靠“捂”  


“捂耳朵”其实是一种被动降噪(Passive Noise Canceling,PNC)方式,就是物理上把人耳和外部噪音隔绝开。说白了,降噪耳机没开主动降噪时,就起到被动降噪的作用。


被动降噪的效果,更像是“蒙了一层”的整体降噪,汽车行驶,临街音乐都有一定程度地下降,但听得依然清楚。远方传来的音乐声,因为耳朵一被“罩”,几乎被隔绝没了。


被动降噪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形态。


包耳式头戴耳机,是通过“包裹”耳朵的方式隔绝噪音,入耳式则是通过硅胶、海绵等材质制作的耳套填充耳道。平头塞就不如入耳式降噪力强。专业的 PNC 隔音耳机,可以把中高频率的噪音根据不同频段,阻挡约 10~40 dB。


当然也与噪音频段有关。


低频和高频噪音的一个差别在于,它们是否会随着传播而衰减。高频声音穿透力差,距离一远,遇到障碍物就会明显衰减。所以物理上的“隔绝”就很有效。低频声音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主动降噪的方式更好来“抵消”。


所以,面对小孩的尖叫,确实捂耳朵好像更有用一些。


以前戴着传统的平头塞耳机(没有主动降噪功能),坐地铁,恨不得把音量调满格。这样长期听力会受损。


长期处于高分贝环境对人体伤害丨图片来源中华预防医学会


据科学研究,听觉细胞受损的一个阈值是:连续 8 小时接触 85 分贝。因此最近几年,主动降噪技术有取代之势。


降噪耳机,麦克风+芯片+算法  


如果你也是降噪耳机的“重度用户”,或许记得早几年的降噪耳机响应慢、有底噪、抗风噪能力差、戴上瞬间还有强烈负压等不适体验。


麦克风的“朝向”影响很大。前馈式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将收音麦克风放在耳机外侧,侦测周围的声音环境。再将信号传给处理器处理,扬声器发出反向声波,“中和”噪音。


反馈式是将麦克风放到耳机内侧,扬声器附近,更加接近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弊端是,同时将与噪音类似的音乐声音当做噪音处理。


当两种单馈式降噪方式都有缺点,混合式就将耳机外部和扬声器附近都放置麦克风。这也是如今大厂旗舰款采用的方式。比如索尼 WH-1000XM5,(单侧)搭载了 4 颗麦克风。外部的 3 颗麦克风将环境噪音,先处理,抵消噪音。1 颗内反馈麦克风检测耳道附近的残余噪音,再进行一次降噪。


受限于可穿戴设备的外形体积限制。类比智能手机发力“计算摄影”,降噪耳机也在提升芯片算力,和软件算法,在内部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实现降噪能力和音质的迭代。国内就有厂商会预设不同降噪模式,根据环境来自动切换。研制算法能根据风噪检测结果,调控 ANC 控制器参数,优化风噪声泄露。


AirPods Pro2 在内外各配置了一颗收音麦克风。因为 H2 的芯片能力,AirPods Pro2 的降噪深度比第一代高出一倍,但“压耳感”并没有令人不适。H2 芯片以及优化之后的声学算法给了一个合适的降噪环境,达到降噪深度与舒适性的平衡。


但在“暴力级”分贝当前,这都没用。


烟花丨图片来源作者


根据美国语言和听力协会(ASHA)对日常生活中常见声源的音量程度,一米内的烟花爆竹声音强度可达 150 分贝。


我过年时曾经在小巷子里,偶遇一家人放红挂鞭炮。隔了差不多 5 米,经过 AirPods Pro 2 的降噪后,Apple Watch 检测仍然高达 81 分贝,属于“需要马上逃离现场”的噪音程度。


红挂鞭炮的频段分析丨图片@ Jimmy Ng HK Chinese New Year 2012 - Day 2 - firecrackers


“红挂鞭炮”声音集中在 500 Hz~7500 Hz(属于中高频)之间密集波动。


有“硬伤”  


为什么芯片的处理能力在提升,还是解决不了“高频 bug”?


Woodenear 测试了 AirPods Pro2 的通透模式(又称透传模式)通透模式的原理即是经麦克风采集外部声音后,在耳机内回放,能侧面看出降噪耳机麦克风的采集能力。


我们看到在中低频段,透传模式后的声压(声波通过媒质时,由振动所产生的压强改变量)几乎无变化。而在 2KHz 开始出现抖动,到 5KHz 剧烈抖动。证明没法很好地采集中高频段。


AirPods Pro2 透传模式分析丨图片来源Woodenear 


也就是说,即便 AirPods Pro2 所搭载的 H2 芯片,每秒可进行 48000 次噪音处理。即便芯片能力够了,但“硬伤”出现在麦克风上,在采集高频段就失真了。


包括 AirPods Pro 在内,许多中高端降噪耳机都会使用 MEMS 麦克风。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需求驱动,MEMS 麦克风封装尺寸越来越小,但太小的封装尺寸将带来性能及可靠性的下降。一家 MEMS 麦克风供应商(英飞凌 XENSIV™ MEMS)提供的数据,这类麦克风在低频响应非常平坦,但到高频浮动明显上升。


低频响应非常平坦,但到高频浮动明显上升丨图片来源英飞凌


就算使用配备 1/2 英寸(振膜面积)麦克风的人工耳,精度和灵敏度依旧有限。LEC(国际电工协会)对人工耳的声阻抗特性也只规范到了 100Hz~10000Hz。相比之下,AirPods 的长宽高 3*2*0.98 毫米,体积不足米粒大小。


如果你在放烟花的现场,降噪耳机也只能帮你过滤掉少量“轰隆”声,对“咻~咻~”和“干脆的噼里啪啦”的尖刺噪声于事无补。当然,对于二踢脚这种“级别”的炮仗,即便声音集中在中低频,带上降噪耳机,依旧“肝颤儿”。


至于在高铁上……把小孩打一顿肯定是不推荐的,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下次一定选择静音车厢!


参考文献:

[1] https://techteller.com/sci/anc/

[2] https://www.headphonesty.com/2022/11/active-noise-cancellation/

[3]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157-199412-29-6-452-456-a

[4] http://www.gov.cn/govweb/fwxx/kp/2013-08/20/content_2470212.htm

[5] https://picture.iczhiku.com/weixin/message1593447396323.html

[6] https://www.woodenears.com/article/b8246101-be09-44f3-ab33-f46300b10f9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糕级冻雾,编辑:沈知涵、黑jio妹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