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 (ID:didaofengwu),作者:大蹦驴,图片编辑:TAO,地图编辑:刘耘硕,设计:九阳,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 (ID:didaofengwu),作者:大蹦驴,图片编辑:TAO,地图编辑:刘耘硕,设计:九阳,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堪称绝美的秋季东北,除了遍野斑斓灿烂的森林、漫天的火红枫叶和晨雾迷蒙的山溪秋水,最是出人意料、也最不落俗套的景致,非盘锦的红海滩莫属了。
没见过红海滩的人,恐怕连想象出它的样子都很难:渤海之滨的碱地滩涂上百草不生,唯有一种碱蓬草能够存活下来。东北的秋风一起,大片的碱蓬草开始变红,从淡淡的嫩红色,直到浓烈的鲜红……它们如烈火一样在滩涂上蔓延,秋潮涌入其间蜿蜒的沟壑,正如大海勃动的血脉,那绝对是这个星球上鲜有的奇观。
盘锦红海滩,溪流犹如大地的血脉。
摄影/王禹
而你知道吗,辽宁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不是大城市沈阳、大连,不是久负盛名的钢铁城本溪、鞍山,而正是这座仅有三十多年建城史、坐拥绝美红海滩的、本省面积最小的城市盘锦。尽管大部分人第一次听说此地都是因为大米,但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这里的河鲜、海货与水果都堪称东北一绝,足以惊艳八方来客……
所以,盘锦到底是什么神仙地方?她对于辽宁、对于中国而言有何特别的重要性?
盘锦的城市景观。
摄影/王禹
一、从南大荒到大盘锦的逆袭
尽管在东北三省之中,辽宁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地区联系最为紧密,历史沉淀也最为厚重,但古远的盘锦地区,实在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故事。原因在于,这里本是一片退海而生的大荒地,茫茫海滨,唯有漫天不见尽头的芦苇、泥泞难行的滩涂沼泽与大片盐碱地,是一片名副其实的“南大荒”。
盘锦鸟岛,这座城市如今仍拥有大片重要的海滨湿地。
摄影/王禹
盘锦这两个字又是如何出现在这片荒地上的呢?锦其实并非指锦州,而是锦州的锦县,如今叫凌海市;盘指的是盘山县,这两个字来自于环渤海驿路上的古老驿站盘山驿(也叫盘蛇驿),这座驿站其实也不在如今的盘锦境内,而是在锦州的北镇市……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要在两县之交界处建立一个苇场,取两县的首字一捏合,就是盘锦——没错,这个名字来的就是如此随意,如此漫不经心。
盘锦海滨大片的滩涂。
摄影/王禹
盘锦地区最初的兴盛,来自于清末沟营铁路的修建。“沟”,指的是锦州境内、位于铁路干线上的“烧鸡重镇”沟帮子;而“营”,指的是因为开埠与辽河航运而繁华一时的海滨重镇营口。这条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铁路跨过双台子河,在河边形成了一座极具潜力的小镇双台子,本地士绅认为此地“形止气蓄,乃天然巨镇”,在他们的申请下,原本处于北部古驿路上管辖这一带的“盘山厅”便将衙署搬迁到双台子,这也象征着铁路正式取代了驿路,成为带动这一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后来,盘山厅升级为盘山县,双台子从此以后便长期被称作“盘山”,这是盘锦地区最早的市镇基础。
盘锦海滨的港口与大桥。
摄影/王禹
而在上世纪初的盘锦,除了因路而兴的双台子,靠近辽河的码头小镇田庄台也因为繁忙的辽河航运而渐渐兴盛起来。出于战备储粮的考虑,张学良在田庄台创办了“营田公司”开发附近的水田,该公司使用“火犁”(拖拉机)翻地,使用柴油机提引大辽河水灌溉,盘锦也因此成为全东北最早使用机械化耕作技术的地方。
盘锦域内大片的水稻田。
摄影/王禹
这个开垦水田、耕作水稻的传统,从此便再没有在盘锦地区中断过。一百年来,一代一代的盘锦农民,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开垦耕作的农垦人,经过大量的实践成功驯服了盐碱滩,他们充分利用了此地丰沛的水系与平坦的地形,把曾经荒蛮无比的沼泽与碱地,改造成了如今的万顷良田。盘锦大米名扬天下,这背后除了此地独特自然条件与近代新型农作方式的一拍即合,更是凝结着几代人的汗水和心血。
芦苇荡中的采油工厂。
摄影/王禹
盘锦的真正崛起,得益于石油的勘探与开采。新中国建立后,地质学家此地勘探出石油,六十年代开始,来自大庆等地的石油工人开始陆续对此地的石油资源进行开发。辽河油田在此地设立总部,它很快成了中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而因为油田的开发,大量的人员与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入盘锦,原本一望无际的农田和芦场之中,一座座大楼开始拔起,一块块街区逐渐形成,一条条道路开始向四方延展,一座崭新的工业聚落,也伴随着散落在四处的一座座采油设施,渐渐丰满起来。
红海滩上的油田。
摄影/张小平
1984年,盘锦市正式建立。因为油田而兴起的新城区被称作“兴隆台区”,它与此地历史最悠久的聚落、“老盘山”双台子区隔着河水南北相望,形成了盘锦市的现代城市基础。围绕着这块聚落的,是面积巨大的稻田、苇场与无数的油田厂矿。盘锦,终于集齐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成为了一座五脏俱全、实实在在的城市。
盘锦火车站。
摄影/王禹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近代辽河的改道以及上游水利工程的修建,长久以来在营口(那时还没有盘锦市)入海的辽河,自上世纪中旬起,就改走双台子河入海,曾经的双台子河也就成了实际上的辽河。盘锦这座年轻的小城,如今也就成了这条辽宁母亲河唯一的入海口。这虽然是历史与地理的巧合,却正像是这座“南大荒”城市百年逆袭的一个无心的旁证。
盘锦区位示意图。
地图/刘耘硕
二、东北小江南,果然名不虚传
来盘锦旅行,除了欣赏红海滩、芦苇荡与石油城火热的工业景观,最重要的项目,恐怕就是品尝这里的物产了。
盘锦的七彩田野。
摄影/焦潇翔
首先,盘锦坐拥中国最北海岸线,出产美味的海鲜自然是理所应当。本地滩涂上出产的文蛤,据说被乾隆皇帝封为“天下第一鲜”,本地渔民会把茄子撕成细长的条和文蛤一起炖煮,极具东北家常气质,却极其鲜美。除此以外,本地海滨的渔民还很喜欢吃“卤虾爬子”“卤蟹”,这个“卤”指的其实就是生腌,本质上和广东潮汕的生腌大同小异。可见从最南到最北,中国最懂得吃海的人,永远会在生腌这件事上达成一致。
不过,盘锦水产的最大特色却并不在于海,而在于河。因为辽河在盘锦入海,大河口的独特水文格局,让盘锦地区产有大量适宜于生长在咸淡水之交的鱼类。譬如在东北话里,刀鱼一词一向指的是海中的带鱼。但唯有在盘锦,这个词和在长江下游一样,可以指代那种“河里生、海里长”的名贵洄游鱼类。同理,盘锦还盛产有肥美的河豚。本地人会把河刀鱼干煎,把河豚用浓郁的奶汁烧透……第一次来盘锦的游客往往会十分惊异:这些一向被认为是江南独有的特殊鱼获,竟是这座东北小城的地道特产。仅从这一点讲,盘锦也算是实至名归的“东北小江南”。
当然,盘锦最有名气的淡水水产,就是河蟹(其实就是南方人口中的“大闸蟹”)。早在蛮荒时期,这里的滩涂、苇丛里就爬满了螃蟹,当地人有“螃蟹爬到铁锅里”的说法,过去穷苦的渔民缺粮缺肉,唯独不缺螃蟹,本地人至今留有一道名菜“螃蟹豆腐”,即将大量新鲜螃蟹的肉取出捣碎,用制作豆腐的方法将其制作成膏团状的食物,听起来如此奢侈,却是过去盘锦渔人的家常美食……
正宗螃蟹豆腐,一道属于盘锦人的“家常珍馐”。
动图 / 小红书 大伟(名门厨艺)
如今,盘锦的螃蟹一般都生长在稻田里,所谓“蟹稻共生”,互惠互利,螃蟹改善和养护了水田,水田也让螃蟹无比的肥嫩鲜美,这个时节正是吃盘锦河蟹的好时候,豪爽的东北家庭会几十只几十只地买,上锅一蒸,蟹壳金黄,肉鲜黄满,满院飘香,宾主尽欢。稻田中的淡水带给它纯粹而独到的浓浓蟹香,是拿多少只海螃蟹都换不来的。
鲜美饱满的盘锦河蟹。
图 / 怪怪女孩
而除了鱼虾蟹贝,海滨的植物,也会被盘锦人拿来入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蒲笋,所谓蒲笋并不是一种真的笋,而是滩涂上蒲草根茎的芯,拿来炒肉清香而脆嫩。和所有东北人一样,盘锦人会做野菜团子,但他们所用的野菜是海滨的碱蓬菜,即一种“海野菜”,海滨的渔家特色与淳朴的东北农家风味,在这里被完美地熔炼。而因为独特的湿地生态,盘锦人盘中的河鲜海货,实际上又与渤海之滨大连、丹东之类的辽宁滨海城市有着很大的区别。
由此可见,盘锦这座城市虽然十分年轻,但绝对担得起“丰饶秀美”这四个字。这个十一长假,想必又有无数的旅人领略了红海滩的奇绝,品尝了河蟹的鲜美,盘锦,也注定会成为他们心中珍藏的宝藏之地。
盘锦,中国最北海岸线的星空。
摄影/马浩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 (ID:didaofengwu),作者:大蹦驴,图片编辑:TAO,地图编辑:刘耘硕,设计: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