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存钱不投资,也挺好
2023-10-10 08:13

只存钱不投资,也挺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 (ID:cxericreading),作者:CxEric,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只存钱不投资的观点,认为这种做法也是一种高明的做法。作者指出投资并非必选项,对投资问题不必过于焦虑。文章还提到了投资焦虑症的流行以及投资话术的营销手法。最后,作者强调了投资需要深入分析、保障本金安全和合理回报的条件。

• 投资并非必选项,可以选择只存钱不投资

• 投资焦虑症的流行和投资话术的营销手法

• 投资需要深入分析、保障本金安全和合理回报的条件

什么金融投资都不做,不炒股、不炒币、不买基金,只是简单地将钱存银行——这种做法也挺好的,甚至可能是一种很高明的做法。


在一个全民理财的年代里,说这样话的似乎有些土气和傻气,但这就是我的观点:你没必要对投资问题那么焦虑。


成就成,不成就不成;


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


啥投资也不做,也挺好的。


你的本金,不会因为不做投资而减少;


你的本金,却会因为做错投资而消失。


会就做,不会就不做。


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这年头流行一种“投资焦虑症”,每个人不是正在投资,就是在学习投资的路上——炒股、炒基、炒币,开户入群、买书买课,进培训班。


如果有人顽固坚守银行存款,他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不仅在风中独自凌乱,还要时刻遭受三句话的暴击: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金融投资最经典的营销话术;


“你一定要跑赢通胀”、“通胀竟恐怖如斯”——这是金融投资最常见的威逼话术;


“一块钱经过N年复利成XX万元”——这是金融投资最惯用的利诱话术。


营销、威逼、利诱——然后卖东西给你。


但如果我们仔细推敲这三句话,会发现它们或存在逻辑问题,或是在实践上存在巨大障碍,很多人兴冲冲地跑去理财,遭遇的实际经验却是:


1)你越理财,财越不理你。你越是勇猛精进,越挫越勇,拜入各类“老师”门下、潜入各种微信群,你的金钱就越是跑得飞快。


2)通胀确实吓人,但可曾见有谁因存款跑输通胀而破产?


相反,我们都曾看(听)过有人因炒股破产,因为炒期货、炒基金、炒币而毁灭财富。


你的本金,不会因为不做投资而减少;


你的本金,却会因为做错投资而消失。


3)复利效应确实堪称世界奇迹,但要实现长期复利谈何容易?它不仅需要客观条件配合,还需要一些努力、代价和机运。


复利的真正难度,不在斜率,而在长度。


别的不说,A股中有多少公募基金能有10年、20年的长期收益记录?这其中有多少是正收益,又有多少能跑赢通胀呢?——要找到那个“它”,谈何容易。


在复利这个话题里,“24美元买下曼哈顿岛”的故事广为流传、令人印象深刻,但有哪个销售人员谁敢跟你承诺:“嘿,给我24美元,几百年后还你一个曼哈顿。”


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别犹豫:报警吧。



坚持不炒股,也是很厉害的——这厉害,从何谈起?


我们不妨试想下,大多数从不炒股的人,他会在什么时候起心动念、兴致勃勃跑去开户,然后踊跃入市?


牛市,而且一般是牛市中后期——换言之,是在市场氛围最热烈之时,是在周围人普遍赚钱之时。


当隔壁老王、同事小张都轻松赚钱的时候,有几个人能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坚决不去参与一把呢?


说白了,大多数人涌入股市,并不是什么谨慎决策、长期规划的结果,他不过是被人群推搡着、被市场情绪裹挟着前行罢了。


心潮澎湃地入市,懵懵懂懂地赚钱,稀里糊涂地亏掉——这就是大多数人的股市初体验。


这种行为,实质上是放弃了自己熟悉的领域,挤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跳出了能力圈,进入到会吃人(钱)的股票市场。


如果你在牛市时企图入市,不妨问问:相较于你熟悉的领域,股市是一个胜算更高的领域吗?


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NO。


因为,大多数人就没怎么花过时间、精神在上面,又谈何胜算呢?


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假设有一个人,在这样热烈的牛市氛围里,依然坚守本业,在原有赛道上久久为功、勇猛精进,不被浮躁的快钱情绪所影响,无视他人的快速致富——这不就是一种“有所不为”、一种“战略定力”吗?


我觉得这样的人还挺厉害的,他比大多数股民更懂巴菲特说的“能力圈”是什么。



一个人进入股市,他必定是希望达成某些目标,或者说想要解决一些问题:保障本金、资本增值,乃至实现财富阶层的跨越。


但事实上,很多人炒股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很多新问题——甚至炒股本身,就是他最焦虑和烦恼的问题。


这里不由得分享两句残酷的话:


1、大多数老股民,如果没有炒股的话他会更富有——甚至他的心情、健康和人际关系会更好。


2、对大多数股民来说,如果没有大牛市,他会更富有——因为这样:1)他就不会入市;2)他的赌性会小很多;3)他就不会赌身家。


这样的话,炒股又是何苦呢?


我很喜欢找老股民聊天,如果你访谈的老股民足够多,你会发现很多老股民都有个真诚朴实的愿望——回本。


很多人聊起股票,都会懊悔自己当初的某些错误操作,多希望自己当初没有亏掉X万元、X百万元,乃至X千万——换言之,他们期盼当初某些行为没有发生、某些结果没有出现。


既然如此,那一开始就不炒股,不就好了吗?


这一段论述或许过于悲观,但这是基于两个简单的市场事实:


第一,七亏二平一赚,大多数人在这个领域都是亏钱的。这个游戏的难度其实很大。


第二,大多数股民都另有所长,他真正热爱的、擅长的其实并不是炒股。


或许,我们更应该投注时间和精神的是我们真正热爱的、真正擅长的事情,而非被某些群体观点带着,然后焦虑地跑步进场。


在股市里,很多人以为自己喜欢投资,但细究下去,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喜欢投资。


很多人喜欢的,不过是赌博式的刺激,赚快钱的兴奋,以及想象自己“杀伐决断”的自豪感,而至于投资过程中枯燥、烦闷、艰难环节,他并没有兴趣,也缺乏耐心去刻苦钻研。 


哪有那么多人热爱投资。



巴菲特,人称奥马哈先知,创下历史最强投资收益记录——这固然是一种“厉害”。


林老板,坚守男鞋销售N年,不抛弃不放弃,KPI连年上涨,坚持不碰金融投资——这不也是一种厉害吗?


各有各的厉害。


说白了,投资并非是一种必选项。


你不是非投资不可,你不是非炒股不可,你不是非炒基不可。


事实上,我们目力所及的上一代有钱人,没几个是靠金融投资创造财富,大多数人都是专注于一个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克勤克俭地过日子(加上一些运气),时间足够长后,逐渐积累出厚实的身家。


我可以理解,当有人说,你的钱正在不断贬值时,这是一种很吓人的话。


于是,我们会尝试通过金融投资的方式来对抗通胀——但别忘了,即便对金融专家来说,这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任务,何况是普通人呢?


在我看来,人和企业本身才是最强的抗通胀资产,如果你在该领域足够优秀,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在该领域重新适应并获得新的议价能力。


不妨回想下,过去10年、20年的通胀速度,不论是数字和体感都很吓人,但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如何“熬”过这种通胀的?


房地产固然是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思议的财富再分配作用。


但对大多数没有押注房地产的人来说,我们对抗通胀,只是依靠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企业经营能力,以及等待市场的自发调节(包括人力市场、大宗市场等)——并非投资了某些号称能跑赢通胀的金融资产。


我们就是最好的抗通胀资产。


非要投资,还是优先投资自己吧。


结尾


在一篇讨论“是不是一定要投资”的文章里,我们不得不回答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什么是投资?


有别于一般人对“投资”一词的口语式滥用,格雷厄姆对此给出了严谨的定义:“投资操作必须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适当的报酬,而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操作就是投机。”


这意味着,在格雷厄姆看来,投资之前你至少要能做到:1)做了深入分析;2)有把握确保本金安全;3)只能期待适当的回报。


这个定义贯彻下去之后,你会发现两个有趣的事情:


第一,大多数金融交易根本谈不上是投资,它们要么没有深入分析,要么无法保障本金安全,要么在博取离谱的收益率;


第二,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圈不同,一项交易到底是不是投资,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


因而,我们可以最终回应这个主题:我们真的必须做金融投资吗?


我的看法是:可以做,但不存在“必须做”——换言之,你可以不做。


尽管会有很多人会向你贩卖焦虑,但请记得,在投资这件事上,任何时候,你都有“啥也不做”的选择项。


如果我们能做到格雷厄姆说的“投资”——深入分析、本金安全、合理回报,那么我们可以去做投资;


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格雷厄姆说的“投资”——既无分析,也不安全,还期待离谱收益,那么还是算了吧。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这不是勇敢,这是傻。


有投资机会就做投资,没有投资机会(能力)硬着头皮也要做投资,这也不是勇敢,这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记得曾有人说,在金融领域里最危险的一句话是“这次不一样”;


朋友涤纶说,在金融市场最危险的一句短语是“have to”(必须、不得不)


别让自己陷入“have to”的境地,也记得:没有啥不得不做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 (ID:cxericreading),作者:CxEric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