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长途大巴?
2023-10-10 15:57

谁杀死了长途大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长途大巴在中国逐渐没落的原因主要是受到铁路、自驾等出行方式的冲击,以及长途大巴的体验相对较差。此外,国内人口流动减少也影响了长途大巴的需求。

• 铁路和自驾出行方式的兴起导致长途大巴客流量下降

• 长途大巴的体验相对较差,包括司机绕路拉客和客运站服务质量下降

• 国内人口流动减少导致中短距离出行量减少,长途大巴受冲击最大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是出行最忙碌的一个假期。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发送旅客总量累计4.58亿人次。


一个趋势更加明显,很多人选择铁路、自驾出行,坐长途大巴的越来越少了。


长途大巴,为什么没落了?


没落


10月7日,国庆长假结束后第一天,陪伴福州人53年的福州汽车站,彻底停止使用。


无独有偶。


今年3月15日,武汉汉口北客运中心终止经营。这是武汉继新荣客运站之后,又一停运的客运站。


同样是在3月,合肥汽车站停运,所有班线迁至合肥客运总站发车。


在厦门,枋湖长途汽车站于9月25日起暂停运营。厦门岛内最大的长途客运综合枢纽站,退出了历史舞台。


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一年里,广州撤离和关停的客运站就多达十家,而整个广东省关停的客运站则多达42家。


最近一两年,关停的汽车客运站,就更多了。


汽车客运站密集关停,是一种无奈。经营效益下降、运营成本增加,汽车客运市场发展正在遭遇一场“寒冬”。


核心的原因,还是旅客数量下滑。


以上海中山客运站为例,鼎盛时期,这里每天要发120多班次,上座率最少也有70%。


现在,一天只有10多个班次,50座的大巴车,上座人数多则10多人,少则几个人,个别线路甚至无人问津。


从人流攒动到门可罗雀,部分客运站日子越来越难熬,最后只能停运。


目前,上海长途客运站已从原来的三四十家缩减至现在的二十多家。


供求关系决定了汽车客运站的生死。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全国公路营业性客运量在2012年达到顶峰355.7亿人次,后续持续下降,目前只剩下35.46亿人次。


近几年全国公路营业性客运量


这期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与2019年相比,降幅亦是腰斩。


载客汽车量同样下跌。2012年,我国拥有86.71万辆载客汽车;2022年,下降为55.42万辆。


短短十年,降幅如此之大,还是很惊人的。


可以预见,未来还有更多的客运站倒下。


冲击


长途大巴没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受到铁路、自驾等出行方式的冲击。


以与上海火车站一街之隔的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为例,客流高峰时,这里日发班次达到1280班,直达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等方向。


2010年前后,随着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沪杭高铁等铁路线路陆续开通,旅客倾向于选择铁路出行,上海长途汽车总站的日发班次已减少至200班。


近几年铁路完成旅客运输量


从铁路历年完成旅客运输量数据看,2013年为21.06亿人次,2019年为36.60亿人次。


高铁与长途大巴,呈现此长彼消之势。


如果说,高铁抢了长途大巴中长距离出行的生意,那么,自驾、顺风车则是夺了长途大巴中短距离出行的后路。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长途大巴的生意难做了。


二是长途大巴的体验相对较差。


与高铁、自驾相比,长途大巴的体验不占优势。


这本是长途大巴的特性决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旅客量的减少,可能导致长途大巴的体验进一步变差。


一方面,因为上座率低,有些司机会绕路拉客,以增加收入,却延误了其他乘客的行程。


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很多客运站削减了工作人员,这又导致客运站的服务质量下降。


一个细节是,旅客量减少,客运站站内及周边商家的生意大受影响,很多店关门歇业,这也给旅客带来不便。


三是国内人口流动变化影响。


以上分析,并不能完全解释公路营业性客运量为何下降如此之快。


要知道,从2012年到2019年,公路营业性客运量减少了165亿人次。


同期,铁路客运量只增加了10多亿人次。包括航空、水路、自驾、顺风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也不足以弥补如此大的差距。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国内人口流动量减少。


我国的人口流动,一般是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流动。


有研究表明,以2010年为节点,对比前后两个时期,东部净迁入量减少了30.29%,中、西部净迁出量分别减少了29.30%、32.31%;中、西部向东部的净迁出了分别减少了29.91%、30.96%;中部向西部的净迁出量减少了16.49%。


2015年以后,中西部向东部的人口净迁移量减少趋势更加明显。


2000-2020年各时期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净迁移人口  单位:万人


人口迁移量减少,导致跨地区出行需求降低。


整体上看,中短距离出行量减少,长途大巴受冲击最大。


展望


长途大巴的命运,取决于旅客量的多少。


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高铁网将基本覆盖我国50万人口以上城市。


未来,不仅地级市,很多人口大县,也将逐步通高铁。这意味着,长途大巴将进一步受到高铁的冲击。


从这个角度看,汽车客运站关停、长途线路取消,将不可避免。


我们还要看到,客运具有公共属性。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长途大巴仍是刚需,起到连接城乡乃至跨市出行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地区,客车依然是出行最实惠、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这些需求,必须满足。


此外,相对于高铁,长途大巴发挥灵活性的特点,亦能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现在,很多城市都开通了定制客运。旅客可通过平台软件进行网络预约,点对点服务。


“公交化”运营也是一个大方向,单线运营的线路采取滚动发车、公交化运营,以票价低、班次多、服务好的优势吸引了客流。


既满足市民多样化、高品质的出行需求,又增加了营收。


长途大巴的没落,让人伤感,却也不失为中国进步一个令人惊喜的缩影。


正如上文分析,从宏观视野看,国内人口流动量正在减少。


这不是因为中国的活力在减弱,而是因为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在缩小。


中国城镇化率


受益于“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城镇化”等国家战略,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郑州等中心城市相继崛起,很多农民工不需远距离迁移,就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农民工的回流,能够改善中西部省份的人口结构,也会进一步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从微观视角看,一方面,高铁网络的完善、私家车保有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收入也在增长,国民愿意为更舒适的出行方式买单。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让我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好的选择。


在中国前行的路上,长途大巴有点掉队,但依然有一席之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