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 (ID:datablog163),策划:苏晚水,数据:CZ 风云,设计:麦土豆、杨波浪、哈哈、起司司,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 (ID:datablog163),策划:苏晚水,数据:CZ 风云,设计:麦土豆、杨波浪、哈哈、起司司,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秋风起,高温渐褪,但多余的脂肪还没减掉,贴秋膘的时间又到了。身材管理这门当代年轻人的必修课,不少人上起来比高数还难拿 4.0。
其实,早在 2017 年,《柳叶刀》就发布过一个数据:在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中,中国肥胖人数已超过美国 [1]。中国人口基数更大,在生活水平上来后,终于成了全球胖子最多的国家。
而最近国际医学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刊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近 1580 万超大样本的中国成年人肥胖研究报告,这份研究给出了国人肥胖问题的新答卷。
北方人真的要比南方人胖吗?男性越有钱越容易“中年发福”?这次,我们来聊聊国人发胖的残酷真相。
中国哪里的人最容易胖
藉由这次大样本研究,我们来看看国人发胖的轨迹。
谈论胖瘦时,我们时常提到的一个指标是 BMI,这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到的指数 [2]。
直观一点来说,假设你身高 1 米 7,如果生活在上世纪 90 年代,按平均水平 21.1 的 BMI 估算 [3],你的体重应该大约是 61 公斤。而如果你生活在 2019 年,那按平均水平 BMI 24.1 估算 [4],你的体重就可能是 70 公斤了。
可以说,这九公斤的体重差,可能就是无数人长出来的小肚腩、拜拜肉。
要知道,如今健康和超重的分界线是 BMI 24 [5]。这么看来,国人的平均身材俨然是“微胖”水平了。
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此前中国疾控中心发起的跟踪研究显示,2004 年到 2015 年,国人的超重率一直从 31.1% 狂飙到 47.7%,肥胖率从 7.1% 升至 14.2% [6],增长迅速。
而这次《糖尿病、肥胖与代谢》期刊基于近 1580 万样本计算出的年龄标化数据显示,2019 年,有超三分之一的中国人超重,13.7% 的中国人达到肥胖的地步 [4],这意味着将近一半的中国人是超重或肥胖的 。
中国人的苗条时代真的过去了,年轻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词也变成了“我要减肥!!!”
虽然中国人整体在发胖,但不同地方的人发胖程度并不一样。就像北方的马路比南方宽,北方的小葱到南方能当大葱使,好像除了蟑螂,北方很多东西都比南方大一号。
下面有一份根据近 1580 万样本数据画出的除港澳台外全国各省肥胖率地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北方省市都被深色包围了,河北、内蒙、山东、天津、辽宁就占据了肥胖率的头五席 [4]。
而相应的,“瘦子”比例最高的五个省份则都在南方。拿肥胖率只有 8.9% 的最瘦省份海南来看,它的肥胖率只有最胖省份河北的 2/5 [4]。
更扎心的是,除了 BMI 能反映的普通型肥胖,以腰围为判定数据的腹型肥胖,北方的肥胖率依然高于南方。所谓腹型肥胖,指的是中国成年男性的腰围大于 90 厘米,或女性大于 85 厘米的情况 [7]。
根据《肥胖》杂志上一项样本量为 44 万的研究,天津、西藏、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的腹型肥胖最为严重[8]。所以从数据上看,北方人的腰,是要比南方人粗一些的。
北方朋友可能对这些结果感到很扎心,但想想自己天天吃的馒头、面条、分量巨大的肉,再对比南方人们蒸煮的鱼虾、充足的时蔬和小碗饭。
还有自己一到冬天就只想炕上蹲,而夏天超长待机的海南朋友巴不得天天水里泡着,恐怕就不再对这个残酷事实发出异议了。
男性,难逃中年发福
如果要比身材,女性的身材可以说普遍比男性要好,都说人到中年,不胖也难,但最常见的还是一些挺着大肚子的中年男性。
男性有多容易胖呢?1580 万大样本数据显示,男性的超重和肥胖比例都比女性更高,超重和肥胖“高峰年龄”也比女性更早到来。
从超重情况看,男同胞在 50~59 岁时超重率达到高峰,有 48.2% 的“知天命”大叔都超重了,而女性的超重率高峰在十年以后,到 65~69 这个年龄段超重的女性比例才最高,并且还比男性峰值低 6.2% [4]。
如果看比超重更严重一点的肥胖指标,情况也并没有变。35~39 岁是男性最胖的时期,而这个发福期可以持续到 49 岁,这两个年龄段中,超过 1/5 的男性都身材过胖。
反观同年龄段的女性,肥胖比例控制在 10% 左右 [4]。
有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就像之前热播剧《漫长的季节》中的彪子和丽茹——到了中老年,彪子大腹便便,而丽茹身材并没有走样。这样的胖瘦对照恐怕是不少中国中年男女的缩影。
这个缩影的背后,除了年龄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和缺衣少食的年代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太多了。但经济条件的改善,在男女身材上又呈现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状况。
中疾控营养与健康所曾经做过研究 [9],发现学历更高、有钱的男性群体,要比学历更低、没钱的人更胖。
而女性则恰好相反,学历越高,越有钱,身材越苗条。从工作类型来看,在男性群体中,不用真正“搬砖”的人反而更胖。而女性群体中,越需要卖力气的人越壮实 [9]。
这几个维度对比后,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男性社会经济条件越优渥越胖,而女性则相反。
这或许并不难理解,当女性有钱有闲,不少人会考虑身材管理,高学历中青年女白领大多是健身、轻食、抗糖等减脂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而把饭桌酒桌作为重要交际场所的中年男人,也不受那么严苛的身材凝视,发胖就成为一种难逃的宿命。
光吃不动,小心身体抗议
人长胖,吃得多动得少永远是最简单的解释,对比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每天吃进去的热量其实变少了,但每天大鱼大肉的,吃进去的脂肪比例高了近一倍 [10],与此同时促消化的粗粮却吃得不够了。
不只是吃得多,中国人也更不爱动了,当“996”成为家常便饭,上班已经耗尽了打工人所有力气,能坚持往健身房跑的都是勇士,每周至少锻炼一次的成年人根本不足 1/4 [11]。
当代人只要有 Wi-Fi 和外卖,完全可以在家“宅一天”,只是光吃不动一时爽,穿衣打扮火葬场,每到捯饬自己的时候就悔恨自己不够努力,但坚持减肥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
因此我们也常常自我安慰,生活已经这么难了,就不要再为难自己了,尤其看完这份 1580 万样本的研究,大家可能从中获得些安慰——变胖的不止我一个,大家都在胖,四舍五入就等于我并没有胖。
只是这种掩耳盗铃的办法,身体可能不会答应。
因为在肥胖的情况下,脂肪肝的患病率是健康体重下的六倍,糖尿病的患病率是健康体重下的三倍,甚至得慢性肾病的概率也会更高些 [4]。
所以身材管理从不该是因为外貌焦虑,而是明白在深夜点的每份炸鸡、烧烤可能都会反弹到自己的生命长度上。
下次立 flag 要少吃两口或者多跑几公里的时候,大家记得要言出必行,别人生几十年,养得最成功的“多肉”是自己。
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大学病理及分子医学硕士伍丽青审核
参考文献
[1]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2016). Trends in adult body-mass index in 200 countries from 1975 to 2014: a pooled analysis of 1698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with 19.2 million participants. The lancet, 387(10026), 1377-1396.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and overweight. Retrieved September 13 2023 from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3] 欧阳一非, 王惠君, 苏畅, 杜文雯, 张继国, & 张兵. (2014). 1989-2011 年中国成年居民体质指数分布变化趋势. 营养学报, 36(6), 529-534.
[4] Chen, K., Shen, Z., Gu, W., Lyu, Z., Qi, X., Mu, Y., ... &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2023).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5] Zhou, B. (2002). Predictive values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to risk factors of related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 Zhonghua liuxingbingxue zazhi, 23(1), 5-10.
[6] Wang, L., Zhou, B., Zhao, Z., Yang, L., Zhang, M., Jiang, Y., ... & Li, X. (2021). Body-mass index and obesit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during 2004–18. The Lancet, 398(10294), 53-63.
[7] Zhang, X., Zhang, M., Zhao, Z., Huang, Z., Deng, Q., Li, Y., ... & Wang, L. (2020).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2013–2014 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2(4), 291-293.
[8] Zhang, L., Wang, Z., Wang, X., Chen, Z., Shao, L., Tian, Y., ... &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investigators. (2019). Prevalence of abdominal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nearly half a million participants. Obesity, 27(11), 1898-1905.
[9] Li, Y., Zhao, L., Yu, D., Wang, Z., & Ding, G. (2018). Metabolic syndrome prevalence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adults in China: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PloS one, 13(6), e0199293.
[10] Pan, X. F., Wang, L., & Pan, A. (2021). 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9(6), 373-392.
[1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 (ID:datablog163),策划:苏晚水,数据:CZ 风云,设计:麦土豆、杨波浪、哈哈、起司司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