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产品通常是网页组成,移动互联网产品由APP组成,这些产品概括来讲都是虚拟的,可见,但不可触摸,你所有的感受都只来自视觉,如果不喜欢,关掉显示屏,一切都会消失。但硬件产品本身你不仅可以看到,你更可以摸到,质感,颜色,表面处理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且这些真实的组成会触及你的生活,成为你及你生活组成的一部分。
所以在硬件将成为未来入口的今天,随着全球资源一体化进程,硬件及软件本身反而不是瓶颈,你能采购的器件竞争对手一样在用。直达消费者内心的产品设计,才是握在厂商手里可以真正吸引人们使用产品的重要砝码.如果设计本身不够吸引力来使消费者买单,那么软件的价值就是零数据及后续服务也将只是海市蜃楼。
产品设计同硬件及软件也是不可分割的,只不过产品设计承载了所有的一切,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同功能需求、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竞争策略、供应链体系等等都发生强关系的领域。
产品设计之初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我们”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而是考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设计来承载相关的一切,并且最终呈现出它应该呈现的一个状态。从而在设计语言本身、材料、工艺、制造、市场竞争环境出发给出一个最恰当的结果。
同样在我同SoftBank合作为他们设计世界上第一款UMIS数字相框的时候,出发点也不是只关注设计本身,而是基于我在日本时对日本人文及社会环境的感受,考虑到日本居住空间都比较紧凑狭窄,对收纳的要求较高,同时日本人对简洁具有禅意的事物具有偏好,最终产品的设计在日本热销数百万台,不仅取得商业成 功,并且获得当年日本国际Good Design Award设计大奖。
目前软硬结合产品被视为下一代革新的浪潮,但目前绝大多数产品看起来是如此的传统以及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只是在传统硬件基础上增加一个APP而已,我认为这不是未来改变将要改变世界的产品的应有状态。
未来的软硬结合产品也好,智能可穿戴也好,产品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设计)应该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产品的形态及解决方案应该更iconic,但同时具有显而易见的功能性,而不是纯装饰性。每一个细节和设计都必须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做哗众取宠的设计。 如果太过传统的设计,并且给人感觉依然是传统的产品,在产品新定义上的推广会受到消费者的抵触,也无法说服消费者消费更多的金额来购买。如果产品形态过于 激进,并且自身的品牌号召力无法达到一定的程度,也会使消费者产生接受及使用上的困扰。所以New but Familiar必须去矫正和探索。比如 PICOOC Latin健康秤去掉传统BODY SCALE上的显示屏,全部数据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呈现。这样的流程会让用户感觉到使用过程极其简单,极 具熟悉感,而且用户在上秤后很自然的就会用手机去查看各种身体数据,这样会帮助用户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而不仅仅像以前一样仅仅参考自己的体重)。
It should be more than you expect.(超越你期望)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设计或者产品有好感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情况,使用过后居然发现这个产品还可以用来做些之前没有想到的事情,比如在IOS 7中桌面的 CLOCK小图标里面的指针居然在走!或者诺基亚的手机居然可以用来砸核桃!这都提升了产品自身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是额外的,附加的,在消费者刷卡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的,但这些都超越了消费者本身的期望,让消费者感觉物超所值。
(意大利flos piani black台灯)
It should be intuitive.(顺从直觉)
其实设计就是去寻找人大脑中意识的核心,当产品同人,同环境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找到了这个核心,而人大脑中的意识其实都是一种直觉,一种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比如每个人都喜欢捏破包装袋上的小气泡带来的快感,每个人都讨厌硬物划过玻璃上产生的噪音,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到类似凳子 高度的物体坐下来。人们对那些内心一成不变,外表换了又换的产品其实早就产生了疲劳感,真正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是那些关注人们生活本质,顺从人的直觉并且 同环境可以完美融合的产品.将细节,环境,情感三者融入设计并和谐统一,并带给使用者幸福的感觉。
(日本设计师Naoto Fukasawa深泽直人设计的雨伞)
产品设计应该更多的去思考人们接下来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参考现有的产品去设计。
当然,硬件同软件是相互配合的,复杂的工作系统,简单的呈现,友好的界面,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分析,这些都是软硬结合产品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