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
我有个看人的经验:那些喜欢标榜自己“不装”“直率”的人往往很可怕。比如有人觉得不修边幅就是不装,可是每天洗澡换衣服、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难道不比身上散发异味要好?有人把说话粗声大气、没有礼貌等同于“不装”,可是轻声细语温文有礼,难道不是一个文明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吗……如果将“不装”变成衡量他人的标尺,那就更是灾难。
虽然“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很多,但只要不过度虚荣,适当要点面子肯定不是坏事,因为它意味着文明层面的自我约束。比如走在路上,担心被人指指点点,所以不随口吐痰,这就是合理的要面子。如果人人都有“这事面子上不好看,我不能做”的自觉,就等于对善恶好坏有了一系列朴素认知,社会也会文明得多。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对“面子”的理解不同,想维护的“面子”也不一样。你觉得无所谓的事情,可能别人觉得特别丢人,别人认为值得炫耀的面子,可能是你的死穴。
拿我自己来说,在消费习惯上一直偏向于老欧洲式的简单,这一点在车子问题上体现最为明显。从24岁拥有人生第一辆车开始,我就一直使用最普通的家用车,别人换车是越换越好,我则始终如一,从未有过什么豪车情结。
当然,在许多人看来,这也是没志气的表现。如果不是因为家庭需要,我前几年最想选的其实是窄窄小小的二手第三代铃木吉姆尼,因为我经常去探访古村落,它无论是走坑洼路段还是狭窄村道都非常合适。海外自驾旅行时,别人喜欢租豪车,我永远都是租最普通最便宜的波罗和高尔夫之类,我也特别欣赏绝大多数欧洲人对车子的随意态度和对普通家用小车的喜好。
也就是说,我这辈子从未想过以车装点门面,也很庆幸早在二十多岁爱发梦的年纪,自己就已经将车子当成纯粹的代步工具,从不为之劳神费心。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买豪车。我有个朋友,早年租着很老旧的小区,却贷款买了辆五六十万的豪车,每天要跟邻居们争抢有限的停车位,加上小区过道窄,每天晚上要下楼三四趟,生怕自己的车被剐蹭。这确实有点花钱找罪受,但也未必全是因为虚荣,因为他说这是自己读初中时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实现梦想,不偷不抢,当然是个人自由。
我也爱面子,如果稿子被编辑改了个不合心意甚至违背我本意的标题,尽管对稿费没有任何影响,但我就会觉得特别丢人,甚至不愿意被人看到这篇文章署的是我的名字。
不过要说人生中最丢人的瞬间,当属大概多年前在德国某奥特莱斯的一幕。我穿着一向随意,只求简单干净,多半是最基本款的圆领T恤。海外旅行时若是偶遇奥特莱斯或者某几个运动品牌的专卖店,我偶尔也会进去买两三件。毕竟同一品牌且同产地的话,价格往往比国内更便宜,三五十元人民币一件就能穿很多年。
那天我就拎着两件合计人民币八十多元的T恤排队买单,前面是三位同胞,戴着旅行团的帽子,却都是一身与旅行格格不入的打扮,男士西裤皮鞋配夹克衫,女士套装配皮鞋。购物车里有衣服有包包有皮带,样样都是名牌。三个人一直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讨论价格,其实卖场里并不特别安静,但他们的嗓门还是冠绝全场,于是我便见到了两个收银员的嫌恶眼神。
虽然不关我事,但因为我刚好跟在他们后面,所以面对四处投来的目光,我真的无地自容,生怕被当成跟他们是一伙的,一度差点打算丢下手上那两件T恤逃走。他们买单时,收银员虽然保持着笑容,但相比之前买单的人(包括安安静静的中国顾客),笑容明显勉强得多。好在轮到我时,尽管手上两件T恤的价格连前三位的零头都算不上,收银员仍然对我笑得灿烂。
我觉得无比丢人的事,别人或许会甘之如饴,那三位同胞就是这样,始终一脸顾盼自得,他们所要的面子,来自于花钱买买买。
这还不算完,几个小时之后我来到一座小城,老城被城墙围绕,走在主街安静的石子路上,两旁都是童话般的建筑。结果后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队旅行团突然涌入。回头一看,刚才那三位大声喧哗的也在其中。因为老城很小,建筑又颇具代表性,所以旅行团喜欢将游客带到这里自由活动,到时在城门口会合即可。我那一瞬间也觉得极其丢人,立刻拐入旁边一条清静巷道,绕路而行,生怕被视为一伙。
其实让我觉得特别没面子还有一个细节:他们的口音来自于一个我曾生活过十多年的地方,别人说异国他乡听到乡音会特别亲切,我那一刻却只有羞耻。更重要的是,因为那个地方对体制内的极度看重,“没编制等于没正经工作”“不孝有三,无编为大”都不仅仅是段子,所以这个旅行团的人们就像在国内时一样,对待领头者都以头衔、职级来称呼,尽管我知道德国人听不懂,但那种羞耻感仍然让我选择远离。
很多人肯定会笑话我矫情,或者说这是编出来的老段子,但我只是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与感受,同时想说明一点:这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人将被下属围绕、尊称头衔当成有面子,将买买买视为有面子,但也有一些人,会对这一切都非常排斥,他们需要的面子在其他地方。
当然,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会将官做得有多大、钱挣得多不多视为面子的标准。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会涉及面子,大到房和车,小到吃顿饭点菜,面子无处不在。
很多人都会发现,爱面子尽管是全世界的事情,但中国社会的爱面子确实与众不同。这是因为中国社会一直强调群居和整体性,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人离开集体就无法生存。古代社会多半是大家族的群居,如今保留的围屋、土楼都是这样的产物。它们确实有着守望相助的作用,可以抵御各种风险,但同时也抹杀了个人的权利和意识。这些年来个体意识有所增强,许多人将之指斥为“自私”,实际上也是对这种不受控的不适应。
因为必须依赖群体生活,所以就会特别重视身边人对自己的看法。但这种看法往往不关乎文明,只关乎“能耐”。比如你是一个遵纪守法、斯文有礼但无权无势的人,别人只会口头夸你是“老实人”,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贬义,但如果你会钻空子,为人四海,到处有熟人,天天呼朋唤友,啥事都能帮上忙,那就是个有能耐的人,如果有权或是有钱,那就更会成为焦点。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中国是熟人社会,人们往往靠人际关系游走于社会,所以面子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内在的虚荣,更是一种可以用来利益交换的手段。面子上的东西,往往就呈现自己的价值。只不过,如果只有面子没有里子,迟早是会露馅的。
也正是因为在乎面子,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许多人一辈子都只是为别人而活,特别担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逼婚逼生孩子,当然有老人自己的考量,但“不能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要不怎么逼婚逼生孩子的总是把“看别人家谁谁谁”挂在嘴边呢?
说到底,还是自身不够强大。正因为在历史上,一代代人始终依附群体生活,没有自主意识,也不能有自主意识,才会如此在乎他人看法,才会“为别人而活”。也正因为没有自主意识,不够强大,所以许多人才只能依靠面子上的虚荣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所谓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这样来的。正如鲁迅所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所以你会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往往越不注重门面功夫,欧洲人对车的理解就是个例子,珠三角那些穿着人字拖大裤衩到处溜达的隐形富豪也是例子。
柏杨曾经写过,崇拜、迷恋强权和面子,是一代代人的生活习性和文化基因。但这样的爱面子,显然是把屁股当成了面子,更看重的其实是坐得离谁更近。我对面子的理解很简单,啥时候人们能把不随地吐痰、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之类的小事当成最大的面子,社会就变好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