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会靠什么形成信任?
2023-10-18 11:04

陌生人社会靠什么形成信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孙荐读(ID:gh_46cbf7b40459),作者:立平坐看云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很多问题,背后都有信任问题的影子》一文中,我介绍了弗里德曼的一个犀利而发人深省的说法:中国欠缺的不是创新而是信任。同时讨论了我们社会中由于信任缺失造成的种种问题。那么,一个社会如何才能形成信任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接着讨论现代社会中信任的机制问题。


信任的机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人格化的信任,一种是系统性的信任。


所谓人格化的信任,是建立在对一个人人格评估基础上的信任。比如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会觉得某某人是值得信任的,某某人是不能信任的,这就是一种基于人格基础上的信任。这种人格化的信任,在过去传统的时代要承担很大、很重的东西,或者可以说这种人格化的信任,就是当时那个社会最主要的信任机制、信任基础。


有句古话,说是人无信不立,强调的就是人格信任的重要性。传统社会是一种封闭的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口碑,能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强的约束。如果一个人信誉不佳,他的子孙后代有可能几辈子在人们面前都抬不起头来。当时的信任结构就是靠这种机制来保障的。


但现代社会不一样了。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你平时见到的,你平时打交道的人,可能很多原来你都没见过,或者至少说是没有什么深交的,甚至这辈子能不能再见到都不一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靠过去那种封闭结构来保证信任的那种机制就不起作用了,而必须得想出新的办法来保障信任结构的有效性。


这种新的信任机制,就是系统性的信任,即通过一种制度的安排,通过整个系统的作用来保障这种信任的关系。比如你到银行去存钱,这个银行的营业员你可能从来也没见过,你也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姓什么叫什么,但是你能够放心地把大笔的钱交给他。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对系统的信任,对银行这个系统的信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当中,这种系统性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的时候,我们都没意识到它的存在。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故事:两辆车在路上发生刮蹭,然后两个人就把车停下来等待交警来处理。可能这个地方比较偏僻一点,交警来得比较慢,于是,两个人就在一起聊天,互相递个烟,就比较近乎了。看警察好长时间也没来,两个人在这等得也觉得特别无聊,突然其中的一位想起他车上带着一副象棋,就说咱们下象棋吧。结果在路边就出现了一幕很有意思的情景:两个车发生了刮蹭,两个车主在路边却下起了象棋。


我想说的是,虽然刮蹭是无意的,但毕竟也是一种伤害,也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如果这时候有点不高兴,有点怨气,可能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他们为什么最后能平心静气地在一块聊天,在一块下棋,其实这里边是有一系列制度因素在起作用的。


比如说,肇事的一方不会跑。为什么呢?因为发生剐蹭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车的小事情,但是如果肇事逃逸就是非常大的法律问题了;还有,车发生了剐蹭,涉及到修车,哪怕就是严重一点,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会很轻松地说,走保险嘛。从中可以看到保险制度因素的作用;当然这里还有对于警察与司法作用的信任等等。


如果一个地方戾气很重,一定是缺少法治的表现。


由此可见,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中,规则的体系、制度的安排,尤其是法治,才是系统性信任的基础或机制。只有法治,才能够超越个人的意志,超越个人的任意性,才能把信任置于一种非常严格的程序和规则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代社会中,没有法治就没有信任。


而作为信任典范的,就应该是掌握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的那些主体,尤其是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后者包括学校、医院和非政府组织。这就是公信力。


前文中我曾经讲过:今年夏季以来,为了提振经济,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人们一个明显的感觉是,相当一部分政策收效甚微,有的甚至是很重要、与人们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在社会中引起的反响都没有预期中的强烈。为什么?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信任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孙荐读(ID:gh_46cbf7b40459),作者:立平坐看云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