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与人关系密切,不仅是古代作为交通工具、骑兵伙伴,在运输和征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现在,在山高谷深行路艰难之地,以及茫茫草原上的牧场,马仍有着难以替代的优势。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常有对于马的出色描写,以及人与马的情感牵系。
本文首发于《读书》2023年10期新刊,授权虎嗅转载,更多文章,可订阅购买《读书》杂志或关注微信公众号:读书杂志 (ID:dushu_magazine),作者:谭樊马克,原文标题:《〈读书〉新刊 | 谭樊马克:马的随想》,题图来源:《战马》
马与人关系密切,不仅是古代作为交通工具、骑兵伙伴,在运输和征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现在,在山高谷深行路艰难之地,以及茫茫草原上的牧场,马仍有着难以替代的优势。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常有对于马的出色描写,以及人与马的情感牵系。
本文首发于《读书》2023年10期新刊,授权虎嗅转载,更多文章,可订阅购买《读书》杂志或关注微信公众号:读书杂志 (ID:dushu_magazine),作者:谭樊马克,原文标题:《〈读书〉新刊 | 谭樊马克:马的随想》,题图来源:《战马》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出版于一八六六年,反映了沙俄末期民众的罪恶与麻木。对于这部小说的“人”的角色和思想,已有太多的著作讨论,而笔者关心的是“马”的角色和感情。
在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梦境里,米柯尔卡将一匹可怜的牝马套在大车上,坐满了人。“这匹可怜的马就没命地拉起车来,它不但不能飞跑,连步子也几乎跨不开,它只缓步走着,呼哧着,而且被雨点般落在它背上的三条鞭子抽得蹲下去了。”(《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64页)
米柯尔卡认定这匹马是他的私有财产,往死里鞭笞、棒击这匹马,直至马死去。反而一位配角男孩做出了令人动容之举。“可是这个可怜的孩子发狂了。他叫嚷着,穿过人丛,向那匹黄毛黑鬃马跑去,抱住了它那没有气息的、血淋淋的头吻起来,又吻它的眼睛,吻它的嘴……接着他忽然跳起来,握紧两个小拳头,疯狂地向米柯尔卡冲上去。”(同上,67页)
《圣经》影响之下的西方传统观念认为,人比其他牲口高贵。这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的定义极为相似。人类在万灵中享有特殊的崇高地位,马夫将马视作私人财产随意处置,虐打乃至虐杀就像处置一件无生命的家当,只要舍得。
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死去的人比作死去的马,是一种突出时代不幸的做法。沙俄时期的底层人就是那匹马,被阶层压迫,被上帝使唤,沦为工具。但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受过教育的大学生,他已经重构了世界观,他的世界里人与马没有本质区别,马取得了与人类同样的崇高地位。
陀思妥耶夫斯基罹患癫痫,造就了他特殊的思维,也导致他对人世间苦难更为敏锐的捕捉。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批判,他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二
那匹马后来深深打动了尼采。哲学家尼采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稍晚,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唯一让我受益良多的心理学家”。
一八八九年一月三日,意大利都灵的卡洛·阿尔贝托广场,尼采看到一匹马被马夫抽打,尼采冲上去拦住了马夫,并抱住马脖子失声痛哭。
尼采经过此事疯了,十年间一言不发,直至逝世。“上帝死了”,尼采从这匹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没有偶像,没有标准,没有特殊地位,和一匹马、一粒灰尘等同。
尼采发疯,或许因为他爱人类,比任何宣称“救世主”“先知”的人都更爱人类,他抱着饱受虐待的人类之马而哭,他就如拉斯柯尔尼科夫一般重构了自己的世界观,悲惨的命运叠加理想主义的怜悯,故而造就了精神失常。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影响了其后的尼采,他去世那年出生的鲁迅也同样受到影响。鲁迅在《忆韦素园君》中如此评价:“壁上还有一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画像。对于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残酷到了冷静的文章。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个个拉了不幸的人来,拷问给我们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
“医学者往往用病态来解释陀思妥夫斯基的作品。这伦勃罗梭式的说明,在现今的大多数的国度里,恐怕实在也非常便利,能得一般人们的赞许的。但是,即使他是神经病者,也是俄国专制时代的神经病者,倘若谁身受了和他相类的重压,那么,愈身受,也就会愈懂得他那夹着夸张的真实,热到发冷的热情,快要破裂的忍从,于是爱他起来的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
三
家马(Equus ferus caballus)的祖先欧洲野马(Equus ferus ferus)已经灭绝。Equus是古典拉丁语“马”的意思,caballus是通俗拉丁语“马”的意思(借自高卢语caballos),ferus是拉丁语“野生”的意思。欧洲野马灭绝于一九〇九年,原因是栖息地减少、人为捕杀、驯化以及与家马混种。它和家马的关系,就像狼和狗、原鸡和家鸡、原牛和家牛、野猪和家猪的关系。
欧洲野马的写生绘画,大约五个月大,绘于1841年。图/作者提供
马,无疑为人类付出了太多。时至今日,马还是人的伙伴,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发光发热。尽管不是主要交通工具,但有车辆无法替代的地形适应优势。汉字“骑”也正是从马,在山高谷深行路艰难之地,以及茫茫草原上的牧场,马有着难以替代的优势。
拉丁文equus和希腊文hippos、高卢文epos同源,经历了qu>p的音变过程。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作为类型学的例子讨论了上古汉语的同类音变,如“法”怎么从“去”声。英文equestrian(骑手、马术、骑术的)是从拉丁文equus派生。英文hippodrome(跑马场)是从希腊文借用。
欧洲野马,1884年摄于莫斯科动物园,大约18岁大。图/作者提供
至于caballus又有派生词。法文cheval、西班牙文caballo、意大利文cavallo是马,英文cavalier、法文chevalier是骑士,英文chivalry是骑士精神。
古希腊人名也喜欢用“马”。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提出过体液学说,而其名字中的hippo是马,-cratic是从-cracy的形容词形式,字面意思是“驯马的”(如同日本的“犬养”)。另一个常用人名菲利普(Philip),由philo-和hippos合成,字面意思是“爱马人士”。
四
中国古代典籍里面的马也有与西方作品中类似的蒙难形象。较为著名的是“骥服盐车”。
《战国策·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羃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服”,也就是“犕”,古音相近,都是并母职部。《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说文解字》引作“犕牛乘马”。千里马被埋没,做普通马能做的事,只有遇到了伯乐,才有诉说冤屈的机会。伯乐在这一幕也是抱着马哭,人对马的怜悯在此刻不分族裔,而这则故事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足足两千年。
庄子也同样爱马。《庄子·外篇·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他描绘的马充满野性。有趣的是,前文的伯乐形象,在《马蹄》这篇,恰恰成了被批判的角色。“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他认为,伯乐所谓爱马,不是对马本性的尊重。汉字“驯”也正是从马。流沙河点评道:“行文痛快淋漓,富有战斗性,从根本上批判文明制度对人性的桎梏,号召解放,回归自然。”
《庄子》多处字句足见其对马的喜爱。《庄子·内篇·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野马者,游气也。”将游气比作野马的形象,足见庄子的汪洋恣睢,与梦蝶的典故一道体现想象力。
《庄子·内篇·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释文:“崔云:‘指,百体之一体;马,万物之一物。’”这里的马也是哲学符号,但偏偏选取马作为万物的代表,大概是庄子的偏好。
《庄子·外篇·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隙,孔也。夫人处世,俄顷之间,其为迫促,如驰骏驹之过孔隙,欻忽而已,何曾足云也!”这是成语“白驹过隙”的出处,将时日比作骏马飞驰而过,比喻时间过得飞快。
伯乐和马一样被符号化,在不同的篇章中客串不同的身份,这何尝不是人和马同等地位的又一种写照呢?
本文首发于《读书》2023年10期新刊,授权虎嗅转载,更多文章,可订阅购买《读书》杂志或关注微信公众号:读书杂志 (ID:dushu_magazine),作者:谭樊马克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