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识趣小塞班,原文标题:《跳出“第一学历”陷阱:从“苦尽甘来”到“一人一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识趣小塞班,原文标题:《跳出“第一学历”陷阱:从“苦尽甘来”到“一人一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参加最近的“秋招”时,一些名校研究生感到非常头疼。他们因为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就在秋招时不断被自己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
部分企业的HR在面试时甚至可能直接质问,为什么自己没有听说过他们的本科院校,然后就会找理由草草结束面试。而一些本科毕业于知名院校的学生相较而言更受HR的欢迎。
名校研究生因“第一学历”差而在秋招时被拒,低起点学历是否是无法弥补的原罪?
网友对“第一学历”是否是永远的伤进行投票
尽管“第一学历”概念的合理性仍存在争议,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然相当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事者不论自怨自艾还是怨天尤人,都于事无补。
对就业、对人生、对社会矛盾的认知……新的思路需要形成,以应对当下新的挑战。
受挫的研究生:“第一学历”伪概念的盛行
“第一学历”概念虽然并没有被教育部承认,但是这个伪概念却逐渐沦为一些公司在招聘时筛选学生的非科学标准。
许多学生的简历在秋招人员离场之后被整垛遗弃在桌子上。讽刺的是,“第一学历”在这简历都多到让人懒得看的时代或倒是一种“有根据”的回应。
在这些编造出来的根据之下,是众多大学应届毕业生无法找到心仪工作的事实。而网传一名TOP2名校毕业的应届本科生,在被美团提供年薪28W的工作时也并不满足。现实与理想的裂缝、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差距似乎在扩大。
名校应届毕业生愤怒拒绝28万年薪工作
许多网友反映,“大专像坐过牢,双非像留了案底”。人们对“第一学历”是名校才有能力胜任社会岗位的迷信似乎并不小众;但反对的声音也此起彼伏。在社会过程中,立场不同的人对“第一学历”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网友对“双非”“大专”等“第一学历”歧视问题发表意见
最常见的情况是,微观而言,一些人把学历看作个人的能力指标,他们认为“第一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水平。它是一个有价值的衡量标准,可以展现一个人未来在社会中胜任岗位的潜力和可能性。
反对者则认为学历并不一定反映真实能力,它只是一个表面化的标志,无法准确衡量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并且高等学历的含金量似乎也在逐年下降。
从中观的视角来看,对于一些规模庞大且历史较久的企业来说,学历不啻一个实用的筛选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公司在候选人之间做出初步的区分,以减少招聘流程的复杂性,提高企业吸纳人才的效率。
而另一些新兴企业可能认为多元化的工作团队更有价值,但学历却可能限制了这一多元性。并且高学历的人可能会表现出过多的学院派气质,这与企业面临的复杂外部社会环境并不相容。
如果从宏观的社会环境来看,学历问题可能也与社会平等、机会平等问题相关联。一些人认为将学历作为招聘的标准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平等,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他人则可能认为学历作为一个普遍的标准可以提高招聘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人们有平等的机会,在这种观点下,学习成绩似乎与一个人行事的认真刻苦程度相挂钩。
不难看出无论是否将“第一学历”视为评判一个求职者的标准,都有其合理性。
所以如果只是将这样滋生二律背反困境的“第一学历”问题视为大学生难找工作的症结所在,可能并没有找到表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学历争论背后,潜藏着更复杂的社会矛盾。
二、痛苦的自省者:“苦尽甘来”元叙事的动摇
在这些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最引人注意也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内卷”。
网传一种对“内卷”的趣味解读:两个敌对的人,甲和乙,甲为了击败乙,自宫练成绝世武功《葵花宝典》,乙知道了之后非常恐慌,也自宫练成《葵花宝典》——最后两个人还是谁也击败不了对方,但两个人都废了。
部分大学生考研,就是试图通过这样“自宫式”的痛苦来练就“考上研究生”这本《葵花宝典》,但没想到许多自己昔日的“对手”也考上了研究生。
一些人在研究生毕业之后,经受的苦难无法转换成胜利的筹码,而自己还沉溺于“苦尽甘来”的古老元叙事当中。
如果这种过时的思路不发生转变,痛苦有可能会永久持续。年轻人人生思路的变革需要并正在发生。对此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击败错误的“苦尽甘来”元叙事。
“苦尽甘来”的思路本身没有错,有耕耘才能有收获,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春夏秋冬轮回演变,春种秋收,只有劳动的汗水与生命之流一样永不停息,才能让幸福生活有源头活水。
匡正思路,就要正确理解“苦尽甘来”,平衡好生活中苦与甜的关系,并竭力避免享乐主义的错误的“苦尽甘来”。但是现在一些由于“第一学历”歧视问题而被企业拒绝的怨天尤人的名校研究生,大多数是遵循了享乐主义的“苦尽甘来”观念。
而“元叙事”是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提出的概念,代表着现代社会用以支撑自身合理性的宏大叙事,具有压迫性与强制性。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把后现代定义为“不相信元叙事”。
对元叙事的破除,有利于社会容纳不同的意见,并支持少数群体与弱势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当受到“第一学历”歧视的名校研究生因为各种无中生有的理由被企业拒绝之后,对享乐主义“苦尽甘来”古老元叙事的信念难免动摇。
他们从神坛跌落,变回了某种弱势群体。信念的动摇和身份的转变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和苦痛。
三、不屈的年轻人:“一人一计”人生观的萌芽
目前来看,名校研究生因“第一学历”差而跌落神坛、受到企业拒绝,其产生的心理伤痛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
在被企业拒绝后,他们有的会反复纠结自己被拒绝的事实,有的会对社会中的困难产生畏惧感,有的开始变得麻木或逃避。
在这些情况下,若要适应新环境,思路就需要转变。否则,他们在接下来的道路中,将会不断被原以为能够成功但却最终失败的结果所困扰。
他们或更内卷而更自我伤害、或开始躺平摆烂、或躺平式内卷或内卷式躺平——生活的生命力开始退却,伤痛、惊惧、逃避与麻木逐渐占据上风。
网友对研究生学历的戏谑
虽然这些痛苦的经历和应激反应在短时间内来看让年轻人显得颓废,但变革的种子也已经被悄悄埋下。
年轻人在内卷的痛苦当中,已经开始不断反思自己的三观,调整人际关系,并令自己的人格更加复合更加成熟。
如上所说,“苦尽甘来”并不是说世上存在一劳永逸的自我满足方式,而是要动态处理生活中的苦与甜,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持续进行自我超越,达成苦与甜的良性的对立统一。
这种自我否定无疑是个人内部矛盾的自我处理,是根本性的,也是具有特殊性的。任何大而化之的思路或理论都无法解决活生生的个体遇到的差异化问题。
现在,年轻人面对就业等人生困境时,已经萌发出“一人一计”的人生观,人生目的和人生道路越发个性包容。
北大卖猪肉、清华当保安、名校送外卖等现象已非个例;大专乃至学历更低的人,其中绝大多数也没有放弃生活,而是比一些看起来高学历的人更用心更用力地经营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网络评论中大专生的自嘲
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不被既有惯性思维绑死,才能实现一种更加从容的自由。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不论“第一学历”歧视从理论上存在多大争议,或人们对“苦尽甘来”的元叙事有多么急迫的改进需求,歧视问题客观存在。
内卷、痛苦、作为反抗的躺平,无论说得多么具有萌芽性和进步意味,都只是阶段性的——如果这些可能转化为积极状态的消极状态没有最终转换为积极的,那说到底也仍是消极的。
幸运的是,可以看到,年轻人开始调整、面对现实,忍受不解、指责与磨难,从自身特点与需求出发,独立思考,走出一条专属于自己的特色人生道路。
更加个体化、具体化的声音正越来越多地压过老旧的苦难叙事,社会容器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
被拒绝的不是学历,而是一套过时的人生观。不断变革的时代需要更加具有活力与更加个性化的人生观。
社会与思路的革新在这些既享受追求又能够绽放出花朵的人生道路中怀抱着新的潜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识趣小塞班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