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团队多人患癌,真是试剂惹的祸?
2023-11-08 12:21

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团队多人患癌,真是试剂惹的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王晨光,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对于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团队多人患癌的传言进行了辨析和解释,指出肿瘤发展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在短期内让多人患上乳腺癌和胰腺癌。

• 肿瘤发展需要较长时间,一般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检测到。

• 胰腺癌发生发展的速度并不算快,大多数患者在有症状时才被确诊。

•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多人患病。

11月7日,有自媒体传言,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乳腺外科研究团队多人罹患癌症。传言语焉不详,但用意和指向很明确,那就是该课题组是做肿瘤方面研究的,传言中多位课题组成员的患癌与其实验室工作有直接关系。传言内容还包括该课题组使用致癌试剂在动物体内建造肿瘤模型,甚至提到课题组负责人事后召集会议并要求尽快从实验室清理掉这些试剂。


事件迅速发酵,短短几个小时后,笔者就收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位朋友发来的关于这一事件的咨询微信,询问此事发生的可能性。笔者的回复是,不可能发生如同传言中所说的、在短期内让多人分别患上乳腺癌和胰腺癌的情况。


笔者敢于在当事官方尚未给出回应的情况下做出这一结论,是基于肿瘤发展的速度。普通公众往往不了解这一问题:恶性肿瘤长出来(达到可被检测的程度)需要多久?


简单答案:很久。具体多久因人、因肿瘤类型而异。总的来说,肿瘤的发展比一般人想象的要慢得多,需要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上。这跟一些人的直觉不同,大多数肿瘤患者的确诊是在有症状后就医检查发现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肿瘤的发生和形成是在出现症状前不久的事。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对肿瘤发生过程有个大致了解。肿瘤发生学上有多种理论,久经考验并占主导地位的是“突变选择”假说。医学科学界通常认为,无论肿瘤多大、异质性多强,肿瘤都起始于单个细胞。换言之,在细胞水平上,肿瘤发展被视为一个多步骤的过程,涉及细胞内基因的突变和(自然)选择,其存活、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逐渐增强。


其中的第一步为肿瘤发生(initiation),即细胞内发生某种基因改变,最终导致单个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


最初的这个细胞不断增殖变成一群细胞,这被称作肿瘤细胞的克隆生长。这一群细胞随着增殖不停产生突变,大多数细胞在其基因突变后停止增殖并最终死亡,但其中一些突变赋予细胞选择优势,如生长更快。携带这种突变的细胞的后代在肿瘤群体中会占主导地位,这个过程称为克隆选择,也是肿瘤的第二个阶段,即肿瘤发展阶段(progression)


克隆选择在肿瘤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持续进行,有的克隆获得了侵袭能力,开始往周围组织进犯,这是肿瘤发展的第三阶段,侵袭(invasiveness)阶段。


最终,肿瘤细胞进入淋巴和血液并随之到达其他组织和器官,扎根并开始长大,这是肿瘤发展的最终过程,即转移(metastasis)


传言中包括一名不到30岁的胰腺癌患者。我们都知道,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癌症,一经确诊,患者往往只有短短几年甚至几个月的生存期。但胰腺癌在所有癌症中,发生发展的速度并不算快。


胰腺癌在早期阶段很难检测到,因为它们通常很少表现出症状,并且当前的成像技术对胰腺癌检测没有多大优势。绝大多数胰腺癌是患者在有症状时就医确诊的,已经过了早期发展阶段。


有研究发现,胰腺病变细胞中发生的第一个致癌突变至少需要十年才能转变为癌细胞。第一个癌细胞出现后,平均又需要近七年的时间分裂成数十亿个细胞,这时才能被影像技术发现。多数胰腺癌被发现时已经出现转移,从此刻算起,患者平均在两年半内死亡。


传言中还提到有6名课题组成员同时患上乳腺癌,而且癌患年龄都不超过30岁。这一点更加匪夷所思,乳腺癌发生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达几十年),笔者有几十年癌症研究经验(主要就在乳腺癌方向),还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研究试剂(包括动物体内肿瘤造模的致癌剂),能在人身上短时间(几年内)如此有效地诱导肿瘤发生。


在此我们有必要简单认识一下致癌物质。顾名思义,致癌物质是指任何可导致癌症发生的物质。识别可能的致癌物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接触它们。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国家毒理学计划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已知或合理预期为人类致癌物的物质进行了分类,迄今有超过 500 种物质被归类为人类可能的或确定的致癌物,包括石棉、汽车尾气、加工肉类和紫外线等。


致癌物按照其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化学致癌物,包括汽车尾气、工业产品及副产品、香烟烟雾等人为排放到环境中的致癌物。香烟烟雾中的致癌物质包括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和镍化合物等,都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吸烟(包括二手烟在内)是超过90%肺癌的诱因,并且吸烟还跟口腔、咽喉、食道和其他部位的癌症发生有关。


环境致癌物,包括阳光中的紫外线、环境中存在的高能辐射物(如氡气)和霉菌毒素等。紫外线是皮肤癌的主要诱因,氡气是除了烟草之外的肺癌的第二大诱因,食物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等是消化道肿瘤的重要致癌物。


生物致癌物,主要是能够改变人细胞基因的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HPV)、Epstein-Barr(EB)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等。


无论哪种致癌物,无论其致癌机制如何,最终都需要通过诱导改变人体细胞内的基因,然后经过前文提及的肿瘤发生、演变的步骤和过程,才能最终发展为可被检测到的肿瘤。


不同的致癌物根据与人体组织器官的接触方式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癌症。并且,接触致癌物增加人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让人患上癌症,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接触致癌物的人最终是否会患上癌症,包括接触的剂量和持续时间、接触其他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的遗传背景。


传言中涉及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是中山大学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癌的免疫治疗。了解上述癌症发生的知识,可以知道该课题组“六位不到30岁的年轻学者(学生)同时患有乳腺癌”的传言是经不住推敲的:目前已经确定的致癌物(包括研究中使用的致癌剂),无论可诱发哪些类型的癌症,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可检测到的恶性肿瘤;致癌物诱发的肿瘤更容易集中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和循环系统等容易和致癌物直接接触的部位,尽管不排除有些致癌物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但相对而言影响会低得多。


退一步讲,即使几十人的课题组真的同时出现多位癌症患者,这也属于极小概率事件,和课题组研究环境也难以建立直接联系。


本文成文过程中,笔者获悉中山二院在8日凌晨2时许对传言给出了回应。可以预料,会有相当一部分公众不会相信院方的解释和声明——毕竟,不是每一个公众都能清楚了解癌症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院方回应


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王晨光(生物学博士,曾任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Sidney Kimmel 癌症中心研究员、癌症生物学系副教授、协和医学院教授,目前从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