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二院学生患癌风波:完整回应才能消解疑云
2023-11-09 22:10

中山二院学生患癌风波:完整回应才能消解疑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言咏,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二院)乳腺癌研究中心实验室,流传出有多名学生患癌,被质疑与实验室环境或操作失当有关。


中山二院11月8日凌晨发布公告称,近年在该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3名罹患癌症,分别是胰腺癌、滑膜肉瘤和乳腺癌。这三人中,前两位分别于2017年至2022年及2013年至2018年攻读博士期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学习,毕业后入职本院乳腺外科,从事临床工作。另一人2021年曾在该实验室进修。三人均于2023年被诊断罹患癌症。公告还透露,该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培养了200多名学生,一直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一纸公告并未止住事件的发酵。舆论漩涡中,部分生物学或肿瘤研究者从理论角度表示,因实验室原因致癌几乎不可能;但另一端,公众心中的疑云依然无法消解,甚至在一系列后续中被放大。例如,家属称其患胰腺癌的姐姐病理报告出来后次日就被导师踢出微信群;当事人和实验室同侪面对机构媒体集体缄默;官方公告发出后不足24小时,相关团队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的实验室拆除并搬离了部分设备。


对于个体来说,癌症的发生取决于一系列综合因素,发病率确实在年轻化,滑膜肉瘤也主要发病于青少年。我们当然不能把三位研究者的患癌,只因一些“越抹越黑”的后续,就情绪化地归咎于一定是实验室惹的祸。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也有失科学精神。但是,公众的情绪并非没有理由。公众不是专家,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知识不对称,再叠加相关部门一些惯性的推诿、回避甚至压制,“不信”在所难免。


对于公众的疑虑,当事科研机构应当有所回应。如果公众的疑虑是因为知识不对称,那么不妨给出更多科学上的释疑解惑,对大众科普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此外,要消解公众疑虑,当事机构和后续调查还可以给出更多社会所关切的事实。


中山二院8日发出的公告已经给了一些增量信息,但社会关切的还有更多。比如,患癌的三人在实验室期间做的课题是什么?从公布的信息看,三人在实验室期间几乎没有时间上的交集,但是否做的是同类课题?和他们同课题组的有多少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对于个体而言,患癌的三人,是否有家族肿瘤病史?被拆除了部分设备的实验室是患癌学生此前工作地点吗?为什么拆除?当地卫健委已表示要进行第三方调查,此时拆除难免让人遐想。有媒体报道,拆除是因为“凑巧有消防检查”,但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公共事件,消防检查能否延后?


另外,一些医学人士认为,若实验室管理失当,出事并非没有可能,而实验室环境和操作不规范,在国内并不鲜见,甚至一直是顽疾式的存在。官方回应里说,该实验室一直按规范操作。那么具体规范是什么?有什么落实的监管制度?在该实验室工作的其他人,能否打破沉默对外发声?他们的发声对打消外界疑虑最具说服力。如果是谣言,置于阳光之下,才能驱散它。


即便这三位学生的患癌更多是个体因素,是偶发事件,如果以此引发的讨论,能促进国内生物医学实验室对规范管理的重视,促进研究者安全意识的提高,未尝没有意义。和社会大环境一致,这些年生物医学研究也很卷,甚至更卷,难免会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氛围,但实际上,科研更需要严谨、审慎、规范、耐心,可以说这是长期主义者的品质。而长期主义精神,是科研赶超不可绕过的基石。


此外,这一事件中,公众的情绪某种程度上是被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官方人情味不足的表态激怒的。如果患者家属所述属实,为何要把患癌学生移出微信群?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这对当事人无疑是种伤害,也从侧面反映了团队掌舵人行为处事缺乏温度。这似乎与科研本身无关,但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其灵魂人物,是需要有人文情怀的,生物医学的研究更是如此。其科研是为了更好地延续人的生命,只有对人、对生命怀有真心的尊重和悲悯,才能激发出最大的动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言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