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蓝观 (ID:mic-sh366),作者:韦晓宁,编辑:高翼,原文标题:《中山二院学生患癌疑云:实验室相关性难以证实,安全与法律漏洞何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蓝观 (ID:mic-sh366),作者:韦晓宁,编辑:高翼,原文标题:《中山二院学生患癌疑云:实验室相关性难以证实,安全与法律漏洞何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罕见的疑似实验室人员患癌事件,正发生在华南的一所知名医学院校中。
11月7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简称“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实验室学生患癌事件发酵。次日凌晨,中山二院发文回应,在乳腺肿瘤中心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员确有3人患癌,其中2名为医院乳腺外科医生,都是近年在实验室学习5年后于今年确诊癌症;另有一名进修人员曾在实验室进修一年,离开后也于今年确诊癌症。
公开信息显示,中山二院乳腺肿瘤中心是华南最大的乳腺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于2009年启用,至今培养超过200名学生。
网传患癌者都曾是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苏士成团队成员,目前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团队有6名研究生,而苏士成导师是中山二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尔卫。苏士成和宋尔卫分别对媒体回应称“造谣”。
根据苏士成团队近年发表的论文,生物学家周叶斌称,该实验室的工作应该就是“用小鼠模型看看癌症耐药、发展的机制”。
有肿瘤专家认为,外部因素导致的实体瘤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若是外部环境疾速致癌,很可能会是血液瘤,如白血病。而实体瘤需要持续不断的、长达几十年的损伤,“(在实验室呆)五六年就得癌,尤其是胰腺癌这一种,不太可能,那得天天喝毒水。那可能还没得癌呢,先脏器衰竭了。”
但另有基础医学专家和公共卫生从业者认为,从现有条件来看,相关性无法被排除:3人同时在2023年确诊、相同的工作环境地点和相似的工作内容、都是不算高的年龄。
业内认为,要证实个体患癌与实验室存在因果性,难度非常大。有肿瘤专家提到,如果对疾病进行病因分析,则需要收集患者所有的高危因素,包括基因、家族史、饮食、用药、人际关系和其他环境,“三个患者是不同瘤种,不像尘肺病这样的职业病有单一明确的致病因素,因此要证明其关联性需要更加谨慎”。
也有从业者表示,由于导致癌症的机制非常复杂,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判定某种用品(比如爽身粉)的厂家对使用者患癌负有责任,判定的也并不是一种“因果性”,而是“可能性”,“有可能致癌”,则厂家就应负责任。
多位从业者提到现有信息太少,无法做出具体的判断。“应当抓紧调查了解实验室各个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再进一步调取了解一下国内外有无相似案例。”
“如果实验室真的有问题,患病学生可能不会只是这三个人。”有免疫学专家说,“当务之急是赶紧给另200名学生作详细的体检,早检查早治疗。”
难以排除的可能性,和难以证实的关联性
公告显示,三人分别患胰腺癌、滑膜肉瘤、乳腺癌。据财新,其中刘某(35岁)病理诊断为滑膜肉瘤(双向型)并骨转移,黄某(29岁)为胰腺SMARCB1/INI1缺失型未分化癌。而在一篇文献综述中,SMARCB1缺失型胰腺未分化横纹肌样癌仅能找到9例,确诊后最长存活期7个月。
患病者较为年轻,是否是巧合?一名一线城市三甲医院肿瘤医生表示,罕见肿瘤多是天生的基因问题导致,“很难有长寿者,因此发病的都是年轻人”。周叶斌则称,滑膜肉瘤属于骨肉瘤的一种,而后者的发病人群本身就是年轻人为主;乳腺癌、胰腺癌发病人群也都有年龄分布,并不都是老年人。
从感染癌症的方式来看,有乳腺癌专家认为相关性不大,“我引用一个评论(来源:“进击的条顿骑士”):问题就来了,很多造模的化学试剂要么是皮下注射要么就是腹腔注射,很少有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的,如果他们真的是这个试剂引发的癌症,只能说明用的是气溶胶致瘤的化学药物,那事情就更大了,整栋楼可能都有危险。”
在周叶斌看来,实验室的作业和临床有很大区别,前者对象是小鼠,后者是人,二者在使用的药物剂量、CT辐射量上都有很大不同,如此微小的量不会使人得癌。更何况,在实验室的肿瘤移植中参与的都是经过免疫抑制的小鼠,而人的免疫系统是正常的,“就算真不小心徒手碰到这些个肿瘤细胞,也不会被肿瘤细胞怎么样。”
但也有生物医学专家认为,以剂量为由剔除实验室患癌的可能性,“这种看法书生气太重”:要保证几个月之内诱导出小鼠的患癌模型,致癌剂肯定是较强,且无法保证药品有没有洒出、挥发等意外的泄露情况。
因此,其建议查一查实验室至少过去三年内的药品购买和使用表单,买的药品和使用药品量是否能对上。
有免疫学家建议,拿三人的肿瘤细胞作基因测序,观察其突变特征,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比如是否为家族遗传因素,若为化学诱导,靶点是什么。如果突变有一些共同特点,关联性或可被证明。
传言中学生患癌和二甲苯相关,从业者们认为可能性不大。“生物实验室一般不会用这个,另外二甲苯并没有明确的致癌证据。”周叶斌说。
另一位基础医学专家称,“二甲苯味道很浓,普通人不可能忍受很高浓度,如果真的是有某种试剂导致的多名学生同时患癌,肯定是更厉害的东西。”
另有一些网络上推测出的“巧合”,如患病学生所患的胰腺未分化癌和滑膜肉瘤,都是SMARCB1缺失型或低表达;怀疑实验室正在使用一种INI-1抑制剂作研究,造成污染,因此患胰腺未分化癌的黄姓女生免疫组化结果为INI-1阴性。
对此,周叶斌称推断并不合理。许多肿瘤都有SMARCB1缺失,并不代表某种特别的相似性;INI-1是结合DNA,从而调整DNA结构,辅助蛋白质表达的结构蛋白。目前研究都是做基因敲除,没有抑制剂,实验室做类似研究的可能性较小。
高校实验室始终存在安全风险
医院公告称“诚挚欢迎有关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调查”,广东省卫健委科技教育处、广州市卫健委分别对媒体称此事暂不在其管理范畴内。据悉,中山二院为国家卫健委属(管)医院。
财新报道,国内尚无医院或科研院所实验室人员患癌情况的统计,亦未搜寻到短期内多位实验室人员患恶性肿瘤的案例。
据悉,已有医学院校在此事发酵后开展实验室安全自查工作。
多名从业者表示,以往实验室的防护,注重的多是对火灾、烧伤等重大意外风险的防护,对于癌症这种隐形的、缓慢积累的风险,很难加以重视。
有在知名高校工作的生物医学教授表示,诱导致癌的模型很多,但对比制度较为完善的药企,学校里有时可能会出现实验室药品管理不严格的情况。比如没有执行危险品的双人双锁制度(需要两个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柜子),甚至为了实验方便学生自己也会保存一些;在实验室吃东西、喝水;学生做完实验,没有人去检测环境是否清理干净,有可能产生污染。
“制度性问题。”上述教授归结。比如,申请国家自然基金作为课题预算时,不会有学生安全保护的预算,更不会有有毒致癌物的实验室应有的专门安全员,定点检测环境残留物和污染情况,检查也多是走马观花。“现在很多课题组规模都很小,没有专门的技术员,都交给学生、进修生,而进修生本身流动性就大。”
一位生物制品行业净化工程从业者表示,实验室门、窗、彩板、结构上都要实现负压设计,对密封性要求高。“学校的招标体系基本上最低价中标,很多有资质但施工和深化设计能力欠佳,后期实施不一定按照最严格规范。”
一名职业病专家提到,虽然我国职业病防治法针对所有企事业单位,但重点实际上依旧放在第二产业,如尘肺病、石棉所致癌症等,对于医务人员群体的危害风险研究不足,“没有经费就没有人去研究,没有研究就拿不出证据去证明重要性,也就不会有经费,无解循环。”
这位专家指出,不只是学校,也不只是生命科学的科研体系,实际上,整个迅速发展的高科技行业实验室,都多有安全管理不足的问题,比如纳米等新型材料。而在一些管理较为严格的发达国家,实验室安全评估的细致性、公开性都做得较好。
其认为,关于实验室安全的规定级别应该上升,“现在的管理就是简单化,从通风到药品管理,到个人防护,都需要分级别,有系统性”“一旦一个人做不好,整个实验室都可能被污染”。
可能的后续
北京君都上海律师事务所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张文波指出,目前事件的基础事实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如果学生患癌和实验室的关联性假设成立情况下,就需要明确侵权主体是谁,项目负责人,或实施项目的单位。
张文波表示,关于实验室安全规范等相关问题,要看防护、操作、培训、检查等方面是否合规,另外试剂耗材的领用和合理使用,尤其是危化品、可致病致毒物质等也需要规范化管理。
但对于因实验项目而得癌症的问题,在律师代理法律实务经验中很少见,我国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存在一定漏洞。“工伤算不上,职业病也说不通”,“现有的法律制度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损害情况,特别是在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下,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出现”。
张文波建议:建立完善的实验人员健康监测系统、提高实验透明度、建立实验伦理委员会等,并引入第三方保险责任风险转移机制,实现漏洞的修补及潜在受害人的补偿。“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法律、保险、医疗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以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个研究单位里短短几年有3位年轻人得了癌症,无论原因是什么,对这些年轻人以及他(她)们的家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悲剧。”周叶斌称,“在这里求学过、做过研究,就是自己人。自己人遇到困难不幸时,我们有基本的道德义务去帮助,自己人遇到困惑不解时,我们也有责任去帮助调查,寻找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蓝观 (ID:mic-sh366),作者:韦晓宁,编辑:高翼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