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毕志飞是豆瓣史上最低分的“制造者”,许多网友认为,毕志飞的作品对他们造成了“心灵伤害”,而他本人的“玻璃心”也散碎一地。面对网友的嬉笑怒骂,毕志飞义正词严,显得格外搞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刘远航,原标题:《毕志飞:谁敢说我是烂片导演》。
毕志飞总是很忙。距离他的电影处女作《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短暂上映并成为网络热点,已经过了整整四个月。他仍然穿着正装,和电影里的形象别无二致,只不过,表情有些焦虑和紧张。“不好意思哈,今天啊,也是比较忙,又到年底了。”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抱歉。
为了拍摄这部名为《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电影处女作,他身兼导演、编剧、制片人和主演等十多个职位,终日奔走,而春节前后总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此前的几年里,为了提升关注度,毕志飞经常在年底去海南,在他岳父开发的楼盘项目里转悠,设法认识一些前来度假的明星和名人,让对方录制视频,支持自己这个已经三十八岁的新人导演。如今,在遭遇大规模群嘲而紧急撤档之后,他将《纯洁心灵》重新上映的日子定在了春节前的一个星期。
这部据说耗费了毕志飞12年心血的励志青春片缘起于他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读硕士时的一个想法,直到七年后才真正启动,实际上只拍摄了一个月,后期制作和宣传却用了整整四年时间。毕志飞此前曾在北京联合大学表演专业短暂执教,有趣的是,在电影里他也扮演一位名叫文天阳的表演教师,后来带着自己的学生拍摄了一部电影。
毕志飞为那个虚构的自己设置了一个完美的形象,甚至直接为自己的电影计划想出了一个十分成功的结局。“文老师,您现在可火了,电影好感人的。”在影片里,一个女孩对毕志飞扮演的角色这样说道。
在故事之外,毕志飞积极为自己的电影进行宣传和运作,包括专家研讨会、高校路演等。许多专家在研讨会上给与了非常高的评价,多位明星也录制了VCR,表示支持,更有某位不知名的退休老干部在一次路演活动结束后举手发言,称“北大建校120年来才出这么一位”。
但是,专家学者和各色人士的离奇褒奖,并没有让这个电影学博士的小算盘变成现实,反而印证了大众心里对于国产电影产业生态和评价机制的隐忧。山寨的宣传海报、雷人的主题曲、滑稽的影像风格和凌乱的内容表达,都让人咋舌,无法“直视”,他本人在谈到电影创作时的振振有词更是成为了网友们肆意调笑和嘲讽的对象。
洪水猛兽般的网络舆论,使得毕志飞一时间手足无措。他曾自诩“操盘手”,想尽办法,只为求取外界的关注,证明自己,如今他和这部电影终于尽人皆知,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代价竟然如此巨大,毕志飞坦言自己“沦为了笑柄”。在大众眼中,这个很有励志寓意的名字也已经成为了国产“烂片”的代名词。
也有专家和朋友给他打气,让他挺过这一关。“我说不管好与坏,起码你红了,有关注度和话题性了。对你实现下一个梦想,有了很好的基础。”在电影中担任主演之一的朱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起她和毕志飞的交流。
很快,嘲讽与好奇让人们开始挖掘电影之外的内容。有人发现这位出身贫寒的导演其实有着一位财力雄厚的岳父,为毕志飞的电影拍摄提供了很多支持和便利。还有专业人士找出了毕志飞的博士论文,将其中的讹误与短处一一指明,发在了自媒体公众号上。
毕志飞连忙反击,称这些议论是“造谣”和“抹黑”。他连夜写了长篇的博文,但反响寥寥。后来,他决定走法律程序,声称自己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不知道这些喧嚣会对重新上映的影片票房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们憋着一股劲,要给国产电影争光”
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毕志飞习惯了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整天闷在逼仄的房间里,买菜,做饭,拉片,研读电影理论书籍,全心为考博做准备。除了父母,没有人知道他住在哪里,他也从来不参加聚会。
那还是在2006年,距离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表演已经过去了五年,距离他高考结束后第一次离开河北老家已经过去了十年。在国际化的大都市和国家级贫困县城之间,他来来回回,经历过复读之后终于鲤鱼跃龙门的狂喜,也感受过寒窗苦读终于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崩溃。
他不愿放弃自己的电影梦,更不甘心回到县城,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现在,毕志飞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后来成为他导师的彭吉象联系到了他,建议他再复习一年,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电影学博士。彭吉象是北大艺术学院教授,他编纂的电影学教材《影视鉴赏》和《艺术学概论》很有名。但整体而言,北京大学的影视学科历史短,在实践方面比较弱,更偏重理论研究。
毕志飞喜欢那些电影大师的作品。他曾经感叹,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八部半》简直是电影学的百科全书,还有安东尼奥尼、塔科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等等,这些被铭刻在电影艺术先贤祠里的名字曾让毕志飞无比痴迷,如数家珍。对于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毕志飞则不屑一顾,觉得那些电影过于商业化,缺少艺术性。与此同时,他发誓要在博士毕业后留在城市,拿到北京户口,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时,我们都憋着一股劲儿,将来一定要拍好电影,给国产电影争光。我的野心比较大,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将来的人生过程中要拍出新世纪最好的中国电影。”毕志飞这样给自己打气。
直到进入北大学习后,毕志飞才在导师的影响下逐渐转变原有的偏见,对好莱坞电影的印象开始有所改观,立志要拍出商业性和艺术性兼容的电影。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毕志飞选择了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的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以其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融合作为论文的主题。
后来,这部博士论文受到了外界的质疑。毕志飞有些气不过,认为外界对自己博士论文的质疑是对北大的不尊重。他的导师彭吉象原本拒绝接受采访,但提到博士论文也很气愤。“他这个论文不是抄袭,对不对?至于论文水平怎么样,是答辩委员会评定的,当时请了很多外校的专家,包括答辩主席也是。”彭吉象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在博士论文的最后部分,毕志飞谈到了马丁·斯科塞斯对于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意义。
“我们很多国产电影就是因为题材、演员重复,缺乏艺术创新,不讲究艺术的精雕细琢,甚至粗制滥造,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感觉被欺骗和糊弄,从而导致很差的口碑和票房。”毕志飞这样评价很多失败的国产电影,带着不屑一顾的语气。尴尬的是,这也是后来很多观众对《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主要印象。
这部作品最初只是毕志飞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时的一个想法。博士毕业后,他到北京联合大学表演系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便决定以这些教学经验为基础,拍摄出一部反映演艺圈“潜规则”的励志青春片。当时,他觉得国产电影中还没有成熟的青春类型片,希望能够一鸣惊人,打出一片天地。同时,他断定,表演系的这些帅哥靓女们也能吸引足够多的眼球,非常具有商业潜力。
毕志飞。摄影:《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董洁旭
失控
拍摄《纯洁心灵》之前,毕志飞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拍摄经验。除了几个作业性质的小短片,他还进过剧组,协助导演对演员进行遴选,但因为性格太闷的缘故,一个月后,毕志飞就被炒了鱿鱼。
后来,在《纯洁心灵》长达四年多的拍摄、制作和宣传过程中,因为缺乏经验,结果往往与毕志飞的设想大相径庭。他过于相信自己判断,总是做出一副严肃而认真的艺术创作姿态,也不善于跟人沟通合作,经常陷入独断专行的境地,闹得很多主创和制作团队成员对他都有意见。他不得不承担越来越多的任务,但最终的结果仍然与他预设的相左。
毕志飞为这个故事设计了11条线索,主要角色多达20位,每个角色都有一条感情线,没有主演,属于“全景式”的群戏。他天真地以为,这是一个很大胆的艺术创新,并且“挑战了一个超高难度”。但是在进行剪辑的时候,他才发现这样根本行不通。
“最后剪出来的跟预想的不太一样,我的那条线后来断掉了,剪辑没有特别呈现出来。”在影片中扮演一位次要角色的演员严逸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她当时有些郁闷。“毕导也承认,因为时间的限制,如果所有的主线都抛出来,观众看了会觉得很乱,没有主次之分,所以最后只有三四条线索是完整的。”她这样补充道。
在结构上,为了显得“不乱”,毕志飞决定采用“章回体”,将故事分成不同的“章节”。每个章节的名字都是十个字的短语,以动画的形式插入进来,文字旁边还有一个毕志飞本人的动画形象。
有的章节名字还比较正常,比如“花开花落去,青春不复返”。有的则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哭”。要命的是,这些章节前后并没有任何结构和剧情上的差异,显得非常突兀。“很多艺术片都是多线索的,也分章节,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毕志飞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举例解释道。
此外,他还决定全部采用表演系在校学生出演其中的角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很多电影都是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厨师演厨师,最后把好莱坞都给推翻了。”毕志飞说。
在拍摄的过程中,毕志飞总是坚持自己的标准,演员们为此经常与之进行争论,各持己见,但最后不得不服从毕志飞的要求。“很多戏我是不认同这么演的,而且电影的表达跟我个人的审美观有很大差异,但是后来看到好像有挺多人支持,我就有点犹豫我的判断,但我个人其实不是特别喜欢。”演员朱梦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拍摄完成之后,毕志飞全心投入到后期制作和宣传中去。拍摄的资金原本就不充裕,一部分钱还是跟岳父借的,很多演员不得不自己垫钱来完成拍摄。后来钱逐渐用完了,毕志飞不得不想办法筹募更多的资金。那是2015年,《大圣归来》刚刚凭借众筹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且票房不俗。很多没有摸清门道的人也想效仿之。
毕志飞以大学生创业领袖的身份到各地参加众筹性质的活动,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成功学和电影梦,受到了地方企业家的欢迎。他们只看了一些电影粗剪片段,便决定相信这个毕业于中国最高学府的电影专业人士,还拉上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参投。
陈广华成为了股东之一。他是福建籍商人,在参股之后,还介绍了自己的同学和小舅子加入进来。“当时提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太多这样的众筹平台和活动,一窝蜂似的,说起来也是蛮盲目的,现在感觉稍微理性了一点。”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广华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毕志飞声称最终自己筹得了近2000万元资金。
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后,毕志飞频频参加各种电影推介会,花钱买广告位。在这个过程中,毕志飞常常感到挫败,觉得自己受到了媒体的冷遇。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决定投入大笔的资金,让这部只拍了一个月的小成本电影从技术上和视听效果上能与那些国产大片“进行一定的抗衡”。光是主题曲的MV,就花去了280万。
但是,这些大笔的投入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演员朱梦后来每次想到自己的原声被奇怪而生硬的配音所替代,都觉得很不舒服。“我跟他说了三四次,哪怕我自己掏钱去找配音也行,这样有点毁我,但他非常坚持,说不能改。”朱梦对《中国新闻周刊》抱怨。
豆瓣史上最低分
电影制作完成后,毕志飞开始针对大学生、影评人和权威专家举办放映活动,继续对电影进行造势。他的心情像是过山车一样,常常因为批评而万分沮丧,又会为点滴的认可而感到无比兴奋,动力十足。
2016年9月,在为影评人举行的一次专场放映中,毕志飞满怀期待,但几位发言的影评人都给了差评。其中一位甚至表示这是一部“神作”,已经“无药可救”。场面一度很尴尬,活动最后匆匆结束。
10月,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的一次放映活动中,他受到了巨大的挫败。现场的很多观众都是影视相关专业的学生,第一位发言的学生接过话筒,将手指放在嘴边,给了一个很长的“嘘声”,认为这部电影“比较差,镜头、剪辑等都比较差”。其他几位发言的学生也都认为这部电影制作不过关,“甚至比较业余”。
但仅仅两天之后,在一次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名校和权威机构的二十多位专家教授对这部电影却评价甚高。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委、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副书记许柏林说,“我认为每一个镜头都很给力,每一句台词啊,都很到位。”他还邀请毕志飞参加第二年金鸡奖的评选。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认为这是一部“多声部结构”的作品,众多的声部“组成了一个和弦”。
这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是北京大学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它也是《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联合摄制方,中心主任陈旭光则担任了这部电影的监制。后来,很多网友对这些专家们的这些评价纷纷表示质疑,但毕志飞私底下对记者表示,许柏林等人“很识货”,言语间流露出谨慎但颇为自得的意味。
“其实观众你要是仔细想一想,那些专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媒体也在,他敢这么干,要么就是傻,要么就是疯了,极不正常。”毕志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
后来,在多次延期之后,《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终于在2017年9月上映。毕志飞和股东们满怀期待,等待着他这部号称“十年磨一剑”的电影处女作在屏幕上大放异彩。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毕志飞的意料,此前的苦心运作在网络的话语机制里竟然完全失效,这让他措手不及。
在豆瓣上,《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评分一路走低,最后有超过99%的网友对这部影片打了一星,让它以创纪录的2.0低分,成为了豆瓣“史上最烂电影”。而后,多个知名影视自媒体账号发布文章,提醒读者对这部 “神级”烂片提高戒备。山寨风格的宣传海报和颇具“洗脑”效果的主题曲都被嘲弄了一番。
毕志飞连忙发布文章,控告豆瓣网和自媒体账号侵犯了自己的名誉,声色俱厉。“一个青年导演花十二年心血认认真真给中国拍电影,被豆瓣一天毁了。”他为自己的文章起了这样的题目,结尾还加了三个醒目的感叹号。但没有用。毕志飞只好将电影撤档,先避风头,寻找机会重新上映。
后来,一个同样是电影学博士出身的影评人灰狼找到了毕志飞的北大博士论文,在自媒体账号“枪稿”发布文章,提出了多处质疑,并称毕志飞为“百度百科搬运工”。还有人发现了毕志飞岳父的富豪身份,猜测这位富豪岳父可能在背后为毕志飞铺路。
毕志飞的义正词严与网友的嬉笑怒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情由此变成了一场闹剧,引发了网络的狂欢。对北大和专家学者所象征的权威的质疑,对家庭背景的猜测,还有对国产烂片的长期不满,仿佛都有了发泄的出口。
但没隔多久,热度渐弱。毕志飞和他的那部处女作变成了一个符号。毕志飞本人感到失落。他继续在网上为自己的电影做宣传,甚至开始主动出击,评选关于自己作品的“十大烂报道”,还自己手绘了一张极其简陋的定档“海报”,准备冲击春节档期。
但网络是残忍的,他的又一次主动卷入,似乎也无法逆转普遍的评价。他的导师则告诫他,让他不要整天炒作。“我跟他说了,还是应该对母校负责任,对母校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炒这个事儿,他放电影就自己放好了,有人看,就卖票,没人看,就不卖。”彭吉象这样说道。
(本文中所涉及演员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