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有城市搞成一个模式,同城化就失败了
2023-11-28 10:21

把所有城市搞成一个模式,同城化就失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范恒山在第三届成都都市圈建设论坛上谈到了同城化的重要性和挑战,他指出同城化需要各个城市间各具特色、相互补充,而不是同一个模式。他还提到了同城化工作面临的三个障碍,即地理差距、行政区利益制约和发展落差。此外,范恒山强调了推进同城化的关键是科学和务实,需要建立规则机制来约束和推动工作。

• 💡 同城化不是同一个模式,而是各个城市间各具特色、相互补充

• 💡 同城化工作面临地理差距、行政区利益制约和发展落差三个障碍

• 💡 推进同城化的关键是科学和务实,需要建立规则机制来约束和推动工作

同城化就是一体化,就是在城市间的一体化;


如果把所有的城市搞成同一个模式,这个同城化就失败了;


一味地把同城化寄托在思想觉悟上是不够的,需要有规则约束;


该同的不同不行,不该同的烂同也不行,可同可不同的不要强求……


近日,在第三届成都都市圈建设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给出了上述观点。


十多年前,范恒山在主持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时,就已提及推进广佛同城化的问题。后来,他指导过长三角一体化、武汉都市圈等多个地区的同城化工作。


今天看来,同城化不是“新词”,却是“热词”。沈抚、西咸、贵安、武鄂、昌九、长株潭、宁镇扬等地区,都在开展同城化探索。其中还有不少地方的同城化,上升到国家战略或国家决策层面。比如近期国家级都市圈再度扩容,郑州都市圈成为第10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都市圈发展规划。


推进同城化工作任重道远,什么是同城化,谁来推进同城化,如何推进,靠什么推进?不妨听听范恒山的思考与总结,他谈了经验,也讲了误区。


一、认识同城化——“同城化”就是“一体化”


区域经济是当前火热的概念之一,但什么是“同城化”,众说纷纭。


范恒山给出他的定义:“简单说就是指一个城市与相邻的另外一个城市或者多个城市,依照统一规则来谋划和运作。或者说,是把相邻的两个城市、或多个城市,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


谈到“同城化”这个概念,难免会将其与“一体化”这个区域发展的概念进行比较,同时还想将两个概念比个高下。


在范恒山看来,城市之间可以有很多合作的层次,最基础的是礼节往来;其次是“协商发展”,有事就开会沟通交流;然后是“协同发展”;再往后是“融合发展”。以上合作层次,不断加深,发展到“同城化”,就是城市合作的最高形式。


“一体化”讲的是地区之间,“同城化”则是城市之间,两者都是合作联动的最高层次,“‘同城化’就是‘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在城市间的体现”。


同城化的“同”并非雷同,不是同一个模式,而是协同、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范恒山提到,“同城化”一定是“以差异为条件、以协同为导向”来推进的,如果所有城市搞成同一个模式,这个同城化就失败了,它需要各个城市间各具特色、相互补充。


然而,同城化的“同”也并非所有方面都要协同。“该同的不同不行,不该同的烂同也不行,可同可不同的不要强求。”范恒山强调,“强求一律,把不该同的同了,会影响到城市的活力与特色”。


“实,实,实,是同城化的核心!”他一口气强调了三遍“实”。当全国多地同城化工作历经多年实践后,范恒山发现,“务虚大家都懂,现在做得漂亮的很多,但一切工作都要建立在‘实在’上。“


二、三个障碍——需要超过局部利益


眼下,同城化推进工作实际面临着三个障碍。


第一个障碍比较少见,即地理之间的差距。长三角、珠三角的提法已是常态,重要文件中却少见“西三角”。


范恒山谈到,我们提到要推进成都、重庆和西安合作,但他们在经济上的互补性的确不如长三角、珠三角密切,中间横着秦岭,地理上是分割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很难做到同城化。


第二个障碍则很现实,即行政区的利益和相关管理的制约。“我们各有各的行政区,各有各的板块利益,与利益联系最紧密的是各有各的管理体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各个城市也会从自己特定区域利益考量出发,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个障碍同样常见,来自同城化主体间的发展落差。“经济好的地方不愿推进同城化,担心被分掉一杯羹;经济落后的地区也不愿推进同城化,担心最后一点儿肥水流到别人田里去”。


城叔在多个场合发现,这种心态博弈长期存在,由于各地发展落差,导致了推进同城化工作时根本动力的不足。


范恒山由此建议,同城化需要超过局部利益,寻找最大的公约数,同时要照顾现实情况,不能一味强行推进同城化。


三、推进什么——不要把“同”泛化


推进同城化的目的,是协同推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这就涉及到“谁来推进,推进什么,靠什么推进”的关键问题。


以成都都市圈为例,在四川范围内,成都的GDP占全省37%,在成都都市圈范围内,成都GDP在成德眉资四市中占比约80%。


其实,成都都市圈的这种“单核”特点,在全国几大都市圈中并不少见。范恒山认为,同城化工作,除了圈内城市都要努力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单核”的外溢、辐射效应,核心城市有这个条件、能力,也应该有这样的胸怀。


解决了“谁来推进”,就该研判“推进什么”的问题。对此,范恒山强调了两个关键词:科学和务实。


如前面所言,“推进同城化,不能把‘同’泛化,一定要搞清楚该‘同’什么。不是所有的都能同,也不是所有的都要同,与其都要‘同’,还不如合并成一座城市。”


遵循规律、从实际出发、互利共赢,依照科学与务实的原则,范恒山将协同的6个领域分为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四个协同领域属于“非同不可”,是需要各个城市间严格接轨、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协同。


首先是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新、老基础设施都关系到都市圈的经济循环问题,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其次是市场体系的打造,要形成统一大市场,不能搞市场分割、地区垄断;然后是生态环境,环保治理工作影响深远;


最后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这是体现同城化高度的一个领域,直接体现体制创新和开放水平,“不要讲GDP,要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指标上去了,同城化的档次就上去了,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二个层次则属于“有机协同”,各方基于自身禀赋,实现一体统筹。


其一体现为产业体系建设。城市间产业要形成错位发展,体现合理分工、各有侧重、一体联动、相互衔接、有机配套,“城市间产业同构的伤害,是对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


其二则体现为创新体系构建。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供应链的稳定韧性和安全性,都来自创新链的支撑,而几座城市联合的科技创新能力,会比某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要高,还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削弱。


四、靠什么推进——推进机制的八个关键


推进同城化工作“必须要自觉,靠大家的同心协力”,但范恒山亦提到,一味地把同城化寄托在思想觉悟上是不够的,需要有规则约束,建立强有力的运行规则和推进机制。


这就是在解决“靠什么推进”的问题。范恒山在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工作的现有基础上,给出了建立规则机制的8个关键之处。


一是规划引领。规划是指南针,也是约束手段,规划不能“墙上挂挂,纸上画画”,要落地执行。


二是法规。从实际出发,通过地方人大形成地方立法,或是通过协商,形成类法规的行为准则。


三是行政推动。成都都市圈“省同城化领导小组统筹、省同城化办公室协调、省直部门指导、四市主体推进、专项合作组联动”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组织上很严密,关键还得强有力地推动。


四是可以增加经济调节手段。范恒山建议成都都市圈设立同城化调节基金,资金来源或是企业资助或是财政共同出资,一方面可以解决瓶颈项目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奖优、罚懒的评价体系。


五是平台示范。建立的合作平台要走在前面,去围绕难点问题进行探索,进而提供示范。


六是项目支撑。落在项目上、园区上,以载体做支撑,在“实”上下功夫。


七是科学结算。既然要强弱合作,就要照顾大家的发展、考核需求,建立科学的机制,把GDP、财政税收、环保指标等等都进行合理分割,实现共赢。


八是严格考核。在范恒山看来,同城化地区一定要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机制,如此才能“把短做长,把长做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