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在上海成立。今天,银联正好成立16周年,数据显示,中国银联已与境内外2000多家机构展开广泛合作。不过随着支付宝、微信共占国内移动支付90%以上的市场份额,“掉队”的银联开始了反击,例如推出云闪付APP。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成了“助攻”,比如人民银行成立“网联”,结束第三方支付的直连模式,以及将于4月1日执行的静态二维码支付限额500元新规。到底“正统”出身的银联能成功反击吗?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创业家”(ID:chuangyejia),原文标题为《银联的反击》。文:郭娟,编辑:刘建强。
一
“移动支付”头顶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光环。过去几年,这个市场的“主角”一直是中国的两家互联网巨头,按照“金融始于支付”的理论,这无疑给有“金融血统”的中国银联以打击。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支付)市场份额分别为54.5%和39.8%,合计94.3%。除了市场份额,艾瑞的数据还显示,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27.1万亿元,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20%。
2017年年底,银联终于发起“反击”,高调宣布推出云闪付APP。显然,这是一款对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产品。但吐槽者却不在少数,问题主要集中在线下网点比较少,使用时用户对奖励红包是线上用还是线下用“傻傻分不清”,此外,还有APP加载过慢,转账延迟、给电话卡充值延迟等等问题。
在随后的2018年春节,银联在云闪付上发起了送红包活动,最高可得2018元。春节期间,共有14000名用户获得2018元的红包,云闪付APP用户2月份环比增长超400%,日均活跃用户超200%。
然而,在以上中国银联给创业家提供的数据中,只有业绩增长的百分比,而没有支撑百分比的具体数值。在获得数据增长之外,银联到底投入了多少钱,语焉不详;还有一层,冲着红包“薅羊毛”的用户不在少数,他们经常在活动结束后便卸载APP,最终的留存用户是多少,也是个未知数。
但好在,银联还是迈出了这一步。云闪付APP的推出,让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从“二强对峙”有可能变为“三国杀”,也让移动支付这个领域出现了“血统纯正”的金融面孔。多位接受创业家和i黑马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比较看好银联布局移动支付。
二
2002年3月26日,上海,中国银联成立。这是一家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支付的形式经历了从现金到存折、支票、银行卡,再到移动支付的发展,而银联最辉煌的历史与银行卡在中国的发展相关。
一位长期关注支付的人向创业家和i黑马描述,曾经在商场、饭店的收银台上,摆满了各大银行的POS机,银联出现后的几年里,实现了一个POS机协同各家银行卡的支付方式,银联也是各大银行卡达成互联互通的关键所在。
20世纪80年代,银行卡在我国起步,当时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发卡行以省市分行为单位进行行内系统建设,各自发卡以及布放终端。这种独立的“体内循环”发展模式,导致了行与行之间的卡片标准不一,授理终端重复布设,也出现了上述“一柜多机”的现象。
为了提高支付结算效率,促进银行卡的联网联合成为必然。1993年,央行启动“金卡工程”,到2000年,陆续建立了18个城市银行卡交换中心和一个总中心,部分实现了当地城市的同城跨行通用和部分城市之间的异地跨行通用。
随着联网通用的推进,社会接受银行卡的程度越来越高。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直接组织领导下,各商业银行联手,在合并原有各家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的基础上,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成立。
十六年来,银联的确成绩斐然。2018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银联已与境内外2000多家机构展开广泛合作,其网络遍布中国城乡,并已延伸至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此时,对银联来说,银行卡支付已经过气,第三方支付频繁走到线下才是最大的挑战。
三
就在中国银联成立一年后的2003年10月,淘宝为了保障交易推出支付宝:买家付费给卖家,这笔钱暂时交由支付宝保管,等到双方确定交易后,才从支付宝划给卖家。尽管这一方式一出现就曾遭各方质疑,但从客观上根本解决了网上购物的诚信问题,也助推了淘宝日后的快速发展。
彼时的支付战场,线上线下泾渭分明。阿里依附于电商业务,支付主战场在线上,而银联则几乎垄断了所有线下POS机入口,两者并无冲突。
但到了2015年,12岁的支付宝开始提出场景消费,直指线下。其实为了布局线下,马云也曾于2012年3月投入5个亿升级中国电商COD(货到付款)系统,该系统通过引入整合刷卡与货单信息管理功能的支付宝POS终端设备,实现电商COD资金与物流信息的实时匹配,但未取得预期效果。
事后,此轮失败的原因被归结为:“线下POS业务硬件设备的改造成本较高,同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那时的支付宝还没做好准备”。
支付宝提出场景消费后,瞄准了银联之前忽略的中小微商户,餐饮就是其中一个领域。在记者早些时候的采访中,支付宝通过免费的方式给山东某地的餐饮商户装POS机;为了吸引更多的商户,降低费率也是一种“打法”——以往,银联费率为12.5‰,支付宝把它降低到了6‰(2015年的数据)。
2017年4月,以支付宝为主导的第三方支付提出“无现金社会”——彻底摈弃POS机,重新发掘二维码的价值。按照蚂蚁金服的说法,“布设一个POS机的成本在几百至一千元,二维码则几乎免费”,而且,蚂蚁金服免费给小微商户打印“收款码”,工作人员将物料送到店面、摊儿上。
此时的腾讯也没闲着。2014年,腾讯推出微信支付,关于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当时的微商群体在微信平台上有交易,为了在交易时不再借助支付宝以及各大银行,腾讯推出自己的支付工具势在必行;二是在腾讯的策略里,阿里以支付起家的金融服务不断壮大,而腾讯则在这块有空缺,借势支付做金融,正好补足这个短板。
不管哪种原因,微信支付一直将自己定义为“一个企业级产品”。约在2015年,微信支付负责人耿志军向记者描述:“由于微信支付底层系统的开放,可以在任何场景里使用,餐馆、咖啡厅、影院、购物场所,这种场景叠加让微信支付之上形成一个生态。”
在C端,微信用户近9亿,很容易转化,最有效的方式是春节收发红包——用户想要收发微信红包,就需关联自己的银行卡号到微信。其实约在2015年前后,微信用户要进群,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必须绑定银行卡”。
据联合国环境署下的无现金联盟统计,首次春节红包活动(约在2015年),微信就吸引了800万个用户开通微信支付,微信后台新增的银行卡号达到数百万。2017年春节,微信用户一共发出460亿个红包,比2016年春节高出43%。
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巨头在金钱、技术、精力、人员上的不断投入,才让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快速崛起。英国《金融时报》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跃然领先于世界。
无现金联盟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移动支付爆发式增长,“一个原因是中国并未进入信用卡时代,刷卡支付并未普及,这使得中国消费者可以跳过信用卡,直接进入了手机支付时代。而在欧美市场,刷卡支付相当便捷,消费者认为手机支付相比刷卡,并未有明显的用户体验增长,不值得去麻烦和尝试。第二就是中国人找到了二维码这种方式。”
四
零售企业大润发的董事长黄明端曾经说过:“我战胜了所有的对手,却被时代淘汰。”这句话用来形容银联的状态再合适不过。
当第三方支付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线下之时,银行卡支付已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消费习惯。“第三方支付属于蓝海,卡支付已经退化为传统模式,并且市场在逐年萎缩。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告诉创业家和i黑马,“并且,移动支付的用户体验优于卡支付,这是银联转身做云闪付APP的原因。”
“银联是做支付起家的,现在转身做移动支付也有功底,在我看来,它的技术不次于阿里和腾讯。”董毅智说道。
与AT借助二维码布局线下不同,银联一直在移动支付领域推进NFC技术应用。2015年与Apple Pay达成合作,在每一个苹果手机里,Apple Pay都可以将实体银行卡变为虚拟卡存放。虽然那时人们已经习惯了AT的路子,市场并未有多大的起色,但循着这一思路,银联与华为、小米、三星等手机厂商联手,将银行卡装进各种Pay里,实现用户掏出手机就能使用银行卡。
“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已经被阿里和腾讯培养起来,先入为主,这一波的尝试对银联来说并不成功,反倒是银联用的NFC近场支付技术值得称赞。”长期关注支付市场的咨询师麻策告诉创业家和i黑马。“近场支付的用户体验非常不一样,交互速度快,安全系数高,银联的技术采取的方式不是去存储用户大量的信息,用户的资金安全、信息安全比较有保障。”
目前,云闪付已支持工、农、中、建、交、招、中信、兴业、华夏等43家银行的安卓NFC手机闪付一键开通,想用“开通即支付”的功能继续将各种实体卡虚拟化。
除了实体银行,创业家和i黑马还发现,云闪付的阵营里有一家互联网公司——京东金融。京东金融副总裁、支付事业部总经理许凌告诉创业家和i黑马,“与银联联手赌的是支付的未来”。银联一直在做的NFC支付,也叫“近场支付”,实质是物联网的概念,“由于政策、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未来物联网支付超过码支付不是没有可能”。
五
许凌所说的“政策”指去年年底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在这个通知及配套的政策中,“静态二维码”支付被划为ABCD等级的D级(最不安全等级),每天限额500元,央行规定,自今年4月1日起,这一条例就要正式推行。
在移动支付的场景中,静态二维码就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免费推到商家的“收款码”,动态二维码则是指消费者打开手机的二维码,商家仍然用扫码枪完成支付。显然,动态二维码不在500元限额之列。创业家和i黑马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商户端知道此规定的并不多,但听到限额500元的规定时,都表示不能接受。对一些生意火爆的小贩来说,提高自己每天的收款限额,意味着要在收银端装扫码枪,廉价推广的二维码支付的时代即将结束。
此外,第三方支付也面临着清算最强监管。在传统的清算方式中,“卡组织、发卡行、收单机构、商户”四方模式为最重要的特征,但第三方支付此前的野蛮生长中,“四方模式”变为“直连模式”,支付机构承担了直接转接清算角色。按照相关法规,清算资质不是什么机构都能具备,直连的壮大给监管带来麻烦,于是人民银行决定成立“网联”,结束第三方支付的直连模式。
在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的规范和监管中,银联具有最合规的身份,且“网联”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的角色,类似于银联线下的卡联盟。银联与银行的关系比阿里腾讯要“亲密”,董毅智认为,银联在反击第三方支付的过程中,不妨从B端入手,“因为大家都觉得银联的收费过高,而这两年,阿里和腾讯在B端也在涨价,不妨把补贴给C端的钱拿一部分出来补贴B端。”
但在移动支付市场,头部玩家已经出现,消费者和商户的习惯也早已养成。尽管银联有正统的身份、高净值用户、质量不错的金融数据以及央妈的支持,这场反击结果如何,还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