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真正做事的人,其实从来都不说什么模式,而模式,往往是行业研究者、是媒体朋友、以及同行想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真正的从业者,每天脑海里想的,只是如何更合理地开展业务,既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也能够最快速的在中国发展,没有闲心思操心自己算什么模式。比如在阿里巴巴,阿里从来不给自己定义自己是什么模式,一则踏踏实实去做就是了,二则在互联网的市场发展太快,说实在的,太急于给自己设定模式,无异于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所以,模式,永远是别人杜撰的,做事的人不谈模式。
P2P从2007年拍拍贷第一家在中国创立以来,其实走过了6个多年头,真正想了解P2P是什么的,只要认真研究拍拍贷的做法的,基本上都能搞懂,这也是为什么央行银监每次调研这个市场,必看拍拍贷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拍拍贷和landing club是同一年成立的,也知道拍拍贷最“像”landing club,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拍拍贷从来就没有简单抄袭国外同行。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外有着完善的征信体系,中国相比差很多,你怎么可能完全去抄?在美国,lending club针对的是,能够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钱的人,只是通过更加透明的互联网方式,让这种借款的成本更小。在中国,拍拍贷看准了更多是1亿信用卡用户以外的5亿中国网民消费者和4400万无法从银行贷到款的小微企业,通过6年实践,不断摸索建立线上纯信用的数据模型,判定违约成本来进行风险定价,所以,从目标到实践的风控模型和管理,都不可能有“美国爸爸”。如果一定要说拍拍贷和lending club最像,那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两者都坚持了在线上开展业务。但就像说两个都穿西装的人是同一个人一样,拍拍贷就是拍拍贷,是中国P2P的第一家,也是从一开始就骨子里结合中国特色的中国P2P鼻祖。
但你一定会说,为什么现在中国这么多P2P,大部分都和拍拍贷长得不一样呢?我说,好吧,如果说长得不一样,就叫模式不同,那就太可笑了。我认为主流P2P坚持的核心特点都是一样的,没有模式的不同。核心本质以外的一些形式,其实不叫模式不同,我更愿意叫“转基因”。在中国,转基因是最普遍的,但你不会把转基因称之为新模式。
主流P2P平台,都坚持一点,就是借款人和投资人之间的透明化,保证peer to peer的实质,因为只有这样,实现金融脱媒,让供需关系更直接,减少中间链条,才能真正高效、零风险、成本更低,多方共赢。另外,从合规角度,不做平台担保能力以外的兜底担保的事情,不欺骗消费者。
目前P2P最主流的平台代表只有两家,一家是拍拍贷,一家是人人贷,没有第三家。而两者,也没有模式之差异。唯一的差别在于,拍拍贷目前更多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业务,人人贷在部分尝试通过线下方式来开展业务。我认为这两者主要看,谁能更高效实现P2P平台的小额借贷业务。从本质看,互联网的特点,确实能够更加快速和低成本高效率来开展这个业务,这个是传统金融机构现在必须依附网点发展所困难的地方,但是,如果有企业能够部分吸收线下的优势,同时控制好自身成本和发展效率,也不能说就必须是1和0的互不相容。P2P在中国,虽有6年多之久,但总体上,还是处在发展初期阶段,这个阶段,不要急于说模式之争,而应该坚持核心,多元发展,积极试错,务实进取。你看,在中国99%以上老百姓都还不懂什么叫P2P,在最了解行业的媒体都觉得雾里看花的时候,怎么可能已经诞生出成熟的3.0模式?在中国现在发展初期,只有体用之试,没有模式之争。但凡鼓噪模式的,无外乎是希望博个好名头而已,要我说,那个只是基因变异而已。
如果一定要说,我觉得,P2P平台,本质是做着金融或者类金融的事情,那么其核心业务,就是风险控制,如果一个平台自身没有风险控制能力,而外包风险控制,那最多算是一个渠道,而根本不是模式。如果互联网,仅仅只是充当一个渠道,而没有在产品端业务端实际去改变现有金融结构,那妄谈什么颠覆金融,真的是不可能的。况且,外包给第三方线下机构能够真正实现风险为0吗?这个真的还难说。为什么互联网平台要比此前的民间借贷方式更加健康一点,我想监管层是看得很清楚的,因为只有真正实现平台线上风控,将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上,才能从数据管理角度,摸索出控制风险的道路。如果借贷行为依旧散落在线下,风控依赖线下其他机构来做,那么平台对于监管的价值何在呢?风险要集中管理,而不是到处释放,这个很关键。
最后说一句,P2P在中国,还很年轻,踏踏实实做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要急着叫嚣模式,在监管层对平台做出了第一次界定之后,应该趁着这个东风,更好地去芜存菁,坚实发展,走出中国的P2P未来。吃转基因的食品,看上去很美,其实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