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蚂蚁金服入股猩便利,无人零售的春天又来了?
2018-04-18 22:21

传蚂蚁金服入股猩便利,无人零售的春天又来了?

虎嗅注:无人货架被公认已经“凉了”,无人便利店的风口也很久没人提起了。而就在4月16日,一则“蚂蚁金服或入股猩便利”的消息,把无人零售的话题从沉寂中拉了出来。蚂蚁金服对此“不予置评”,但是猩便利的回应则为“一切均以官方正式发布为准”。在作者看来,无人零售想要活下去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加入到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猩便利的遇挫值得反思,不管是“有人”还是“无人”,新零售的关键还是在商品和服务。


本文转自公众号“灵兽”(ID:lingshouke),作者:楚不留香,原文标题:《“无人零售”究竟价值几何:蚂蚁金服入股猩便利传闻背后》。


蚂蚁金服或入股猩便利的传闻,让沉寂许久的无人零售又有 “复兴”之势。


4月16日,有媒体曝出阿里旗下蚂蚁金服或将入股猩便利,目前正处于尽职调查阶段,结果将于近期公布。


猩便利方面对“灵兽”表示,猩便利的发展一直按规划有序推进中。“目前,外部传言未经官方确认,请勿轻信,一切均以官方正式发布为准。”同时,猩便利强调,一切公司最新动态都会第一时间和各位朋友分享。蚂蚁金服则对该消息表示不予置评。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猩便利于今年初就已与多家企业接触寻求合作。


猩便利被看重在于两点:


一是无人货架的网点优势,猩便利仍处于头部阵营;

二是其无人便利店仍坚持做“鲜食”,并尝试自有品牌商品。


猩便利是典型的无人零售企业,两大业务都曾热极一时,前者(无人货架)占据了“办公室”的消费场景,离消费者更近;后者(便利店)一直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猩便利备受关注还因其过去靓丽的融资表现。



从2017年6月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猩便利先后获得了超过1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和3.8亿元的A1轮融资。


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如果要问猩便利做错了什么?恐怕最大的“错误”就是盲目快速扩张。


在“风口”起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巨头都蜂拥至这个行业,包括阿里、京东、顺丰、苏宁、饿了么、每日优鲜等。


在这种表面繁荣现象的影响下,很容易形成不理性的判断:快速扩张占领网点,形成规模优势,并继续融资继续扩大规模,成为垄断或半垄断性质的企业……还要在这期间,通过规模化来降低成本,并找到可盈利的商业模式。


这种“烧钱狂奔”的逻辑在理论上本没有错,当成为行业真正“NO.1”的时候,再去解决内部运营、高成本等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你能否坚持到成为垄断或半垄断性质企业的时候。


因急于扩张进而降低了“门槛”,那些不优质的网点使成本和货损被无限放大。同时,经过半年多的试错,大家发现无人货架的竞争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壁垒,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规模化盈利。


资本热情放缓,扩张自然很难持续。对猩便利而言,遇挫是一件好事——这样才能够适当的止损收缩,进行各种优化,将更多的资源应用到商品、技术研发和服务上。



4月2日,阿里宣布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完成对饿了么的全资收购,饿了么旗下的无人货架品牌“饿了么NOW”则已经在上海实现运营盈利。


市场上的一种说法是,如果蚂蚁金服能够成功入股猩便利,猩便利与饿了么NOW合并或将成大概率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饿了么NOW在上海区域能够实现盈利的根源在于其自有配送团队能够更好的降低履约成本,此外利用大数据增加了鲜食占比,提高了营收。


据《北京商报》的报道,饿了么NOW目前的打法是利用骑手外卖订单不密集的时段对货架进行补货,总体算下来单次补货费用可低至行业的45%。


而早餐预订配送服务也早在去年底就在上海试点。但猩便利面临的问题依然是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如果两者合并,一是增加了网点优势,二是订单量合并,借助饿了么骑手的配送优势,无疑更能降低配送成本——这就是被纳入到阿里大生态圈的优势。



过去猩便利获得的融资,给其带来的仅仅是“钱”的优势,但对其业务和技术提升并未有更多实质性的帮助。因为资本所做充当的角色,永远不可能是白马王子式的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资本进入和退出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让这个行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兴起、繁荣,也可以让一个行业迅速衰败——就拿摩拜举例吧,如果没有资本变现的要求,共享单车的“绿色出行”就没有更好的市场实现手段吗?


但在资本的裹挟下,共享单车并没有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在商品、服务和控制成本上,而是不断地烧钱补贴,只为了抢占市场,最后两败俱伤,最后落得一个不如人意的结局——整个共享经济在两三年里烧掉了1000多亿,几乎“全军覆没”。


这对无人货架市场而言同样如此。不过,截至目前,市场仍然认同“办公室场景”的消费需求。做一个理想化的假设:仅就无人货架市场而言,占据“办公室场景”慢慢做,并非没有机会。


但经过资本“洗礼”的无人货架市场,很难再回到过去。都是在资本助推下抢占市场,最终可能是各种整合合并,进而达到变现目的,而最基本的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和服务往往被忽略。


这也是为什么说,无人货架未来也许只有纳入到大的“生态系统”中,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



无人零售确实沉寂了半年之久。


实际上,这种沉寂更多的只是在舆论上,因为再也没有那么多企业像去年一样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

但实际上,各种“智能”店仍然在不断地开设之中。


就以灵兽君办公地——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嘉悦广场为例,仅八栋写字楼就有两家“智能”无人零售店:一家是“在楼下”无人便利店,但遗憾的是,这家智能店经常出现各种故障;另一家是“搜菇购”,目前还在装修中。


而在嘉悦广场的实体便利店就有五家,分别是全时便利、中商惠民、便利蜂、好邻居,和一家无名便利店。


仅就这个小商圈而言,无人零售店处于竞争的劣势,因为很少有人去购物,反而去实体便利店购物的人更多,但实体便利店之间竞争已然激烈到爆——很简单,这个小商圈根本养不活这么多家店。对于无人便利店的发展,灵兽君依然坚持过去的观点:无人便利店无法取代传统便利店,只能起到补充的作用。但未来,有人和无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还是商品和服务。


Amazon Go西雅图店在1月23日正式对外营业了。其中一些做法对国内无人便利店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是商店入口的一排电子大门,只允许拥有Amazon Go手机应用的人进入;

二是结账的时候直接离开,手机中Amazon Go程序会自动结账,并把电子账单发到你的手机上;

三是天花板上的数以百计的摄像头,可以捕捉购物者的动作;

四是商品上包含一部分自有品牌商品和鲜食,有现成的沙拉和三明治,以及冷冻食品和晚餐套餐等。

此外,商店内还有专门的厨师,现场30分钟就能做出两人份的一顿饭。


这样的“无人”零售店能受欢迎,还是因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可以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