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徒步中国 (ID:trekkinginchina),作者:阿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徒步中国 (ID:trekkinginchina),作者:阿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QQ 刚火、全网乱加人的年代我加过一个男生,他写了篇日志讲自己徒搭 318 川藏南线由成都一路漂泊到拉萨的故事。怎么说呢,这个人和这件事让当时年幼的我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原来还可以这样”的强烈震撼,学习、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之外,原来还有人在过着别样的生活。但也没敢跟他讲话,现在时间久到连记录都找不到了。
最近跟朋友聊天聊到 318,他说他 15 岁的时候徒步走完 318 川藏南线,该怎么形容听到这句话时的心情呢?很俗的说法是“死去的回忆攻击我”,我才发现说“哦,原来这段路也曾是很多人的青春”。
摄影:秦超平
一
1950 年,毛泽东主席致电中共中央:“应当争取于今年五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修好汽车路或大车路。”三个月后,途经雀儿山、折多山、二郎山等 14 座高山,跨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数十条奔腾湍急江河的川藏公路破土动工,1954 年年底,川藏公路正式通车,将雪域高原上的阳光之城拉萨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
摄影:秦超平
更为大众所知的 318 川藏线通常是指 318 国道中成都至拉萨这一段,总里程 2142 公里,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翻越二郎山,道路两旁草原、高山、森林、峡谷、海子、冰川等多样地貌景观变化,人文风情极具特色。
但是受自然环境与技术条件限制,道路养护工作艰巨,滑坡、塌方、落石、路面坑洞泥泞等等情况屡见不鲜,通车之后数十年里一直在修补和完善。
2003年的川藏公路,塌方、落石、道路凹陷时常出现。图源:小黑
2022年川藏线沿途海子、冰川风光旖旎,图源:秦超平
神秘的雪域高原,沿途美丽的风景,但回归现实,沿途匮乏的补给、高原对体能的消耗、说变就变的天气,都让这条进藏之路绝非易事。
1991 年 4 月,余纯顺的“徒步中国”计划走到了成都,他计划从成都出发徒步进藏,挥别好友,他忍受着高反和匮乏的资金、物资,耗时两个月徒步闯过雨季的川藏线,成为人类徒步川藏线全程第一人,并把自己的徒步日记整理成《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一书,将当时神秘遥远的西藏和入藏线路中落差最大、风险最大的川藏线带到了更多人眼前。
此后数十年里,关于这条路和由这条路走向拉萨的人的讨论从未停歇,“朝圣”或者“嘲讽”,作为一个巨大的 IP 和流量场,川藏线从未离开人们视线。
二
2002 年,年仅 15 岁的谭成在论坛上看见了徒步川藏线的约伴消息,此前他对川藏线的全部印象来自于杂志介绍,知道可以用徒步的方式走完这两千多公里路,他隐隐感觉会是一件很“牛X”的事情。
陌生网友、川藏线、15 岁,种种原因让谭成徒步川藏线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但青春期或许就是这样,越是所有人反对的事越是想要做,穿着劳保店买的迷彩服、军胶鞋,他背着帆布包就跟网友出发了。
“干大事”的兴奋很快被缓慢的节奏和机械的行走冲淡,出发没一周同行的队友就陆陆续续放弃到只剩他一个人,谭成说自己无法回头,促使他继续往前走的动力是“不能回去丢人”。到拉萨后他找到一家网吧,在 QQ 群“吹了一波牛”。
唐古拉山口纪念碑,图源:小黑
神秘的西藏,充满未知的道路,传说中景观最丰富也最危险的川藏线深深地吸引了小黑,2003 年,他和两位同伴踏上了川藏线——走路太慢,开车太快,骑行是他认为的最环保、最适宜的旅行节奏。
这条路远比他们出发前所能了解到的更加艰苦,两千多公里的国道,一半是没有水泥、柏油路面的烂路,在泥巴堆里推车,扛着车翻过塌方的乱石堆,沿途人烟稀少缺少物资补给,晚上没饭吃就找农民买了几斤面自己和面,用酒瓶子擀面,在炉头上煎饼。
小黑拍摄了骑行纪录片《量川藏》记录这段旅程,疲惫、饥饿、艰难的路况、匮乏的氧气,古老的画质难掩年轻的热血,蓝莲花的背景音乐一响,满脑子都是对终点和自由的向往。
色季拉山,推车过烂泥路段
累到瘫在地上的小黑
和终点布达拉宫的合影,以上图源:小黑
2002、2003 年的川藏线尚未被“此生必驾 318”的营销概念炒热,互联网的传播作用也尚有圈层阻隔,沿途除了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的人外少有游客打扰,民风淳朴的年代,这些骑行、徒步的年轻人得到了非常多的善意对待。
15 岁的谭成年幼稚嫩,一个人徒步,成都往返拉萨的班车师傅在了解他的情况后会在去拉萨的途中给他带鸡腿儿和食物,路上基本不需要花钱,沿途太多人招呼他一起吃饭。
因为少有住宿地,22 岁的小黑住了很多次修路工人的窝棚,也受邀住过草原上藏族乡亲的帐篷,在理塘遇到耍坝子的藏族人,被活佛邀请着聚在花海中休息吃喝。
在修路工人师傅的屋子里蹭饭,图源:小黑
“现在完全不可能了”,在二十年后回忆起过往遇到的这些善意时小黑感慨岁月变迁给川藏线沿途民风带来的改变,谭成则说得更加直白:“那时候过去 10 辆车至少一半会停下来主动问你需不需要帮助,现在路越来越好,人越来越坏”。而这种民风、口碑的变化,与川藏线的爆火脱不开干系。
三
川藏线确实是火了,并且热度经久不衰。
互联网让对川藏线的宣传和推广打破了纸媒的地域性束缚和倾向性选题的限制,重装徒步川藏线一时间成为徒步贴吧里风头无两的“此生必达”,骑行的热度在 2013 年左右更是达到顶峰。
图源:秦超平
2012 年,19 岁的秦超平生活费并不多,骑行是他能选择的最省钱的方式,选择川藏线是因为同新藏、青藏、滇藏相比,这条线路去的人更多更安全,线路攻略更加丰富成熟,而之所以是 2012 年,是因为他听说路上有很多地方要挖隧道,再不去骑以后隧道通了就看不到垭口的风景了。
紧赶慢赶地要去骑这条“烂路”,7 月出发,骑行的每一天都在下雨,快到理塘的时候遇上大暴雨,闪电就劈在左手边的电线杆上,他们被迫冲坡 10 多公里,裹着两层防雨罩的驼包都湿了一大半,只能在理塘休整两天。但也是因为选择了在“烂路”时期骑行,每个转弯都可以收获不一样的风景,走走停停,心怀期待地骑到了拉萨。
图源:秦超平
不止是因为互联网的宣传作用,也不止是因为沿途风光旖旎、国民越发富裕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放松,越修越好的国道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出行门槛,为川藏线的爆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因泥石流、落石、急转弯被称为“通天坟场”的通麦天险在 2016 年实现了 4 条隧道和 2 座桥梁全通,曾经几十公里路要走上一整天,现在 30 分钟就可以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此生必驾 318”旅游 IP 的推出及大热成为时代的必然。
道路建设对风景和趣味性确实带来了很大影响,许多原本走走停停赏景的位置被改成人乌泱泱的收费观景台,堵车、车祸,沿途的垃圾问题也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人想要徒步、骑行川藏线吗?
曾经的 102 塌方区(上图1)被修缮成了直通的隧道(上图2)
2018 年,因为“心里一直有一个地方很想去”,24 岁的二木花了两千多块钱买了背包、冲锋衣、登山杖、徒步鞋、帐篷等户外装备出发了,飞机、火车、自驾游,这么多快速又省事的交通工具她不用,偏偏在繁荣年代选择了最慢最古老的方式——徒步进藏。
从两个妹子结伴出行,到路上遇到的朋友们组成浩浩荡荡十几个人的队伍,翻过海拔 4298 米的折多山时冰冷的雨点夹杂着恼人的高原紫外线打向地面,冷风吹得嘴唇有点干裂;到康定那天天热又堵车,上坡路和灼灼的紫外线让人根本无法停下来休息……脚上的水泡破了又磨,脸被晒得黑得发亮,但这段路和路上遇到的人对二木来说就是青春的佐证。
图源:二木
2022 年,秦超平带上印着十年前合影的旗子再次上路,骑完了这趟和川藏线的十年之约。
十年的跨度,同一段川藏线,十年前信号没有全程覆盖,路也很烂,每天费力骑车到了地方只想吃完饭躺床上睡觉;十年后路很好走,每天到目的地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出去逛街吃饭刷视频,但再也没有那种纯粹的、与自我深入独处的感受了。
图源:秦超平
但即使变化翻天覆地,川藏线也并未因时代变化而祛魅,它仍然意味着自由、自我,它就是可以想象到的远方。
在交通畅达的年代选择徒步、骑行这种人力方式或许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或许正如二木所说:“虽然没有人永远 18,但永远有人 18 岁。那些不一定被认可的、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某一段路,为后来的很多个时刻加油打气,这我都能走下去,还有什么走不下去的呢?无非就是穿过这个该死的灌木丛、翻过这个风雨交加的垭口、坚持到第六天就能有水洗个澡了!直到最后,真的站在了那里。”
你知道的,或许你我不是这样的人,但总会有这样的人即将出发。
图源:小白
四
2019 年,秦超平出于工作需要在 12 月自驾了一段川藏线,看见路上挺多人拉着车、开着直播徒步,车上面贴着大字报一样的宣传。
以此为业无可厚非,在那么高的海拔、那么艰苦的道路上徒步直播也是种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可以获取收入支撑自己走下去的方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积蓄可以脱产徒步几个月的时间。
但难以直视的是一些人假徒步真直播,车辆接驳看需求“展示”徒步、骑行场景,博关注、求打赏,一通操作猛如虎,连累着徒步、骑行川藏线这种行为的社会评价都变得尴尬起来。
几十年过去了,川藏线变味儿了吗?
大概是变了的。出于“装X”也好,“好奇心”也罢,为青春的斗志出发,为时光的纪念上路,曾几何时这是一段需要内化吸收的“自我时刻”,如今去的人越来越多,却越来越难以在路途中获得自己的沉浸时刻:人人争相打卡拍照,不发几张朋友圈或社交平台这段路就仿佛白来。
或许如小黑所说:这就是时代发展带来的社会浮躁和功利的一面,出去玩都是为了给别人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全民的审美价值下滑也是这个经济急速发展、社会扭曲的缩影。
不变的是,这些实打实骑行、徒步川藏线的年轻人在十几、二十年过去后也没能变成圆滑的“大人”,他们仍然不惮于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图源:小黑
后记
咱们也不是外人,诚实地讲我原本的重点是放在川藏线上的污糟事上,很羞愧但这是作为编辑应该捕捉到的流量关键词。但在采访了五位骑行、徒步过川藏线的朋友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大清早的我在办公室眼泪哗哗地流,感动到在回想他们讲述的内容时激动到睡不着觉,只想感慨“这该死的热血青春”。
我真的觉得不够也找不到合理的方式来讲述这些朋友的青春故事,最终成稿也并不想放大路上污糟的部分,因为是青春啊,青春不该被污糟事遮挡它的灿烂。山水一程,曾与自我、与好友相伴,又何其珍贵。
也是说呢,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幸好我们都还来得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徒步中国 (ID:trekkinginchina),作者:阿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