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原文标题:《新中产家庭危机中的共进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原文标题:《新中产家庭危机中的共进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几年,新中产是一个颇具讨论热度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仿佛被放到了显微镜下,从衣食住行,到三观爱好,每个细微的变化都可以被无限地放大。
“新中产”这个词也极具魔力主义,人们一边乐此不疲地调侃他们的危机,一边又对能够被划归其中充满着希冀。
这或许是因为在“新中产”的背后,总是暗含着诸如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体面的收入、进步的思想以及品质感的生活方式等标签,能给人带来一种自我身份上的认同和满足。
但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则是新中产们内心深处岌岌可危的安全感,所谓的财务自由也过于“表面”,加上又正值壮年,还面临着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既承受着现实的重担,也有着对未来的不安。
然而,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大部分新中产的焦虑与危机程度倒也远没有旁人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依靠努力读书或是做对了选择,搭上了时代红利的电梯才跻身于此,因为经历过底层的困苦与艰辛,也会对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格外珍惜。
我身边绝大多数的新中产,他们普遍既有进取之心,也明克制之礼;纵然心有猛虎,亦能细嗅蔷薇。
因此,人们在看待新中产的焦虑多少是带有一些夸大的滤镜,它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持续追求美好、稳定生活这个目标之下的一种合理压力。就像我们在运动过程中乳酸的产生会带来肌肉的不适,但这种不适感其实是身体发出的风险信号,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当然,因为存在的焦虑并不会凭空消失,因此也就不能放任不管。
而在应对这样的焦虑时,如果说过往新中产的注意力都应该集中在工作上如何继续向前一步,那么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更在于家庭内部能否达成新的共识。
众所周知,中产阶层的工作更受制于外部环境的波动以及职业黄金期等客观规律的影响,但在人生天平的另一端——家庭生活里,其内部的财务经营、子女教育、情感关系等方面,却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和努力去实现一个好的结果。
因此,关于此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对于新中产而言就显得必不可少。
财务经营目标
首先,新中产家庭要有经营目标。
如果按照美国标准来看的话,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在5万~25万美金(折合人民币约为36万~180万)就会被归到中产阶层,当然这个标准并不十分固定,也会受到地区、职业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在纽约,由于物价和房价都比较高,标准就要相对高一点。
而大部分美国普通中产家庭的年收入基本是在5~15万美金(折合人民币约为36万~100万),这类家庭经营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安全和稳定,尽量保证财务的健康,避免经济动荡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这一波陷入困境的中产,不管是撬杠杆还是大投资,其实无一例外都是忽视了“安全”才是普通中产家庭财务经营的第一要义,他们更倾向于和通货膨胀进行交手博弈。
人性总是这样的贪婪而不自知,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不掌握生产资料、只是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则也并不容易。
那么针对“财务安全”更为具体的做法是啥?
首先,是基本险的安全。要保障家庭成员最基本的医疗、重疾、养老等保险的配置,但不要对需要连年缴费的商业保险进行大量投入,因为一旦家庭经济遇到困难时,就会发现一年两三万的保费也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一旦退出,也意味着还要承担之前缴纳过的费用损失;
其次,是现金流的安全。一是放下虚荣心,一年一趟的出国游,人手一件的始祖鸟,也并不意味着就此能够带来稳固的社会阶层地位;二是规避过高的房贷或者是创业投资、极具诱惑力回报的理财,因为这些极易成为让家庭失去现金流的高危因素。
中产返贫除了说有时运不济之外,很多时候也有自己“努力”的结果。因为多少有点资本,所以才敢冒险,因为经历过,才会无比自信,因为错过了很多机会,才更想拼命抓住机会去赌一把。
然而,人永远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那些凭实力赚到的,最终也会凭实力亏掉。
时代的逆变影响着每一个人,但对城市中产群体的经济冲击往往尤为强烈。
子女教育目标
新中产阶层因为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因此受益,自然也就更加不吝惜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
而在教育这项成本上的投入,既可以很低,也可以很高,高到没有上限。
这些年,由于出国留学这条路投入很大,结果却不理想。因此新中产另辟蹊径,比如开始热衷于拿香港身份,投资海外房产,希望孩子未来可以通过这条路低分考取国内的优质大学,这其中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之大不言而喻。
但我一直认为,一条众所周知的捷径,如果新中产都可以通过踮踮脚够到,那么也就意味着这条“捷径”可能将很快失去性价比。
除此之外,在教育方面,未来到底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谁也说不准。
因此,相比较贵族阶层以培养常青藤精英为目标的教育路径,普通新中产家庭的子女教育目标应该更为“务实”,不要总想着花钱走捷径一步登天,因为大概率是资本盯着中产口袋设计的一场精准收割。
引导孩子去选择一条可以通过脚踏实地来安身立命的路,选择可以通过技能和经验完成时间积累的工作,而不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金钱和人脉才能实现。
所谓富养的教育观,它真正带来的东西并不是金钱堆砌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礼仪、审美、知趣、自律、磨难、勇敢、创造力等品质,是一种充满野性却不乏精致的养育体验方式。
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料,所以没必要统一都在学业上去追求一个好的结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影视剧就讲述了因为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下被忽视的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剧中的孩子生活条件都很优越,却活得很累,抑郁、崩溃……比如朱莉,一个在众人眼里完美无缺品学兼优的高中生,熬完了高考,却在拿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选择了结束生命。
当下很多新中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干什么都没动力,就是一板一眼地完成父母交代过来的一项又一项的任务,社会称之为“空心化”,就是对人生提不起兴致。
就像吴晓乐老师在书中说的那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每个孩子也一定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甘心投入精力。
能够激发一个孩子无限潜能的地方绝不是补习班,而是他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家长需要去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去找到这项兴趣和特长,一味地想要补齐短板,语文不行补语文,数学不行补数学,殊不知短板怎么补都不会超过长板,未来的人生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是一个人的长板所在。
家庭情感目标
新中产家庭里日积月累的情绪消耗和激情折损,究竟是出于经济危机下的焦虑处境,还是一夫一妻制的必然困境,已经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为好的家庭关系始终都是治愈中年人疲惫不堪的一剂良药。
大抵也是因为全力培育下一代是新中产家庭的重中之重,因此夫妻间的任何嫌隙都可以碍于体面和理性选择闭口不谈,为了维护往昔的和平与稳定,拒绝直面沟通问题成了最节省成本的相处方式。
但那些在沉默中未被解决的问题对于彼此而言又都如鲠在喉,在日后的某一天也一定会出现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电影《游客》就曾讲述了一个因雪崩而陷入信任危机的瑞典中产家庭故事。
男主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双可爱的儿女,剧中夫妻二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过任何正面激烈的争吵,大家都是按照各自的处理态度和预设的结果去推动每一次交流。
先是妻子强烈的自尊心下的频频责难,然后是丈夫在理性自控下一成不变的搪塞,矛盾一次次被推向了更深的地方,于是夫妻间的每一次沟通只是徒留大面积的失语,彼此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最终整个家庭就是沉浸在冰冷无边的沉默里。
除了缺乏沟通以外,新中产家庭失去一段金贵的关系,另一个重要的导火索就是用旧的眼光去看待眼前这个新的人。
或许两人相知于微时,但当其中一方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后,在家庭中却并未得到相应的情绪反馈,在一方的眼里,伴侣可能始终都是那个灰姑娘/穷小子,让对方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不配得感,没有人甘愿始终卑微。
而最可悲的,莫过于眼中没有对方的存在,不能一致对外,把自己置于彼此生活中那个局外人的位置。
就静静地看着对方因为生活的重压或者是外界的声音而崩溃,或者是发疯,说不定最后还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对方做错了选择,又或者是情绪不够稳定。
事实上,区别于顶级阶层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一骑绝尘的引领,和低级阶层关系中最易伪装的低廉保姆式情绪价值供给,新中产阶层更需要家庭成员间战友般的同荣辱共进退。
步入婚姻后的两个人就不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深度的利益捆绑共同体,那么不管是在争取社会资源,还是情绪感受始终都应该选择步调一致,这也是新中产家庭中最为可贵的情绪价值。
尾声
人生步履不停,但无论前面走的多快,后面也难免会慢掉一拍。
也许是努力打拼多年,结局却是失业;也许是殚精竭虑养育的孩子,结局却是平庸;也许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变故,让生活脱离原本的轨道……
但在任何时候,只要中产家庭里两个人尚能在财务、教育、情感经营等大方向上达成坚定的共识,以及在危机中给予彼此无条件的信任、支持与陪伴,这就是新中产家庭安全感和归属感真正的来源。
前半生属于轰轰烈烈的事业,后半生属于安安稳稳的家庭。
新中产的生活并不总是充满着浮夸的腔调和无尽的焦虑,努力在家庭中经营一份安稳且能共进退的幸福,或许才是他们生活真正的底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