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还没完全走出萧条,是日本政府不够努力吗?
2023-12-20 14:44

30年还没完全走出萧条,是日本政府不够努力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日本经济在过去的30年里没有完全走出萧条,本文探讨了其中的原因。日本的GDP增长微弱,失去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债务压力和僵尸企业问题也使得经济复苏困难重重。

• 💸 日本经济在过去的30年里增长微弱,失去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 📈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房价持续下降。

• 💼 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没有实现经济复苏,反而导致债务压力增加和僵尸企业问题的加剧。

快则3年,慢则5年,日本的经济总量将会被印度赶超。


这是目前普遍的预测。


你可以说印度很猛。但在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看起来更简单,却也更重要的问题:


日本的GDP在1972年超过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成为西方世界老二。


1978年,又超过了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中则昃”,好像说的就是日本。


到了1990年代,日本就开始陷入平庸、漫长的30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日本经济30年还没完全走出萧条,是因为政府不够努力吗?


一、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这之前,日本已经被中国(2010年)、德国(2023年上半年)赶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过去的三十年里(1992年至2022年),印度GDP由2882.08亿美元增长至33850.90亿美元,增长了近11倍。


日本则由39088.08亿美元增长至42311.41亿美元,微涨8.25%。


如果从1995年算起,日本GDP甚至跌了1.3万亿美元。


说日本失去了三十年,可一点也没冤枉它。


日本、印度两国GDP对比(以美元计算)


万物皆有周期,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亦是如此。


从歌舞升平的繁荣到猝不及防的衰退,再到寒风刺骨的萧条。待一切破灭之后,积蓄的内生动力推动着缓慢的复苏。


这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出口和地产两大经济引擎双双熄火,加之日本当局高估了经济的修复能力,主动加息刺破泡沫,最终造成经济的大崩盘。


从繁荣到衰退的大变局,很快完成了。


但紧接着,有如钝刀子割肉的萧条与修复,则使得日本成了“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病树”。


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主线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这一抽,就是三十年。


以地产为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人心中,房价可以涨到天上去。


因此,普通人热衷炒房,开发商大兴土木,地产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但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喧嚣,都将用寂寞来偿还。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不动产泡沫破灭,住房新开工面积不断回落。


新建住房面积回落的同时,房价也不断缩水,即使缩水了,房子也卖不出去。


根据日本政策论坛的数据,2013年,日本有6100万栋住宅,但只有5200万户家庭。


因此,不少村镇的房子白送也没人要,只能逐渐消失。


哪怕人口持续流入的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房价也始终没看到起色。


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的地价指数走势(1980年的指数=100)


哪怕是日本颇具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其产量在199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接着就是一蹶不振,至今仍没有复苏的迹象。


1950-2022年中美德日四个国家汽车产量对比变化


产出萎靡不振的另一面,是消费能力的持续性失血。


2000至2022年,日本两人以上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下降了8%。


也就是说,假设2000年这一代的日本家庭,每年消费支出100元。等到了他们的下一代,2022年的日本家庭,每年就只消费支出了92元。


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复杂多样的,可能是没钱,也可能是不想花钱,还可能是更少的钱可以买到和以前相同的东西。


日本消费支出的绝对量(以2000年消费支出为基数100%)


二、日本政府做了什么?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看法,市场经济这一“无形的手”失效时,“有形的手”就该来到台前了。


面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陡然转向,以及之后漫长的冬天,日本政府还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日本政府三十年的自救,总体思路很明确:让有钱的人花钱,没钱的人借钱来花。


如果大家有钱不想花、没钱不想借怎么办?


那就让钱贬值,把借款利率打低,把存款利率搞成零。


同时,政府还要起到借钱的先锋模范作用,借国民的钱,替国民花出去。


总之,就一个思路:把消费搞起来,扩大生产,然后进一步增加投资,让国民的预期变好,实现资产负债表由缩表转向扩表,从而盘活整个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1999年,日本首次实施零利率


最有代表性的,还得数“安倍经济学”。


安倍之前的数任日本首相,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经济,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收效甚微。


2012年底,安倍晋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后,很快启动了所谓“三支箭”的政策组合。


第一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


安倍时期的日本央行,在国内首次推出负利率,即对于金融机构新增超额准备金实施-0.1%的利率,这也是继丹麦、瑞典、瑞士和欧元区之后又一执行负利率的经济体。


此外,日本央行还亲自下场买买买,不仅将国债的持有期限从平均不足三年延长至七年,还大大丰富了购买的项目种类,从一开始的长期国债,扩大到ETF、J-REIT(日本房地产上市投资信托)等金融产品。


第二支箭:灵活的财政政策。


在财政支出方面,安倍政府相对比较“中性”。


2012年至2019年,日本政府财政支出仅由97.1万亿日元升至101.4万亿日元。


2000年至2022年日本财政支出规模及支出结构


在财政收入方面,为了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安倍政府扩大发债规模,发债收入在日本政府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保持在30%以上。


另一方面,为遏制投资低迷,安倍晋三选择降低企业所得税。


但他似乎选择性地忽视了同样低迷的消费,在2014年把消费税从5%上调至8%,2019年更是调至10%。


第三支箭: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


总体而言,就是支持中小企业、鼓励科技创新、发展出口贸易,这与一般国家的政策蓝图并无多大区别。


因此,第三支箭也是最没存在感的箭。


三、吃力不讨好的“有形大手”


当一艘大船要沉的时候,是不会养闲人的。


面对萧条的经济,日本历届政府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了,不能用的也用了,死马当活马医总比不医好。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日本经济并没有迎来复苏。


哪怕颇受认可的安倍经济学,也没能实现其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


甚至,一系列的救市措施,还给暮气沉沉的日本经济带来了不少副作用。


比如说最直接的体现:债务压力。


在主要的经济体里面,日本的负债率一骑绝尘。


其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在2020年突破200%,并且仍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


日本历年负债率的变化


尽管目前日本政府还未出现债务违约,但仍引发了一系列理论上的争议与指责,也成了各国政策制定者引以为戒、避之不及的一个负面案例。


债台高筑的日本政府,每100元的财政支出,就有接近25元是用来还债的。


而这也严重限制了财政政策的发力空间,使得政府没有多余资金投入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


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减轻付息压力,日本只能把利率维持在低位,货币政策的腾挪空间也很有限。


尽管对于目前的日本来说,低利率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但如果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日本央行不得已开启加息步伐,债务的大雷随时可能引爆。


除了债务压力,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催生了大量僵尸企业。


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极端货币政策,间接保护了很多该死不死的企业。


这些企业拿着低利率贷款,苟延残喘。


他们不再有危机感,也不想着去推动技术进步,反而占据着有限的生产要素,阻碍新的企业进入,导致市场迟迟未能出清。


极低的利率政策或对僵尸企业形成保护


哪怕到了2022年,据帝国数据库公司整理统计(依据国际清算银行标准),日本的僵尸企业数量仍高达16.5万家,占比11.3%。


在僵尸企业数量居高不下的同时,日本的科技企业则在风起云涌的时代竞争中,逐渐落后。


在汽车领域,曾经的日本可谓如日中天,举目四望,没有一个像样的对手。


如今,中国车企携新能源之势弯道超车,日本车企的衰落似乎已成定局。


在半导体领域,1980年尼康推出第一台步进式光刻机,其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遥遥领先,吊打老前辈,曾经的光刻机领导者美国GCA公司。


而今天光刻机的执牛耳者——阿斯麦(ASML),甚至还没出生。


好风凭借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已是全球半导体当之无愧的巨头,一度占据全球半导体80%的市场份额。


如今,中美之间的芯片竞争如火如荼,日本只能当啦啦队。


2022年全球光刻机TOP3市场份额占比情况


在互联网大潮中,日本也没讨到好处。


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软银重仓押注阿里,赌对了。


但好运气只是昙花一现。


CB Insights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球共有1221家独角兽公司,其中美国656家,中国大陆172家,印度70家,英、德两国分别有53和30家。


而日本,只有6家。


如此观之,日本政府的努力,妥妥的吃力不讨好。


背后的原因,不仅是积重难返,更是用错了力。


其一,是日本政府过于重术轻道


危机伊始,日本政府就打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两张王牌,开门放水,以期遏制低消费、通缩。


日本一年期存款的利率变化


此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是在两张王牌上缝缝补补,却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少子老龄化的社会


没人,怎么消费?


更何况,婴儿和年轻人的消费力,明显比老年人的质量要高。


虽然日本历届政府也尝试解决少子老龄化的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


“白发浪潮”之下,经济要想满血复活,无异于痴人说梦。


此外,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似乎也被日本政府忽视了。


前面提到,安倍晋三的第三支箭,其实也涉及支持产业升级。


但第三支箭的目标,庞大且混乱。


更重要的是,一直到安倍晋三执政结束,也没见有好的政策出台,基本可以把它归为口号式努力。


其二,无人敢为天下先


前面提到,日本的僵尸企业阻碍了市场的良性恢复。


其实,很多日本人都看到了。


不破不立,这个道理,相信日本历届政府也懂。


但是为什么僵尸企业还能存续至今?


因为一旦把僵尸企业一锅清了,那么紧接着就是银行巨额的坏账和汹涌的失业人群。


到时候,整个金融系统和社会系统,能否承受得住?


没人知道,也没人愿意承担。


所以,无论银行还是政府,都不敢接下这堆烫手的山芋,政府甚至撮合银行向企业继续贷款,掩盖风险。


毕竟,能被掩盖的问题,无论多大,都不是问题。


其三,日本是棋子,而非棋手。


二战后,日本的国运,始终牢牢被美国拿捏,沦为地缘政治的棋子。


当初日本泡沫的诞生与破灭,美国可脱不开干系。


哪怕这个棋子再重要,作为一个棋手,也是不会让棋子蹦到脸上去的。


日本这种棋子式的地位,天生就注定其很难自救。


美国历史上也经历过数次经济萧条,但后面几次基本都能在几年内爬出低谷,靠的当然不是运气,而是其作为“地球村村长”的实力与地位。


就拿美联储来说,其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影响资本的流向。


美联储加息,全球一起承受钱荒。


美联储降息,全球一起承受可能加剧的通货膨胀。


日本显然没有这种地位与实力。


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得其民众更敢于消费,而非存款


四、结语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到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每个人都希望生逢盛世,生活在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期。


但正如月有阴晴圆缺,经济的衰退与萧条,是无法避免的客观规律。


如何缩短衰退与萧条的时间,是一门高深复杂的学问。


如果一个国家三十年里踌躇不前,那么在这个国家里注定会有很多个体,用近半生来承担这份悲哀。


但愿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不会在其他地方重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