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珠峰的夏尔巴,没有留下名字
2023-12-29 07:10

死在珠峰的夏尔巴,没有留下名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客inSight (ID:pic163),作者:李康提,编辑:百忧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珠峰背后的夏尔巴人,他们为登山者提供服务却往往被忽视。文章以夏尔巴人天巴的故事为例,描述了他登顶珠峰的经历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风险。

• 💪 夏尔巴人为登山者提供开路、搭营、架梯、炊火、向导等服务

• 🏔️ 商业化的珠峰给夏尔巴人带来财富,但也带来了死亡

• 🌍 珠峰商业化的发展给尼泊尔带来了经济收入,但夏尔巴人的待遇并不公平

2023年是人类登顶珠峰70周年。在过去漫长的征服雪山进程中,世界各地超过6000名冒险者在珠峰上留下了一串串闪耀的名字,他们的勇气不断被传唱。而帮助他们成为故事主角的夏尔巴人却很少被提及。


这是一个隐秘在喜马拉雅山麓的神秘民族,自上世纪20年代英国登山者们将征服珠峰视作目标以来,夏尔巴人便一直陪在他们身侧,为之提供开路、搭营、架梯、炊火、向导等服务。并且随着珠峰商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曾经的高山牧民在这个链条上谋生。


天巴是夏尔巴人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十六岁就登顶珠峰,刷新了世界纪录,此后还多次登上世界前十的多座8000米以上山峰。但近年来,他的朋友圈只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恭喜别人登上了珠峰,世界各国的都有;另外一个是悼文,哀悼登顶珠峰中遇难的探险者,其中也有不少是他的亲人。


在关于往事的讲述里,天巴并不把夏尔巴人塑造成超能力的高山精灵。相反,他们都是生计无着的普通百姓。半个多世纪以来,商业化的珠峰不仅给他们带来财富,也带来了死亡。而身处其中的天巴知道,他们为了生活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还远不止于此。


年轻的登顶者


天巴很清楚地记得,那天是5月23日,他刚满16周岁两个星期。


冲顶珠峰需要夜里出发。因为白天的积雪反光刺眼,且天气变换无穷,容易雪崩。刚过半夜十二点,天巴在营地里就开始准备着,戴上头灯,穿上连体羽绒服、脚蹬冰爪。


那是2001年,珠峰北坡(中国)的商业化登山项目还尚未成熟,相比于南坡(尼泊尔)路线,海拔8千米以上更为陡峭。尤其到了最后的三级“台阶”,裸露的岩石几近垂直,形成通往峰顶的最后一段天梯。天巴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大本营做了近一周的拉练。这次的向导是他的叔叔,大哥和父亲也一起陪同,还有几个背夫一路帮他拖着装备。在攀升爬梯这方面,天巴要比其他人多花些时间,因为他的两只手只剩下了5根手指。


这正是一年前那场冒险留给他的教训。


2000年4月,天巴抵达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卢卡拉。在这里,他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徒步、攀登和适应性训练,然后徒步60多公里,向珠峰大本营进发。


他的这段冒险获得了太多外界关注。登山用的冰镐、连体羽绒、升降绳是户外公司赞助的,飞往卢卡拉机场的机票是好心人给买的。尼泊尔政府本应向国内登山者收取650美元的许可证,但为了表达对天巴的支持也都免了。甚至连尼泊尔的老国王也专门接待了天巴,“他告诉我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探险结束后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14岁的天巴,获得了觐见尼泊尔国王的机会


电视台、报纸纷纷报道了天巴的雄心壮志,半个国家的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了他身上。这个还未满15岁的男孩,有希望为夏尔巴民族创下“最年轻登顶者”的世界纪录。


“在海拔8千米以上的绝境之中,身体和生命,其实不握在自己手里。”天巴是后来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从大本营出发,要先经过恐怖的昆布冰川,然后再依次向上,打卡C1到C4四个营地。天巴的攀登起初十分顺利,直到海拔7925米的C4营地,突然开始起雾,迷失了方向的登山者们纷纷驻扎下来,准备第二天再冲顶。


C4营地也叫“南坳”,是冲顶前的最后一个缓坡,驻扎在此地的帐篷正是以珠穆朗玛峰为背景。但壮丽的风光之外,南坳还有另一个名字——“死亡地带”。这里氧含量只剩约30%,登山者很难入睡,但失去意识的风险大大增加。


位于南坳的C4营地,背景是世界最高峰 / Wikimedia Commons / Tirthakanji


天巴靠着氧气瓶挨到了第二天,零点一过,又要准备出发。因为精神状态不好,他没注意到高寒保暖,摘掉笨重的手套才把冰爪换上,此时,手指已经开始失温。


越往上走,天巴的体力下降越明显,每走一步如有千斤重,呼吸也越来越急促。在距离峰顶还有约22米的地方,他放弃了,“我意识到我无法再继续行走,手指失去了所有知觉。”向导勒令他及时下撤,但他半步都挪不动了,只想躺在雪地里大睡一觉。


天巴记不清自己是怎么下来的了。他父亲本来是C2营地的厨师,见人一直不下来情况不对,也一个人冲到了C3。据父亲后来回忆,看到天巴的时候,他的整个脸已经晒得脱皮了,嘴巴流着血,眼睛全是红血丝,手指头完全冰掉了。


当时,珠峰的商业攀登才刚起步,为登山者提供的一切服务都很原始,通讯系统、天气预报、直升机救援都远没有现如今完备,也只有大本营才具备基本的医疗设施。最终,这场冒险导致天巴左边2个、右边3个手指被迫截肢。


生活的崩解与重建并不容易,但天巴仍旧不甘心只差这一步之遥,“这说明山峰还没有接受我,我还需要等待。”筹备一年后,他再次出发,终于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


16岁时,天巴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珠峰登顶者


“在2001年5月23日凌晨8点左右,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在自己的网页里记录道,“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为当时最年轻的珠峰登顶者,16岁的天巴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回到家乡后,他的事迹得到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甚至编进了尼泊尔小学生的教材里,很多学校还邀请他去演讲。天巴和自己民族中所有夏尔巴登山者一样,用肉体和勇气将这个传奇讲述下去,此后他的人生,也与雪山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东方瑞士的生意经


天巴的全名叫天巴·切里·夏尔巴。“夏尔巴”是他们的姓氏、他们的民族,也是他们的职业身份。


夏尔巴人是生活在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民族,他们适应了高海拔的气候环境,也是天生的登山高手。天巴的家乡和珠峰只有一个垭口的距离。如果不是雪山相阻,他们直线走过去也还不到50公里。


天巴少年时期,和家人在屋前的合影


1953年,人类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新西兰登山家埃得蒙·希拉里因此获封英国爵位,他身边的夏尔巴协作丹增·诺盖也随之走向聚光灯下。继续向前追溯,1921年,英国探险队第一次勘察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路线时,队伍里就出现了夏尔巴人的身影。


按照计划,那支英国探险队于第二年发起了对珠穆朗玛峰的全面进攻,但在到达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度时,他们遭遇了雪崩,7位夏尔巴因此丧生,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因攀登珠峰而直接引发的死亡事故。


在夏尔巴人的语言里,珠穆朗玛峰叫做“萨迦玛塔”,意为高达天庭的山峰。如果没有西方人的到来,他们或许还未曾想过要征服这座心目中的神山。但自从人类向珠峰发起挑战以来,约有超过300名登山者在攀登途中遇难,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夏尔巴人。


丹增·诺尔盖·夏尔巴(左)和埃德蒙·希拉里爵士(右),被认为是全人类第一批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 / Wikimedia Commons / RajBar


天巴也是很小的时候就对“山难”和“死亡”有了概念。那时还没有电视,遇难的消息都是通过广播从雪山传来。有的冻死了,有的掉进冰缝了,还有遇到雪崩冰塌被掩埋了。这里面有一些名字就是他们村的。男人们就此一去不返,女人们还要守在家里把日子接着过下去。


雪山给了夏尔巴人饭碗,但也带来了诸多不幸,他们没有选择。


天巴家里的男人,几乎都在登山队里找到了工作。他的叔叔是登山向导,父亲是厨师,天巴也跟着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天巴9岁那一年暑假,他们一起接待了一个来自日本的徒步团,团里的7个游客雇了20个夏尔巴,一路帮忙搭帐篷、生火、做饭、背东西。天巴是年纪最小的背夫,一路爬山一路玩,给客人们驮帐篷的搭建工具。


这趟旅行体验很好。临下山的时候,一个游客把自己的衣服、水壶、登山杖等很多设备都给了小天巴,这让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天巴感到意外幸福。


14岁时,天巴就在登山团队里找到了自己的差事


事实上,天巴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每年四五月份的登山季。每到此时,他父亲、叔叔以及村子里的男人们都会停下手头活计,赶去珠峰“上班”——他们给白人高贵的登山梦打辅助,经常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回来的时候,父辈们的口袋里总能掏出很多稀奇玩意儿,比如饼干、巧克力、墨镜,带给天巴关于山外世界最初的幻想。


那是上世纪90年代,珠峰脚下已经出现了专做商业登山业务的探险公司。这意味着,不必成为专业登山家,普通爱好者也有机会登顶珠峰,只要交钱成为探险公司的客户就可以了。


发展到现在,尼泊尔登记在册的户外公司有2000多家,此外还有户外装备、许可证联络官、保险中介、民宿餐饮等上下游产业,有超过100万人以此为生。从北坡中国境内登山的报价约为45万元/人,而在尼泊尔境内,还可以有更便宜的选择。


在商业攀登的团队里,夏尔巴人也有着明确的分工:


向导是整个团的总领事,负责安排所有游客的登山计划,从今天天气怎么样,到背什么东西去营地,都需要他来统筹;


协作一般“一对一”,10个客人就要配有10个协作,需要寸步不离陪伴在客户身边,背东西、搭帐篷也都是他们的活儿;


营地厨房还备有后勤团队,厨师就有一个主厨加两个副手,会根据顾客的饮食习惯安排不同的特色食物;此外还有小工,负责抬水、洗碗、清理厕所……


出发前,天巴和队员们一起准备物资


而在团队之外,还有夏尔巴人“冰川医生”,在每年登山季来临前,勘察攀登路线,在危险的冰川或悬崖上,提前搭好供顾客攀登的悬梯。


截止到2023年底,全人类中已有超过6000名登山者成功登上这座世界之巅,绝大多数都是像这样,由天巴和他的夏尔巴同胞一路服务到山顶。


雪山背夫的出路


天巴成为珠峰最年轻的登顶者后,人生也迎来了巨大转折。他先是获得了前往中国留学的机会,在武汉大学读完本科后,又和朋友一起创立了自己的户外探险公司。


从业十余年,天巴见过一些很执着的客户。对他们来说,登山就是生命的全部。他遇到过几个登山前已经写好遗书,交代清楚后事的;也遇到过说死了之后谁也不要把他带下来,他要魂归雪山的;还有直接和保险公司签订协议,来抬人的时候要把周围雪也一起带走的。


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家,冒险是远高于生存之上的精神追求。带着团队一次又一次游走在死亡边缘时,天巴更加领悟了那句话:不是他们征服了雪山,而是雪山接纳了他们。


大学毕业后,天巴仍然没有放弃对雪山的热爱,不断挑战全球8000米海拔以上的高峰


第一次出事是在2014年,他组织了世界第十高峰安娜普尔纳峰(海拔8091米)的攀登路线,它位于尼泊尔中北部,距离卢卡拉机场很近。当时跟团的一共有7个人,大部分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他表弟做向导,还配了几个协作。


天巴因管理公司没有跟随一起,当天半夜他接到了来自表弟的卫星电话,以为是登顶了报喜,没想到山上起雾,队员们迷路了。团队里有人头灯掉了,弯身去捡不小心滑了下去,表弟让天巴赶紧联系通航救援。直升机天亮才能启动,天巴的心一直怦怦直跳,等第二天他们下撤时只发现了那个人的手套,人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


那一年的另一场事故发生在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峰(海拔8163米),也是合伙人半夜给他打电话,前脚刚报完喜冲顶了,后脚就听到了有人摔了的消息。那个登山客来自日本,天巴隔着电话都能听到那边一遍又一遍呼喊“Please”的求救声。最后人也没救到,客人和夏尔巴协作两人都没下来。从此天巴对电话的恐惧持续经年。


同年的4月18日,珠峰C1营地发生雪崩,引发了自商业攀登开放以来最大的登山事故,有16人因此遇难。雪崩发生时,他们正在冰川上修复绳梯,为即将到来的登山游客勘测路线。遇难者中,夏尔巴人占了大多数,其中也包括从小和天巴一起喝酒长大的朋友。


接二连三的意外让这个年份变得格外灼心,天巴从没集中过这么多的创伤。那一年他本计划五大洲的最高峰都爬一遍,也不得不因此放缓了脚步。没想到第二年,更大的悲剧再次笼罩在这片土地。


2015年登山季,天巴的公司正带着中国第一个女子珠峰登山队扎住在大本营,打算不日开始攀登。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4月25日这一天,尼泊尔发生了8.1级大地震,造成了8000多人死亡,大量古迹坍塌。此时震源距离珠峰大本营(南坡)只有80公里,巨大的震波引发了山体雪崩,一共造成了19人死亡和61人受伤。


这19名遇难者中,有5名是天巴公司的人,其中两个还是他的亲人,他表弟和堂弟——一个刚刚结婚生了小孩,一个正准备结婚。悲痛深刻又绵长,他多次拿起电话但始终没勇气把噩耗告诉他们的家人。天巴也因为被砸伤了腿,从此告别了海拔8000米以上雪山的征途。


后来政府关闭了大本营,当年也成了自人类登顶珠峰成功以来无人升顶的一年,被外界称为“至暗时刻”。


雪线之上,死亡并不稀奇,但并不是所有死亡都有公平的对待。


登山旅游在尼泊尔GDP中占有7.9%的比重。仅登山许可证(一万美金)这一项,每年就能给尼泊尔政府带来上千万收入。而夏尔巴人每年能从中赚取的仅5000美金左右,如果意外身故,死亡抚恤金才400多美金。


即便如此,在人均工资每年不到700美金的尼泊尔来说,这也是一份需要天赋才能端上的饭碗。


天巴年轻时和家人的合影


好在这些年,随着环喜马拉雅山脉商业化登山项目和户外旅行的发展,越来越多夏尔巴开始绕开“登山”这个天生使命,重构了自己的人生。


天巴小时候,和他父亲同为背夫的叔叔们,早有远见地离开了山上,他们在首都或附近城市买房置地,供孩子读书。现在夏尔巴人的后代有出国留学的、当了教师医生的,还有做起了饭店、民宿等生意的,相比之前,过上了还算不错的日子。


天巴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哥因为厨师手艺不错,也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结识了他的异国女友,后来两人搬到了新加坡生活;他弟弟也靠着手艺挣钱后去迪拜工作,算是真正走出了大山。他往日的朋友中,也有在欧美国家留学之后定居在那边的。而他自己和父母还留在加都,开了一间民宿,能经常接待世界各地的旅行者。


去年,天巴结婚了,今年迎来了女儿的出生,他开启了全新的人生。角色转变后,登山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小时候那么执着,只是“山一直在那里”,只要听从内心的召唤,需要的时候他依然会走进去。


参考资料

[1]凹凸镜. (2020). 登顶珠峰背后的夏尔巴人:是死亡让大家认识了我们.

[2]懒熊体育. (2023). 拥挤的珠峰,攀登者向上,夏尔巴撤离.

[3]徒步中国. (2023). 海拔8000米,一位夏尔巴的死亡.

[4]每日人物. (2019). 「傻子都能登上珠峰,关键是要活着回来」.

[5] 户外探险OUTDOOR. (2023). 都说登珠峰要花几十万,钱到底花在哪里了?

[6] 天巴个人主页. 

Retrieved from https://tembatsherisherpa.com/gallery/starting-sherpa-khangri-outdoor

[7]National Geographic. (2014). Sherpas: The Invisible Men of Everes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客inSight (ID:pic163),作者:李康提,编辑:百忧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