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外动漫里的中国形象,就只剩成龙和熊猫?
2018-07-04 19:49

为什么海外动漫里的中国形象,就只剩成龙和熊猫?

本文由ACGx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很多来自海外的动漫作品里,其中出现的很多“二次元版中国人”都会有这样的设定:他们有的身穿长衫头扎小辫,有的虽然其貌不扬却精通各种武艺(厨艺),还有的拥有神秘的东方力量,身边往往带着一只战斗力或萌度爆表的熊猫……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人设一眼看出TA来自中国,但这些来自二次元世界的人物形象,却与真实生活中的中国人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符号化”的人物标签与中国人紧密相连,而中国人的形象,在未来的动漫作品中又将如何变化呢?


因“黄祸”而带来的刻板印象


虽然“到底是哪一部海外动漫作品中率先出现中国人”这个问题已经几乎不可考,不过相信在很多动漫迷的心目中,来自漫威漫画中的超级反派“满大人”(英文名:Mandarin),恐怕就是影响力最大且诞生时间最久的经典“二次元版中国人”形象了。


满大人是钢铁侠的头号死敌,最初登场于1964年2月出版的《悬疑故事》第50期,由斯坦·李、杰克·科比、赖瑞·理柏和唐·赫克联合创造。拥有成吉思汗血统的满大人出生于1920年前后,特别擅长武术和神秘的魔法力量,而又因为其终极野心是摧毁人类文明,所以他也是漫威漫画世界中最大的反派,曾在2009年被IGN列为漫画史上百大反派中的81名。



从人物形象上看,你在满大人身上可以找到符合一切关于反派的描述:阴暗且狰狞的表情,一头柔顺但却并不能让人产生好感的长发和胡须,随时都站在“正义”的对立面。实际上,这样的人物设定是受到了“黄祸”的化身——“傅满洲博士”的影响。


黄祸是于19世纪末期成形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主要是宣扬黄种人对白种人的威胁,矛头主要针对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受当时西方排华运动的影响,拥有尖下巴、八字胡、细长眼,且总是策划各种邪恶勾当的傅满洲博士开始出现在美国影坛,进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影响了不少海外文娱创作对中国人的描绘,其中也自然包含了动漫。



即便是在今日,我们依然还能看到“黄祸”带来的深远文化影响——虽然那些拥有尖下巴、八字胡、细长眼的东方面孔早已没有了反派属性,但很有可能会是一位精于算计,早某一个神秘的地方开了一家销售神奇道具店铺的奸商。


逐步开放的国门,让“二次元版中国人”增加了更多属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尼克松总统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新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个时间段,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往往要靠两种东西,一是乒乓球,二是熊猫。


“乒乓外交”通常指的是1971年期间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它不仅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也因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赛事上的出色表现,在文化层面让乒乓球和中国人开始划上了等号。所以在海外很多文娱创作中出现的中国人形象,几乎都被赋予了“很会打乒乓球”这样的设定。


而具体到动漫领域,最让当前中国年轻人熟知的,莫过于松本大洋在1996年推出,后又被汤浅政明在2014年改编成动画作品的《乒乓》了。



在《乒乓》这部动漫作品中,孔文革是一位出身于中国上海的扣杀攻击型选手,因没能入选中国国家队而来到日本的他,成为了不少日本高中生的噩梦。实际上,孔文革的名字正是来源于漫画连载期间中国国手孔令辉、马文革,他的人物形象本身也能反映中国乒乓球实力给外界的一贯印象。


除了乒乓球外,熊猫也是许多海外动漫作品中特别常见的中国元素。从1972年开始,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西德、墨西哥和西班牙相继获赠熊猫,这种黑白相间的“友好大使”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爆红,成为了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元素。


比如高桥留美子从1987年开始创作的漫画《乱马1/2》,其主角的父亲早乙女玄马虽然并不是中国人,但他却因意外掉入了中国咒泉乡的“熊猫溺泉”,变成了碰到凉水就会变身为熊猫的设定。



而在荒川弘在2001年创作的《钢之炼金术师》中,来自东方的新国且特别擅长炼丹术的张梅,她的身边总是带着一只小型熊猫,这样的人物设定总能让人联想起“神秘的东方力量”。



由于熊猫的辨识度特别高,所以在海外甚至还干脆出现了许多以熊猫为主的动漫作品。从《白熊咖啡厅》里住在中国式大宅,特别喜欢点一碗竹叶的熊猫,到《功夫熊猫》中误打误撞成为功夫大师“龙战士”的阿宝,再到《咱们裸熊》中性格温和,特别爱好社交网络的Panda,即便是这些作品中并没有明确的国籍设定,但熊猫这种憨态可掬的神奇生物,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全世界华裔族群的代表。



有趣的是,随着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中国人在不少海外动漫、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也在这个时间点逐渐变得更为正面。


1980年8月,“万众侠”开始在《不可思议的绿巨人》中正式登场。这是由变种人五胞胎兄弟陶宇韩、陶宇张、陶宇林、陶宇孙、陶宇何组成的超级英雄,能力为五人合为一体,并通过感应全世界华人的生命力量来获得巨大的能量——十亿神力。后来在漫画故事中,万众侠与辐射人、祥云公主、太阳女士、九世不灭、最完美英雄、科学之兽共同组成了代表中国的超级英雄团队“人民保卫力量”,曾因国家利益而与复仇者联盟多次交锋。


·

虽然ACGx并不认为这样的人物设定能够让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满意,但这其实也能反映出,许多外国文娱作品的创作者对中国的认知开始变得越多元化:特别擅长乒乓球运动,性格都如同熊猫那样温柔平和,同时在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还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让“功夫”影响到了全球动漫


在不少海外的文娱作品中,很多中国角色都是擅长功夫的武林高手,都有能够轻松“一个打十个”的基本设定。实际上,这样的文化标签,正是来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功夫片”的影响。


“功夫片”是香港电影的一个最大的成就。自从《唐山大兄》(1971)《精武门》(1972)《猛龙过江》(1972)这三部由李小龙主演的电影进入国际市场后,来自中国的“功夫”曾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但随着1973年李小龙的去世,功夫片曾一度陷入了低谷期。


1978年,由袁和平执导、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和《醉拳》先后上映。由于这两部电影都是在传统功夫片的基础上尝试融入了大量喜剧元素,开创出了“喜剧功夫片”的新种类,在当时的香港、日本、东南亚电影市场轰动一时。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当时的日本动漫界。



在2003年美版《少年Jump》创刊号上,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在面对采访时曾表示,如果没有成龙主演的《醉拳》,他就无法创作出后来风靡全球的《龙珠》。如今细细想来,这两部作品中的角色形象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


比如《醉拳》里教成龙醉拳的师傅,其造型就很像是《龙珠》里孙悟空的爷爷孙悟饭。



而龟仙人在参加天下第一武道会时所使用的名字,就叫做“成龙”。



另外,《龙珠》故事早期的反派桃白白,其造型与《蛇形刁手》中由黄正利饰演的上官逸云也极其相似。



实际上,香港电影对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其实不止于此。在《蜡笔小新》《火影忍者》《银魂》等日本动漫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与《醉拳》《A计划》等香港“喜剧功夫片”有关的武术招式和故事桥段。



而在很多灵异题材的日本动漫作品中,也都出现了香港“灵异功夫片”中僵尸的经典形象。其中《通灵王》中道润的持有灵(僵尸)“李白龙”,其角色原型正是功夫大师李小龙。



甚至《超时空要塞》林明美、《魔卡少女樱》李莓铃、《机动战士高达00》王留美,以及游戏《街头霸王》中的春丽,她们曾经梳过的“包子头”造型,其实也是来源于著名武打女星茅瑛在《破戒》(1977)这部电影中的造型。



可以说,功夫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市场取得的成功,让中国功夫开始走向了世界。而也正是因为香港电影实现的文化输出,在海外动漫作品中开始涌现出了一大批与中国有关的人物形象——虽然还是有不少让人感到奇怪的误解,但至少已经变得越来越贴近中国的文化,这不得不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通过跨国合作,“二次元中国人”开始变得更贴近真实


现如今,在国际社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早已不再神秘,而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早已过去,所以在刚刚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在海外动漫作品中的形象更多的是将各种文化标签糅合在一起,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特别巨大的变化。


但随着近些年中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动漫与海外动漫的“国籍边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中国公司在资本层面的一系列布局和运作,比如中美合拍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以及腾讯动漫、乐元素、绘梦动画等公司推出的一大批中日合作动画项目的出现,更是说明固有思维中动漫作品的“产地分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



ACGx也注意到,这些通过跨国合作并活跃于海外动漫市场的作品,其实也在悄然之中改变着海外观众对中国人形象的固有认知。


在人物形象设定方面,或许是出于市场运作方面的考虑,很多在跨国动漫项目中出现的中国籍的动漫角色,在他们的身上并没有出现包子头、旗袍、熊猫6这类早已被“标签化”的中国元素。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故事背景作为支撑,你其实是很难分辨出TA到底是哪个国家的,2016年乐元素推出的《星梦手记》和绘梦动画推出的《一课一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不过,这些跨国动漫项目中出现的中国角色,在性格和思维逻辑方面却更贴近于真实生活中的中国人。以往那些诞生于日本、美国动漫创作者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所有故事,无非都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是这些跨国动漫作品中的中国人,却并没有那么太过黑白分明的人物设定,每位角色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各自的立场而作出的判断,思维方式更像是中国人特别讲究的“阴阳平衡”。


这或许才是中国人最真实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上并没有太多标签化的中国元素,但是在为人处事方面,中国人却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和习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