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者慎思(ID:shensing),作者:陆树燊,原文标题:《论超级个体的基本修养:程前的翻车,更显董宇辉的珍贵》,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者慎思(ID:shensing),作者:陆树燊,原文标题:《论超级个体的基本修养:程前的翻车,更显董宇辉的珍贵》,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几天创投圈又有一个热门事件:
冯仑办了场年度活动,把年轻后辈程前带去和“大佬”王石、周鸿祎同台演讲,并一起进行圆桌论坛。结果年轻人和“老人家”斗上嘴了,程前在场上心态有点失衡,言语间还搞上了人身攻击。这让场面非常尴尬。
事后程前在线公开道歉,周鸿祎发小作文“谅解”并推出自己的演讲课程《你也可以有好口才——如何演讲》,教年轻人怎么样做演讲。
生于1959年的冯仑、1951年的王石、1970年的周鸿祎,和1993年的程前,几人年龄差距巨大、社会地位差距巨大,本不应该能吵起来,但它就是发生了。
程前是近两年声名鹊起的一个短视频创作者,以访谈草根创业者逆袭的故事为模式,通过广告和付费社群盈利。他确实是踩中了短视频风口,找到了对的路。他金融专业出身,此前在投资机构做了五年的投资经理。在这个年纪做出这样的成果,应该说是挺优秀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冯仑带他上这样的场子,实际上是给他创造了一个“向上社交”的机会,他却为什么会愤而失态,直接与“大佬”互喷,并上升到人身攻击呢?
许多这种社交场子,其实都是“草台班子”,大家都默认参与的人“懂规矩”。过去场子都是闭门的,即使出什么差错也是关起门来消化,不会引起什么波澜。可时代不一样了,很多小圈子的活动现在都要上直播,专业领域的话题也要引入公众视野,结果这种“破圈”就会带来问题的放大,也会带来观念和圈层的冲突了。
当然第一责任人也是冯仑:毕竟他组了一个不合适的局,或者是他看错了人,或者是他没有提前交代好规则。但冯仑也觉得冤枉啊:尊重人这不是基本要求么?
我每年都会被邀请去做至少十来场的演讲,但和我接洽的各个学校、机构、企业,其实真正做到把关内容、交待清楚流程的,并不多。有时候我提前仔细询问了主办方,活动的流程、听众的组成,结果到现场发现,主办方原来给的信息全是错的。如果我来得及,我还能改一改,如果来不及,又没有备案可用,就只能“翻车”了。
以我的了解,大部分的所谓“大课”“大会”,都是在这样“踩钢丝”: 效果好不好,全看嘉宾的状态和临场发挥。但随着“嘉宾”们随着年轻化、“草根化”,脾气会越来越大,规矩会越来越不守,这些场子的“岁月静好”,恐怕会一去不复返了。
在冯仑这场活动中,嘉宾组成也很有意思,冯仑和王石是房地产起家,周鸿祎是互联网技术起家,而程前是自媒体起家。时代的机遇不同,对应跑出来的人性格也不同。
房地产非常依赖土地的资源,所以冯、王必须有办法和相关部门打交道,拿到关键资源。
互联网领域重在技术,需要能在技术和商业之间寻找平衡,周鸿祎技术出身,但是起家相对晚了一点,所以他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逐渐练就了在商场中与人称兄道弟的本领,更是修炼成了一个行业有名的反权威斗士,著名的“3Q 大战”就是他的手笔,这也让他有了“红衣教主”“红衣大炮”的名声。
而作为超级个体,本身更是需要他们“彰显个性”,这样才能在流量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观点”和“对错”对于自媒体从业者来讲可能显得尤为重要——嘴上反正是不能输的。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超级个体”时代,打破一切中心化的媒体,平台给了草根们、年轻人们一个异军突起的机会。但是这种职业,最不需要对谁卑躬屈膝,不需要依托什么特殊资源,容易让某些人一夜成名,但也容易助长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断头王后》
我今天讨论“程前事件”,无意于评论个人品德,也不想议论他个人的意图,主要是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聊聊年轻人在成为“超级个体”之后,在公众场合、与前辈们打交道时,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
一、角色: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程前作为这个论坛的主持人,个人表达欲过强,并且跟嘉宾在观点上搞起了论战。结果就是论坛气氛尴尬,观众不知所以然。这是他对不住邀请人冯仑的地方,也是对不住场上嘉宾、台下观众的地方。
我个人表达欲也强,也参加过很多论坛,也有过事后发现自己在场上话说多了、抢戏了的情况。年轻气盛也好,性格使然也好,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有一个点要守住:体面。
既然是一个社交场合,并且是一个面向公众的有表演性质的秀场,任何一个嘉宾其实都有责任维持一下场面上的“和谐”,更何况一个负责控场的主持人呢?
二、底线:说话留口德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管观点如何冲突,都不应该在公众场合直接作出“希望穿红衣服的可以延年益寿”之类的人身攻击。
在程前起家的短视频形式下,是可以演练、剪辑的,而这种相对严肃的公众场合直播,则非常靠现场发挥的,这就要求平时的修炼功夫:你说错话,别人不会认为你是一时的口误,别人只会认为你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如果希望不出现“口误”,只能平时“正心诚意”了。
说起来,孔子教的这些礼仪,本就是给君子、给贵族们的修炼功夫,到今天依然适用。
现在的机会看起来越来越多,但能抓住的人却越来越少,因为有很多事需要有人带、需要有人教。如果修为跟不上,好好机会来了也要翻车。
三、定位:认清定位,自负与自信不同
程前在场上与“大佬”们对答如流,谈笑风生,我想这是一个很多人羡慕和佩服的能力。但自信和自负是有区别的。
他总结陈词说:“穿红衣服的,这么长时间的岁月都没有让他的性格变得收敛,因此我对 2024 年的性格收敛不抱任何希望”——这句话听得我毛骨悚然。
许多金融、投资、媒体出身的朋友,都容易犯一个错误,把自己看得与投资对象、采访对象身份相当,并以此为常态。当依托于平台、作为“甲方”时,确实需要扮演一个高位或者对等地位才能做好事情。
但当人从那个角色中出来,一定要认清自我定位,放下姿态,不然就特别危险。
这些年我结交过一些能处理好这一点的此类朋友,他们因为姿态摆得好,又能用上过往平台的资源,如鱼得水。也见过更多的人狐假虎威惯了,一时收不住,觉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把从某些成功人士那里听来的东西也觉得是自己的,结果就是起得快,跌得更快。
四、态度:敬畏与感恩才是真聪明
程前作为一个“新秀”,给人的印象就是聪明。包括事件之后他的第一时间道歉,也让觉得他太聪明了,聪明到缺乏点真诚。所以评论区才有非常多人不相信他的道歉,认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冯仑凑成一个老中青对话的节目效果,本是想给程前提供一个进一步“向上社交”的机会,提携一下新人。
在高阳的经典小说《胡雪岩》中,讲述了刚刚开始做生意的前钱庄跑街先生胡雪岩为了借助漕帮的船只为他运粮食,打听清楚规则之后一个人独闯漕帮地界的故事。
当时的漕帮可是既有黑社会性质,又有官方背景的组织。如果不能表现得好,小命就要留下了,而且还会连累引荐人。胡雪岩全程战战兢兢,又不卑不亢。而他得体的表现,赢得了漕帮的友谊,完成了第一单生意。这段友情,也成为他后来建立大家业的重要助力。陈道明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也演出了这个经典场面。
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我是佩服得紧的。所有的这种“打破圈层”的场合,都是重大机会,也是重大风险,都是需要非常谨慎对待、充满敬畏和感恩之心的。
诚然,社会发展趋于成熟,资源都让那些老家伙们占了,他们不但有资源,还有脾气,更有“爹味”,想教我们做人——在年轻人看来,老家伙实在太讨厌了。
但事实上,所谓的老家伙,所谓的大佬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他们也是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会想显示权威、打压下不懂事的年轻人,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有爱才之心,想提携下年轻人。
前辈有资源,后辈有冲劲,真正好的老中青协作就应该是前辈提供资源、机会和建议,让年轻人去冲、去拼、去试。如果老人家不给机会,年轻人就要掀翻棋盘重新来了。相反,如果老人家给了机会,年轻人就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游戏规则之下玩转。
很多创业者吐槽中国的投资人们不懂行,那是因为目前多数企业家并不是靠技术、靠专业发的家,所以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提携后辈。相反,美国硅谷投资圈之所以能一直薪火相传,是因为这些天使投资人是本来就从技术创业上得到自己的原始积累,他们知道创业的艰难,也会想办法指导年轻人。所以他们越做越好,形成了生态。
这些年在成长的路上,我也时常有贵人相助,有前辈带进一个陌生的圈子,被请到台上去,被架到位子上去,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讲都应该知道这样的机会非常宝贵,都想好好抓住。但抓住机会的大前提是别翻车,不能拆别人给你搭的台,否则,以后连新的机会别人都不敢给你了。
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一下董宇辉了。
上一次在文章《“阶段跨越”从来都不是由一代人完成的》中,我提到:“有些人也拿董宇辉的选择来取笑、或惋惜他太实诚,被人欺负。我想问,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不实诚,他又何以立足”。这句话今天来看,更是鲜明对比。
最近他又有一句话传播出来。当一群企业家(包括冯仑等)去新东方,听董宇辉分享网红经济,他说:俞老师让我给人讲,都是一些非常知名的企业家,我只能胡说八道、丢人现眼,那种场合,就像过年你把孩子叫到长辈面前表演后空翻一样。
说得太好了!人们都喜欢谦逊、正直的人,知进退,懂感恩,重情义的人。更何况历经商海沉浮、目光如炬的“大佬”们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者慎思(ID:shensing),作者:陆树燊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