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许维读过的10本好书
2013-12-30 11:05

2013年许维读过的10本好书

文 / 明道副总裁  许维

2013年春节的时候,我曾经在公众号里面推荐了40多本书,没想到那个书单后来被冠以《长江商学院校友推荐书单》的名字在外面广为流传(这也是我这次自恋的在标题里写上自己名字的原因)。看来,爱看书的人还是不少的。

到年末了,继续给大家推荐一些今年看过的好书。由于今年工作强度非常大,书看的也少了,这次只给大家推荐10本吧。其实我今年买的书并不少,有些我估计也是极好的,比如《第三次工业革命》、《精益创业》、《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思考,快与慢》、《信息简史》,但是因为还没来得及看,所以就不正式做推荐了。下面这10本,都是我看过而且觉得很好的。

1、《管理的未来》(加里·哈默)

我决定把第一个推荐位给《管理的未来》,虽然我是在12月才读到这本书,但毫无疑问,这是2013年对我启发最大的一本书。这里还要感谢一下脱不花妹妹(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董事长李天田),如果不是她的推荐,我也不会和这本难得的好书相遇。

作者加里·哈默是伦敦商学院的教授,教授管理学20多年,他对发端自泰勒、马克思·韦伯的经典管理学理论是非常精通的。也正因为他的这种精通,他发现了经典管理学的局限所在——这些生于19世纪的大师所创立的理论已经无法适应21世纪的世界了。

经典管理学诞生于一个变化缓慢的时代,因此,企业不需要太多调整战略的方向,他们不需要做太多的方向选择,他们的管理目标是如何“更好的做事”,于是更强调执行力、效率、成本。在这种目标下建立的组织,就像一辆坦克,它火力猛烈、装甲厚重,倒是缺乏灵活性。

而哈默管理学则生发于21世纪的土壤,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所以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应对变化,并活下来”,也就是说你必须“做正确的事情”。

通俗的解释一下就是:如果经典管理学的目标是造一辆跑得更快的汽车,那哈默管理学的目标就是造一个GPS导航仪。

在21世纪,迅速调整方向让自己活下来,远远比跑得更快更重要。如何具备快速调整方向的能力?那就是要不断的创新。在管理手段这个层面上,就是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土壤。接下来我会再写一篇文章,详细的阐述我对哈默管理思想的理解。

再多说一句,海尔的张瑞敏对加里·哈默是极为推崇的,今年3月哈默还曾经被他请到青岛,我在百度上搜索“加里·哈默”出来的竟然都是他和张瑞敏俩人的合影。

2、《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关于中国的经济史我也看过一些,但大多都是基于史料的解读,虽然生动详实,却总是感觉少了一点透彻。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可谓另辟蹊径,他没有在繁杂的史料当中做过多纠结,而是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大一统+四个利益集团博弈”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的解释力极强,应用此框架,中国经济史区别于西方的一些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让我第一次有了“终于读懂中国经济史”的豁然之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一统的文化,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大一统?吴晓波也没有找到标准答案,也许真的就是中华文化骨子里的一个默认条件吧。西方自从罗马帝国覆灭后,就在没有出现过大一统了,人家分了就是分了,再也没合起来。

在吴晓波先生的框架下,中国的经济治理可以用“按下葫芦起来瓢”来通俗的比喻。正是因为中国人一定要大一统,所以在治理如此庞大的版图时,两对矛盾出现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中央强,则统一,则地方弱,则民穷,则容易发生起义、内乱,则分裂,则改朝换代,则休养生息,则中央弱,则地方强,则容易地方割据,则群雄并起,则改朝换代……整个中国历史,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循环的过程。

3、《让管理回归简单》(宋新宇)

今年下半年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转折,从一个媒体主编转型为一个负责管理销售和营销业务的软件公司高管,这对我的挑战蛮大的,所以我找来了很多管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看,包括不少大师级作者的著作,但是给我最多启发的,却是这本仅有203页的小书。

这本书的定位找的非常准,就像宋新宇博士在序言中所说:“我相信读这本书收获最大的群体是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的老板、管理者及骨干员工。这类企业的员工人数通常在30~2000人之间。这类企业的特点要么势快速成长、快速变化,要么是徘徊不前、找不到下一个发展突破口。”这不就是我们这样的公司吗!

宋新宇的这本书看起来一点都不累,每一个章节都会通过案例、故事来说明道理,比干巴巴的理论陈述更容易让人看懂,但这本书也绝不是那种机场成功学的套路,你能感觉到作者有非常扎实和深厚的管理学功底。我在读完以后第一时间就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阅读。

4、《欢喜》(梁冬、吴伯凡)

这本书是冬吴相对论的录音整理稿,但是编辑的水平很高,他把节目当中那些听了能让人感觉“欢喜”的段落整合到了一起,从而形成了《欢喜》。

这是一本充满了各种正能量的书,我看完就第一时间在公众号里面进行了推荐,后台有不少朋友也表示看完了以后真的很欢喜。这是一本一点也不鸡血的心灵鸡汤,梁冬和吴伯凡用他们非常深厚的哲学功底和广博的人生阅历来告诉听众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5、《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

坦白的讲,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并没有完全看懂,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讲,我很难理解后哥本哈根学派那些谁也无法说服谁的各种不同的理论解释,那对我来说有点太难了。

我之所以要看这本书,并不是非要弄明白量子物理是怎么一回事,我只是很好奇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我想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忘记了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头脑当中一定同时存在着两种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避免偏执的唯一方法,就是去了解那些和你不同的人。

6、《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贾森·弗里德、戴维·海涅迈尔·汉森)

这本书是作者博客文章的合集,都是一篇一篇短小的文章,看的时候不停的在心里感慨:“我也是这么想的!”很有共鸣的一本商业类小书,很接地气,有些观点看起来叛逆,但仔细想想却非常有道理。等春节回来,我也准备把这两年写过的文章结集出书,到时候还望朋友们多多支持。

7、《解放战争》(王树增)

中国很多企业家都喜欢研究毛泽东战略思想,这其实并非是出于盲目的个人崇拜,毛主席在打天下这件事情上,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厉害的。遥想1945年日本刚刚投降那会儿,国共两党实力对比极为悬殊,那种差距就相当于2008年的京东商城对2008年的苏宁电器一样。但是谁能想到,4年以后国民党竟然被各方面均处于绝对下风的共产党给赶到了台湾?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看到这里,各位应该就不奇怪为什么企业家都喜欢研究毛泽东了吧。

8、《思考中医》(刘力红)

推荐这本书是需要勇气的,在7月份我曾经推荐过一次,结果掉了不少粉。中医在一些偏执狂那里几乎就是伪科学的同义词。还好方舟子不认识我,不然我肯定要身败名裂了。

但我还是要说,从我接触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喜欢上中医了。通过中医,我也第一次真正开始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理解了易经和老子,理解了什么叫“道法自然”。如果有一天我实现了财务自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像梁冬那样,做些帮助中医传承的事情。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断了香火。

感谢花小要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

9、《新数字秩序的革命》(戴维·温伯格)

这本书是魏武挥推荐的,确实不错。它给了我一个非常新颖的分析视角: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人类做事的方式。

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图书馆、国家、企业三者有哪些共同之处呢?他们都是基于树形架构建立起来的。在图书馆,杜威的分类学把所有图书分成10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有10个子类,子类下面又有10个孙类。一个现代的国家,自上而下是由中央政府、省(州)级政府、市级政府组成,各个级别政府又分成不同的局、委、办。一个现代的公司,也是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所建立起来,由总裁、副总裁、总监、经理、员工这些层级组成。

为什么看似没有关联的这些组织在结构上如此雷同呢?因为我们人类就是这样处理信息的。如果我们不用树形目录来给每个事物一个唯一的位置,我们就无法去处理它。

但是互联网将会给人类带来一场革命,因为有了互联网这种媒介以后,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做到不用按照树形结构也可以处理信息了——我们可以搜索、我们可以给一个事物贴上不同的标签。如此一来,树形结构就不是必须的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真的会把我们熟悉的世界颠覆掉。

10、《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张化桥)

强烈建议像我一样没有专业投资能力的读者在购买股票之前读一遍此书,免得到时候赔钱了都不知道为什么。张化桥在担任瑞银中国研究部主管期间,他的团队连续五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最佳中国研究团队”,其本人亦连续四年被《亚洲货币》评选为“最佳中国分析师”。这是一个顶尖高手对自己的反省,绝对值得一看。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更加坚定了不投资中国二级市场的决心。

(本文首发于福布斯中文网,作者许维的微信公众号是xuwei0418)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