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国内软件外包服务企业文思信息与海辉软件宣布合并。
文思信息是一家信息咨询、解决方案和IT服务外包提供商,也是第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海辉软件也是一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2010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两家公司合并后年营业额将达到5亿美元。
双方股票将以1:1的方式进行合并,合并后新公司名称为文思海辉;原文思董事长陈淑宁担任新公司董事长,原海辉CEO卢哲群任新公司CEO,原海辉董事长孙振耀将离职创办教育培训公司。
以上是客观事实描述。
紧接着,一拨疑似来自公关通稿的观点与言论就出现在各媒体的报道中:诸如:
合并后的文思海辉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拥有23000名员工。双方合并后,将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提高对微软、IBM等大客户的议价能力,并对东软、软通动力等其他软件外包企业的市场份额产生挤压。同时,这还可能加速国内外包企业的合并。
但是,这些乐观、看好的言论不能抹杀文思与海辉当下难堪的业绩事实:
两企业同时于8月10日发布第二季度业绩。结果当天收盘,两公司股价均出现下跌,其中文思信息跌幅达11%。
对于这事,虎嗅认为以下这篇署名为“赵国栋”的评论点拨得相当犀利、清楚,推荐给大家一读。
主要内容为:
这里谈的外包,仅仅限于文思和海辉等的外包模式,还有其他类型的外包,有些还很精彩。不在本文探讨之列。未避免歧义,用文思模式指代。
当我听到文思和海辉合并的消息,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他们两家的盈利水平也已经像薄饼一样,两张薄饼摞在一起,依然是张薄饼。
最主要的问题是,单纯依赖人力资源优势,从事产业链最低端的码农工作,在中国工资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文思型的业务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们大而不强。具体体现有三点:
1、产业链下游的最底层,缺少议价能力。文思业务模式就是寻找发包企业,承接碎片化的编码任务。发现发包方对外包人员的管理控制的非常严,他们的设计做的非常细致。开发人员只要比着葫芦画瓢就能完成工作。这些从业人员俗称码农。码农能干啥,只能是人家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报价稍高一点,人家就回换别人。
我在大数据报告中提到过,整个产业链上,离最终用户越近的公司,就会拥有越大的发言权。文思模式,恰恰是离用户最远。中间隔着需求发掘环节、设计环节。并且他们在开发环节还没有发言权。发包方指定开发语言、指定工期、指定质量标准等等。干这个不用费什么脑子,认几个字,会敲键盘,掌握一门语言,培训两天就能开工了。
这种模式就是工业时代,福特汽车流水线的翻版。码农就是那些工人。毫无创造性,自由度可言。
2、员工技能单一,提升困难,缺少归属感。员工管理问题越来越难。工业时代的工作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肯定被冲击得稀里哗啦。
曾经有项目,要近千人,文思开始大规模招聘,然后集中培训。后来项目黄了。这些人员大部分被直接裁掉。害的我当时招聘都受影响。那些孩子们来应聘,都问,是不是招正式员工,会不会是临时工?后来一问,才知道都吃过文思类企业的亏。
文思外包模式中,员工很惨,他们的技能被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就是熟练工种,提升无望。大脑都被格式化了。出来找工作,没有任何优势。
对文思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员工流失率惊人。好在员工的代替性也比较强。造成一个奇观,文思一个事业部门,80%的人员都是HR,全部负责招聘的。有项目,狂招人,简单培训,立即上岗。项目结束,立刻裁撤。
对比近期Google发布的员工福利,就算员工去世,配偶还能领十年的半价薪水。其对员工的态度和模式,差别何止以天地记!
所以,文思在人员招聘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再者,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不赘述。
3 竞争对手凶猛。反观文思们的竞争对手,像印度的Infosys,tata基本已经渡过了这个拼人头的阶段。他们已经进军设计环节,开始深耕行业市场。在金融IT服务行业,TATA在中国都成了IBM等的竞争对手。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了。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也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慢说这两家合并,就算再把软通动力搞进来,也没戏。出路也很明确,我相信,在十几万人的公司,必有某些业务方向,已经可以向设计、需求领域进军,具备提供整体外包方案的能力。问题是能否壮士断腕,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这些业务,走深耕行业,高端外包的路子。但在习惯于赚快钱的文思型企业,壮士断腕,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