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作者:高彩鑫,责编:高文洁,编辑:甄卓,美编:卢思伶,原文标题:《你是否继承了父母的痛苦?丨家庭代际创伤的识别与应对》,头图来自:《怒呛人生》剧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作者:高彩鑫,责编:高文洁,编辑:甄卓,美编:卢思伶,原文标题:《你是否继承了父母的痛苦?丨家庭代际创伤的识别与应对》,头图来自:《怒呛人生》剧照
你是否觉得,有些时刻好像自己变成了父母的样子?
例如,我明明很讨厌父母在家人面前发脾气,但当我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孩子之后,每当我生起气来,就像我的父母一样无法控制情绪。
▷ 图 | 《青春变形记》
虽然已经长大离开家很久,也很少再与父母祖辈见面;但某些时刻,尤其是遇到负面情绪或者负面事件时,我们似乎感到无法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好像自动化地复制了父母的行为模式,甚至在继续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这或许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家庭代际创伤”。
你可能感到好奇: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些模式是如何做到代代传递的,我们又能怎样打破它们?请看今天的文章。
什么是家庭代际创伤?
创伤事件通常指的是(与实际或威胁性的)死亡或严重伤害相关的事件,暴露在这样的事件中,会使人感感到害怕、恐惧、无助的情绪(APA, 1994),例如虐待、亲人犯罪、丧失、事故等,也包括如战争、自然灾害等集体性创伤事件。创伤由一个世代向另一个世代传递的过程,被称为创伤的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家庭代际创伤则指在一个家庭中,一代代传递下去的心理创伤(Bowen, 1966),包括亲子之间的直接传承以及多代之间的隔代传承(林瑶, 吴和鸣, 施琪嘉, 2013)。对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及其他群体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家庭代际创伤现象(Mallory & Rachel, 2016),例如,研究发现大屠杀幸存者的第三代在儿童精神科求助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3倍(Fossion, 2003)。
家庭代际创伤是如何传递的?
研究发现,创伤常见以症状、任务或身份等不同的内容进行传递(林瑶, 吴和鸣, 施琪嘉, 2013)。
首先主要以“症状”的方式进行传递(Schwerdtfeger et al., 2007)。这种传递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一种看似重复的命运轮回,以“相似”或者“相反”的方式。
例如在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女性,也以重男轻女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们。研究表明,父母任何一方如果曾经历暴露于极端的压力事件,且这些经历重大到让经历者患有PTSD等精神障碍,则父母的经历也是后代患有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之一(Mallory & Rachel, 2016)。
此外,后代也接收着家族任务,常见的任务是处理上一代人的负面情感。例如帮助父母处理创伤带来的内疚、羞耻感等情绪,并难以与父母分化,或者相应的有补偿行为,成为医生、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助人者;而复仇也是常见的家族任务,经历创伤的父辈可能压抑着强烈的愤怒而忍气吞声,后代替他们表达或试图做出改变(Wardi & Goldblum, 1992)。
最后,创伤也传递着身份。对于创伤幸存者的后代而言,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不容易,他们可能会过度认同父母的受害者角色,并对父母的丧失过度补偿,这样的孩子也难以发展独立的自我并离开父母、去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
▷ 图 | 《寻梦环游记》
如何理解家庭代际创伤现象?
近年来,遗传表观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物学的视角,即亲代的生物系统在遭遇应激反应中发生了持久的遗传学改变,并向后代传递(Yehuda & Bierer, 2009)。例如,父辈经历过创伤并患有PTSD,那么子代有更高的患有PTSD的易感性,也更容易表现出典型的PTSD症状。
另外,心理动力模型认为创伤传递了无意识中的情感,例如经历创伤的祖辈无法意识到自身的恐惧与内疚感,并将这些感受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后者无意识层面接收后,可能呈现出各种身心症状甚至饱受精神痛苦。
而家庭系统视角认为,创伤会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Kitamura, 2009)、依恋类型(Miljkovitch, Danet, & Bernier, 2012)以及沟通方式(Giladi & Bell, 2013)向后代传递。常见父母与子女边界模糊;父母无意识将孩子留在身边;孩子在愤怒且内疚中照顾父母,甚至成为父母“心理上的父母”(林瑶, 吴和鸣, 施琪嘉, 2013)。
打破家庭创伤代际传递的方式
自我觉察
了解到创伤可以通过一代代传递,并不意味着这是宿命般的结局。恰恰相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接收了来自祖辈的一些创伤反应,便是减少或阻断继续向我们子代传递的关键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尤其是人际互动中的一些固有模式,可能是我们觉察家庭代际创伤的方法之一。
理解父母及祖辈的局限性
当我们观察到自身可能负担了来自上一代、乃至上上一代经历的“创伤遗产”,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将自己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会发生什么呢?这种想象,或许可以让我们更理解他们曾经遭受的创伤带来的痛苦,而这些痛苦,往往因为强烈到难以承受而深藏在无意识当中、逐渐向下传递。
允许重新选择
当你觉察到父辈传递给你的一些让你感到格外沉重的任务,那便是可以停下来重新选择“接收或者拒绝”的契机。
寻求专业帮助
通过自身的努力试图打破代际创伤链条或许并不容易,在与重要他人的互动里,来自他人的反馈也是帮助提升代际创伤觉察与应对的重要方式。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家庭咨询师,或许也能够让你在阻断家庭代际创伤的荆棘之路上不那么孤单。
▷ 图 | 《能成为陌生人吗》
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痛苦并非是“我”的痛苦,它可能是“父母”的痛苦,或者是“家庭”的痛苦。请你相信,你不必背负家庭创伤的沉重负担,也不必追求与家庭背道而驰的方向,你可以允许自己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慢慢探索属于你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林瑶, 吴和鸣, 施琪嘉.(2013).创伤的代际传递.心理科学进展(09),1667-1676.
APA, D. (1994).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Washington, DC.
Bowers, M. E., & Yehuda, R. (2016).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tress in Human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1(1), 232-244.
Fossion, P., Rejas, M. C., Servais, L.,Pelc, I., & Hirsch, S. (2003). Family approach with grandchildren of Holocaust surviv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57(4), 519.
Giladi, L., & Bell, T. S. (2013). Protective factors for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among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Holocaust survivors.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5(4), 384-391. https://doi.org/10.1037/a0028455
Kitamura, T., Shikai, N., Uji, M., Hiramura, H., Tanaka, N., & Shono, M. (2009).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 Style and Personality: Direct Influence or Mediatio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8(5), 541-556.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09-9256-z
Miljkovitch, R., Danet, M., & Bernier, A. (2012).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single parenthood in Franc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6(5), 784-792. https://doi.org/10.1037/a0029627
Schwerdtfeger, & Goff, B. S. N. (2007).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Exploring mother-infant prenatal attachment.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1), 39–51.
Wardi, D., & Goldblum, N. T. (1992). Memorial candles: Children of the Holocaust. New York: Tavistock/ Routledge.
Yehuda, R., & Bierer, L. M. (2009). The relevance of epigenetics to PTSD: Implications for the DSM-V.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2(5), 427-434. https://doi.org/10.1002/jts.20448
Yehuda, R., & Lehrner, A. (2018).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effects: putative role of epigenetic mechanisms. World psychiatry, 17(3), 243-25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作者:高彩鑫,责编:高文洁,编辑:甄卓,美编:卢思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