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电脑40岁了,我们想和你聊聊40年前的故事
2024-01-24 16:54

Mac电脑40岁了,我们想和你聊聊40年前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少数派 (ID:sspaime),作者:阿斯巴盐,责编:张奕源Nick,插图来自:Macintosh 128K的宣传手册和使用手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Macintosh电脑的诞生过程和其在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到Jef Raskin的构想,再到乔布斯的加入和团队的努力,Macintosh最终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图形界面成功发布。尽管Macintosh在初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它的设计和影响力使其成为科技界的标志性产品。

• 💡 Macintosh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其独特的外观和图形界面对个人电脑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 💡 Macintosh的诞生经历了Jef Raskin的构想、乔布斯的加入和团队的努力,在困难中逐步完善。

• 💡 Macintosh的发布和《1984》广告都展示了乔布斯的决心和对抗传统的精神,成为了科技界的经典时刻。

谈及苹果,我们总绕不过 Macintosh(麦金塔)。发售时高达2495美元的高昂售价和不够理想的销售情况,都让它在今天看来应当归入失败产品之列。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今天的视角之下,它又是苹果公司传奇历史中必须包含的组成部分,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是复古和80s的标志性符号,是Geeks与玩家们接头时的暗号,是科技媒体笔下永不褪色的谈资,是数码玩家怀旧向的黄金单品。



那么,它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当事实的真相,随着亲历者的逝去逐渐褪色,各自留下的只言片语仅供我们管窥一下几十年前的浮光掠影,不过这些藏在拼图马赛克中的影像,也足以令人唏嘘了。


Macintosh的外观和形象,就是传奇本身。那么它为什么是这个造型?重新梳理 1984 年之前的记录,这背后的故事并不那么简单,传奇从来都不是“突然”长成这样的。


背景:充满可能性的时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硬件爱好者们放飞自我的时代,是一个“Hacker”一词还没被完全妖魔化的时代,是一个创意肆意飞扬的历史时期,这是属于The Homebrew Computer Club(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辉煌年代。这是孕育早期黑客们的一个聚集地,也是现今硅谷文化的起点。


当然,也有和它形态类似的爱好者群体,而“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时至今日依然时常被人提及,其中很多成员不仅成为了此后硅谷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而且他们所创造的软硬件技术和产品,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科技产业。而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则正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


“这是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俱乐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们喜欢在家里组装小工具并让它们发挥作用。” ——史蒂夫·沃兹尼亚克


在第一次俱乐部聚会的时候,社恐的沃兹尼亚克腼腆地对着挤在车库里的30个人说出了自己想要构建的“个人电脑”的雏形,这个雏形后来成为了Apple I:


这款仅包含一块裸板的8位个人电脑是苹果公司的起点,发售于1975年3月5日,售价为666.66美元。因为沃兹尼亚克喜欢重复的数字,实际销售的数量为200台,这也使得存世的每一台Apple I都价值非凡。下面这台经过原主人DIY而得来的“大全套”如今被收藏于悉尼Powerhouse博物馆:



“我的想法是制造第一台整合所有部件的电脑”,1976年乔布斯在费城举办的第一届“个人电脑节”的展厅在看完“竞争对手”们的产品之后萌生了这个想法。也正是在这次活动之后,沃兹尼亚克直接在酒店房间里完善出了很多次世代的功能——比如彩色显示——并将很多设计游戏机的经验迁移了过来,曾经需要用硬件搞定的功能,这回直接借助软件实现了出来。


Apple II最终在1977年发布,它和另外两款同年发布的个人电脑被并称为“1977三杰”,机身上的苹果logo被设计为彩色条纹覆盖的版本,他们想用logo告诉用户:它是一款可以输出彩色界面的个人电脑。



Apple II主机部分的工业设计,并非由苹果内部的设计师完成,乔布斯说服了彼时正在惠普工作,并且为计算器做工业设计的Jerry Manock来为Apple II设计外观。Jerry Manock以外部人员的身份接了这单委托,并且还提供了机械工程领域的咨询服务。请记住这个名字。


1977年5月,沃兹尼亚克作为Apple II的设计开发主导者在当年的《Byte》杂志上发表文章,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愿景:


对我来说,个人电脑应该小巧、可靠、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


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苹果后续产品的走向。


起点:Macintosh的“怪叔叔”


最终完成Macintosh的是乔布斯,但他并非这个项目的启动者,相反,最初提出Macintosh这个项目的人,是给Apple II写说明书的Jef Raskin。


和乔布斯以及沃兹尼亚克这种“民间玩家”不同,在Apple II时代被招募进来主管印刷品的Jef Raskin有着扎实的学术背景,石溪大学的数学+物理双料学士,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作为业内人士,Jef深知当时民间玩家对于学术派的强烈抵触情绪,因此入职苹果的时候,他直接隐藏了自己的计算机硕士学位。


Apple II Basic 编程手册


不过在电脑技术上,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还是相当认同Jef的,在入职苹果之前,他们曾聘请 Jef 编写了Apple II Basic编程手册,这一段经历使得Jef入职后顺理成章地成为负责出版部门的经理。


这个“非技术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Jef的发挥,也正是入职苹果之后的一段时间里,Jef写下了大量关于个人电脑成为消费级产品的备忘录。


在备忘录中,他对于个人电脑的构想比起后来Macintosh能做到的事情要多很多,与其说他构想中的设备是个人电脑,不如说更接近后来的PDA,垂直多个专业领域,硬件模块化,体积足够便携,拓展性极强。在某种程度上,和Handsrping Visor以及后来的模块化概念机非常接近。


Lapka对Google模块化手机Project Ara phone的概念设计


而关键在于,Jef这份备忘录并非无的放矢的想象,而是基于当时他对于软件的使用和研发、硬件的生产和形态、服务的方式、用户需求、销售和分发、财务状况和市场逻辑,乃至于广告的呈现形态,制造业支持乃至于通信网络都有了非常详细的探讨,这份名为《Computers by the Millions(1979)》的文档,是Jef Raskin启动Macintosh项目的底气和基础逻辑,后来也成了打动苹果高层启动这一项目的破门锤。


这份文档帮助Jef绕开乔布斯,直接从苹果的执行管理层获得了资金和项目许可,开启了这个名为Macintosh的项目——Mackintosh是Jef最爱的一种苹果,后来由于名称冲突后续被改为Macintosh。而他最初的备忘录被逐步完善成为可落地的《The Book of Macintosh》,其中涵盖了他对于这款个人电脑的构想,需要完成的任务。


Jef Raskin从苹果高层那里争取来了项目独立的办公区域,还有招募原始成员的权限和足够的资金。在1979年启动了Macintosh项目之后,Jef Raskin招募了自己的长期合作伙伴Brian Howard,发掘了在客服部门干活儿的天才硬件工程师Burrell Smith,还有后来成为乔布斯NeXT团队班底的Joanna Hoffman,以及后来参与Macintosh UI界面设计的Bud Tribble(后来成为了NeXT的软件开发高级副总裁)。而后来Macintosh团队中的主力Bill Atkinson和来自苹果服务部的Andy Hertzfeld,也都是他所招募进来的。


《The Book of Macintosh》


可惜从1979年到1980年的绝大多数时间,Jef Raskin都在撰写《The Book of Macintosh》,项目推进缓慢,多次延期,两度更换办公地点。直到1980年年底,乔布斯注意到这个进展缓慢的项目,Burrell出色的硬件设计引起了乔布斯的好奇心。


1981年,因与乔布斯的性格冲突,Jef Raskin离开了Macintosh团队。1982年Jef正式离开苹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后来也开发了很多优秀的产品,并且在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领域建树颇高。


在拍摄于1996年的乔布斯访谈《遗失的访谈》中,他毫不避讳地承认了Jef作为产品早期的创建者的价值,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后续Macintosh的成就应该归功于整个团队。早年间,Burrell经常以开玩笑的方式称Jef为“Macintosh的发明者”,但是团队中的主力开发者Andy Hertzfeld则认为,相比于“Macintosh之父”的定位,Jef更像是“Macintosh的怪叔叔”。


不过Jef对Macintosh所构建的愿景,和沃兹尼亚克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些构想的遗产或多或少地在Macintosh系列当中有所体现。


接手:乔布斯入主 Macintosh


Apple II之后,接替这一大热机型的后续方案有三个:Apple III,乔布斯当时正在主导研发的Lisa,以及当时内部代号为Annie的Macintosh。开发成本高昂的Lisa项目被整个苹果公司的管理层视为希望,而乔布斯和高层之间的矛盾使得他被迫离开Lisa,此时Macintosh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施乐所创造的图形化界面


身为行动派的乔布斯认为Jef Raskin是难以忍受的理论家,“糟糕透顶的白痴”。然而正是他眼中的“白痴”促使乔布斯前去施乐“偷”到的图形化界面的概念——实际上,这笔交易是乔布斯用当时价值100万美元的苹果股票达成的(苹果上市之后这一波股票价值翻了18倍)


1979年年底,乔布斯终于带着团队在施乐看到了图形化界面,这为Macintosh和Lisa项目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当负责核心操作系统界面的Andy Hertzfeld在1981年2月正式进入团队的时候,Bud告诉他一件事情:乔布斯坚持要让Macintosh在1982年年初上市。Andy对这种“不科学”的时间表示质疑,随后Bud说出的一段话,成为了乔布斯身上最著名的标签:


乔布斯坚持要让产品在1982年年初上市,而且不接受任何反驳,描述这种情况的最佳形容词,套用《星际迷航》中的术语,就是乔布斯有“现实扭曲力场”……他在场的时候,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几乎任何事情他都能说服大家相信。



而得益于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当Andy加入团队开始设计GUI界面的时候,Brian Howard和Dan Kottke就已经将原型机组装好了,并且放在主管Macintosh程序开发的Bud桌上。各个元器件在金属框架的约束之下,安静地躺在亚克力拼接的外壳之中,彩色条纹的苹果logo贴在外壳上。


接受现实扭曲立场洗礼的不仅是软件团队和硬件团队,工业设计的过程同样充满折磨。


最初的构想:水平便当盒


作为Macintosh最初的团队领导,Jef Raskin对于这台电脑有着自己的想象。


最早的便携电脑 Osnorne I


Jef Raskin最初的构想是类似Osnorne I的折叠式便当盒结构。有趣的地方在于,Osnorne I不仅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便携电脑,而且其创造者Adam Osborne和乔布斯同属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成员。


随着乔布斯的介入,Jef的草图和构想都被推翻了,他只能将自己的硬件设计构想埋藏在自己的脑内,后来Jef参与的Canon Cat项目应该能够窥见他最初的设计构想:


Canon Cat电脑


初次探索:像保时捷一样


在1981年3月的一个夜晚,吃完晚饭的设计师Andy正准备回去加班,然后看到乔布斯正在同当时的苹果创意服务总监James Ferris讨论Macintosh的原型设计:


我们需要一个不会过时的经典造型,就像大众的甲壳虫一样……不对,应该像更注重感官体验的车系,像法拉利之类的。不是法拉利,那也不对,应该是像保时捷。


这个阶段的乔布斯,坐驾是一辆保时捷928,他对于精致工业设计的追求,从生活一直延伸到工作中,但是这种“抽象”的感知描述,最终还是要想办法落地到具体的轮廓和曲线上。


还记得设计过Apple II外观的惠普工业设计师Jerry Manock么?他最后还是在1979年被乔布斯招募进了苹果,并随后主导了Apple III的设计,随后,他需要面对的是Macintosh。


在领导Macintosh的工业设计过程中,他需要持续不断地面对乔布斯这种抽象的“需求”,以至于他所拥有的专业设计经验,最初只能在细节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比如,他提出了在Macintosh外观上使用图标来替代文字名称,使得整个电脑在外观上更加国际化。



以上所有的探索过程都没有让乔布斯满意的。出于差异化的需求,没有显示器的Apple II和庞大的Lisa让乔布斯将最初的目标定在“便携式电脑”的方向上。


“最小桌面体积”的设计


每个人寻求灵感的方式都不一样。80年代初是电脑从专业设备逐步“电器化”的阶段,而乔布斯也喜欢去梅西百货的家用电器区寻找灵感。


多次往返梅西百货之后,乔布斯找到Jerry并声称他想到了更好的设计方案。他在当时大热的Cuisinart食物料理机上找到了灵感,他们需要设计一个“立式的,占地面积足够小的,屏幕和主机一体化的电脑”。


Cuisinart 食物料理机


在这个思路之下,Jerry招募了日裔工业设计师Terry Oyama加入团队。后来,Macintosh大部分落地的设计稿均由他来完成。


在听闻乔布斯的需求之后,Jerry Manock和Terry Oyama迅速开始绘制草图,为了最小化的设计,他们将软盘驱动器放在CRT显示器下面,这样的结构之下,不仅节省外部空间,而且让Macintosh的屏幕和软盘驱动器的接口构成一张俏皮的脸,而这个有趣的意象也正巧呼应了平面设计师Susan Kare笔下经典的Happy Mac笑脸形象。


富有亲和力的轮廓和细节


为了增加整个Macintosh的亲和力,降低它给人的“锐利感”,边角大都使用了倒角来进行处理。



它的前脸由Terry Oyama负责设计,而整个机身的后半部分则由Jerry Manock负责,两人虽然设计的是不同部分,但是在整体的风格轮廓上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借由一条纤细的接缝结合在一起,和需要手工拼接的Lisa不同,Macintosh的外壳开模精度极高,可以直接使用自动装配生产线来完成外壳组装。



但是这还不够。为了强化正面的“面部特征”,Terry Oyama将正面底部做了一个内凹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正好嵌入键盘,让电脑更加具有嵌合感和一体感,同时这个缺口还强化了整个Macintosh正面的“人脸”特征,制造出了人脸的“下巴”和底下的“脖子”的视觉特征,让整个电脑拥有了高度“拟人化”的视觉特征。



负责设计后半外壳的Jerry Manock还强化了整个电脑的“可供性”。在认知科学当中,“可供性”(affordances)指的是,人所能感知到事物所提供的某种交互的可能性。在工业设计中,具有良好“可供性”的设计能够“不言自明”地呈现给用户某种功能,而Jerry在Macintosh背部所增加的提手缺口,则使用一个空槽提供给用户以“可携带性”。


Minitel Terminal


这个提手的设计有可能是来自法国的迷你终端机Minitel Terminal,毕竟它出现的时间更早。虽然这一设计并非Macintosh原创,但是这一充满人性化的设计,苹果一直坚持地传承到了今天的产品上:


追求整洁的“硬件哲学”


乔布斯的父亲曾教育他,即使在做衣柜和栅栏背面时也不应该敷衍了事,即使别人看不到,自己也清楚它的存在。这种一丝不苟的设计精神在Macintosh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设计内部结构的时候,主板被分别置于底部和侧面,为了充分利用内部空间,电源被安置在主机内的侧面主板上。使用紧凑的内部布局,尽力避免电脑之后的线缆缠绕成为一个巨大的“老鼠窝”——这种尽力让内外空间都尽量干净整洁的“硬件美学”是两位工业设计师一直所追求的,尽管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Macintosh早期型号的散热。



但是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根电源线,一根鼠标线,一条键盘线,这是 80 年代的用户所需要面对的硬件复杂度。多年以后,很多手机内置的各种线缆都不止三条。



多年后,Terry Oyama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感叹道:


尽管史蒂夫没有画出任何线条,但他的想法和灵感使设计成为现在的样子。说实话,在史蒂夫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计算机的“友好”意味着什么。


将美学延伸到外设上


“最小化”的设计目标同样延续到键盘上,型号为M0110的Macintosh键盘如今已经是桌面便携键盘中的经典:


M0110


和主机使用了同款倒角的键盘上,苹果LOGO被置于键盘的左下角,仅保留必要按键的配列设计,赋予这款键盘以极致的简约感,多年后,和田英一和PFU基于M0110的配列结构发布了著名的HHKB(Happy Hacking Keyboard)键盘,如今它已经被视为最适合编程的专业键盘:



而鼠标的设计同样极具标志性:



单键按钮让它的交互是如此的清晰而直觉——起码在世界尚未被双击和右键菜单这种“经验”所驯服之前,这种直觉化的单键设计是非常合乎当时逻辑的。


创造者理应拥有姓名


完成设计,投入生产,乔布斯让Macintosh的参与者都在这台电脑的专利申请书上留下名字,其中你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名字,包括左下角的Jef Raskin,Terry Oyama和Jerry Manock的签名在左上角,乔布斯习惯于将自己名字首字母小写,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他的名字在中间一列的第四行。



每一个参与Macintosh的工业设计的设计者,在这份1982年的专利设计书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发布:Macintosh@1984


1983年10月,Macintosh正式发布。无法亲历的我们如今只能通过这个视频来感受一下当时的境况:



这场发布会就是产品的一部分,乔布斯用精心的策划,在短短的五分钟里,让人们深刻地记住了它。竞争对手IBM的路线错误和Macintosh的独特定位构成对比,惊艳的可视化效果和丰富的应用程序,每一帧画面都紧紧拉扯住80年代用户的双眸,实实在在吊住了所有人的胃口。


演示Macintosh的时候,用的是最简单的场景展示,从包里拿出电脑,熟练地组装,插入软盘,潇洒走开,现场响起《烈火战车》的背景音乐,让Macintosh展示它的图形界面,一切都运行得完美无缺,一切都不言自明。


最后,依然是Macintosh为自己发声:“你好,我是Macintosh,从包里面出来的感觉真好。”现场氛围抵达高潮,全场起立,尖叫声淹没了Macintosh最后一段奇异的独白,而这句话是作品对作者的回应:


显然,我能说话。但是现在,我想要坐下来聆听。接下来,让我非常自豪地请出一个人,他就如同我的父亲一样——史蒂夫·乔布斯。



而在次年1月超级碗上的插播广告《1984》则是另外一个经典——在一个仅有黑白灰的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世界里,唯一一个彩色的女运动员,用铁锤狠狠砸向黑暗的旧秩序,白背心上是Macintosh的标识。


曾经,乔布斯仅仅只是在内部演讲时用“It's better to be a Pirate than join the Navy”(宁做海盗不做海军)来表达他对抗传统的决心,而《1984》的广告则在全世界的注视之下,以反叛者的姿态,站在了巨头们的对面,团结起科技大潮下的普通人、不敢甘心反叛者,以及不被看到的少数派们。


相比于具体的功能展示所带来的吸引力,这个名为《1984》的广告则更像是情绪上的互文,精神层面上的感召。


显然,在乔布斯眼里,Macintosh就像他的孩子一样重要,像旗帜一样鲜明。


尾声:一落千丈,依然一鸣惊人



Macintosh当然也为创新付出了代价。


乔布斯启用优雅的像素字体,是过往字符的二三十倍,占有大量空间,导致内存不足,运行缓慢。没有内置硬盘,想要复制数据,只能靠来回装卸软盘。乔布斯不喜欢噪音,取消了风扇,没有风扇散热造成了很多组件故障,“米色烤面包机”的绰号,成了阻碍销售的流行语。真正堪用的Macintosh 512K错过了最好的上市时机,销售宣传Macintosh的一系列问题,也为乔布斯的出走,埋下了伏笔。


但在今天的视角下,它是时代的符号,始终一鸣惊人。Macintosh以其大胆简洁的外观设计,友好的图形界面,加速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为便携的个人电脑设立了标杆。今天,我所用的依然是一个没有风扇的苹果电脑,内置M1芯片的MacBook Air,不同的是,它从性能到功能上都游刃有余。我们依然能在每一台Mac电脑上,感受着他们所留下的设计遗产。


即使是当时的亲历者,恐怕只有包含乔布斯在内的寥寥数人,有机会一窥Macintosh从构思、不断返工、反复打磨到最终生产发布的全部过程。如今你我大概也仅仅只能通过不同视角下记录的只言片语,拼凑还原出大概的过程。


优秀的设计和难忘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Macintosh背后每一次思考和修正都值得被了解,每一个创造者的名字都理应被铭记,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确实改变了世界。


原文链接:https://sspai.com/post/7331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少数派 (ID:sspaime),作者:阿斯巴盐,责编:张奕源Nick,插图来自:Macintosh 128K的宣传手册和使用手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