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降噪NoNoise(ID:forjingyijing),作者:孙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降噪NoNoise(ID:forjingyijing),作者:孙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按照近两年惯例,盒马CEO侯毅会在每年1月初发出新年内部信,既是为过去一年做定调总结,也会明确新一年的经营目标及具体举措。
不过今年情况有点特殊,外部迄今还没有见到这封“定调”信的出现。
自从2023年10月宣布全面折扣化并暂停盒马X会员的开通及续费以来,作为零售商的盒马,面目模糊起来。有媒体甚至猜测,代表盒马在仓储式会员店业态探索的“盒马X会员店”,有可能成为新的弃子。
但这一判断被业内人士否定。“盒马不会放弃这个赛道”,一名同时与多家仓储式会员店合作的供应商告诉“降噪NoNoise”,该业态的增长性被业内坚定看好,而盒马X会员店最近也在寻求跟更多进口供应商对接。
如果说本土零售商有可能跑通这个模式,他认为盒马的成功概率最大,因为其在团队战斗力、商品力以及顾客信任度上都更为出众。
不过当盒马采销找来聊合作时,他还是婉拒了,主要担心盒马当前的内部混乱,“不敢做”。
“这个弯转得有点大,能够转回来当然很好……”有前盒马人士也向我们感叹,盒马灵活是灵活,但有些动作太快了,容易走形。
一家公司业务变快太快,既可以看作开放心态下的不断进化,也可以理解为缺乏定力的注脚。比如盒马,距离2023年一季度的全面盈利仅半年时间,转眼就要十万火急地打一场“生死之战”。
在重新获取用户和供应商的信任之前,侯毅可能还要回答两个问题:盒马到底要服务谁?他的信仰及核心价值是什么?
毕竟,创始人的认知,决定了企业的转弯频次。
一、盒马与折扣化的几次错过
侯毅的前老板刘强东说过,零售业的秘密都在沃尔玛的货架上。
盒马自2023年10月启动的“折扣化”变革,正是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Costco早就趟过的路,现在这两家活得都还不错,分列美国第一和第三零售商。
如果从“使命”角度来看企业的核心价值,针对大众消费的沃尔玛和瞄准中高端市场的Costco强调的都是一个极致省钱。沃尔玛说要“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Costco则要“为会员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在想方设法怎么多赚钱以及想法设法让顾客怎么省钱之间,选择后者的零售商都笑到了最后。电商平台拼多多同样受益于此。
但2022年的盒马显然还没有参悟零售业的“秘密”,或者说看到还没法做到。侯毅当时为盒马确定的使命是“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反映到商品服务上,为了让消费者可以“手剥”而不是“刀切”芒果,盒马从产地采摘成熟芒果,尽管这意味着更大的损耗。盒马立住了“价值”的标签,但在“价格”上偏贵。
在消费升级时代,盒马跛了一只脚并无大碍,因为时代就是那部正在上升的电梯。站在电梯里,跛不跛脚,无人觉察。一众新消费品牌大概会感同身受。
彼时在侯毅眼中,新零售和传统零售的区别在于“新零售更提倡健康消费,享受最好的商品、最好的服务”,所以99元一只的波士顿龙虾成了盒马鲜生店内爆款,线上订单3公里内30分送达、258元/年的黄金会员每月还有31次线上免运费权益……
徘徊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的传统零售商老板们接踵而至,挤进盒马门店参观学习。他们发现,有些能学,比如餐饮场景、活海鲜;有些也是真学不来,比如不计成本的会员权益投入、走马灯似的新业态试验。
毕竟阿里新零售的桥头堡只有一座。
通过互联网擅长的以场景为核心、以数字化提升效率,佐之爆品营销,盒马鲜生已经在人气上验证了该业态的先进性,只剩最后一个自证指标——持续盈利的能力。这是零售企业冲击IPO的底气来源。
只是这时,时代的电梯哐当掉到一楼。
心高气傲如侯毅,也只能带领盒马快速回归零售的本质,争夺低价心智。2023年10月,盒马宣布线下门店5000多款商品价格下调20%;供应商则被要求直接降价,否则品牌下架。盒马要携折扣化的盒马鲜生+X会员店与Costco、山姆全面对撞。
“做零售业需要有超前的商业嗅觉,看到不行确实需要马上掉头。”这是侯毅的行动法则之一。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新零售,本质还是差异化的商品力,而差异化本身是由价格和价值共同来丈量的。越是下行周期,价格和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在顾客心中的权重就越高,这也是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优衣库股价能逆势上涨63%,沃尔玛全球新增门店数百家的底层逻辑。
从过往言论来看,侯毅其实很早就看到商品价格力的问题,却也数次与“折扣化”经营模式错过。
在2018年盒马首届新零供关系大会上,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的商品价格为什么会这么高?供应商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他看到零供关系的失衡——国内商超一直以供应商为主导,零售商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买手体系,只能做一个收租者,而不是经营者,所以采购效率不高。
盒马的第一步变革,与其说是品类创新——引入餐饮和大海鲜,不如说是重构零供关系——构建自己的买手体系、去KA化,这是做“好商品”的核心;对供应商则不收进场费,就像Costco那样。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
第二步则是发力自有品牌,打通一条条垂直供应链。这样既能降低商品成本,又可以提高零售商毛利。这一点也像Costco。在2021财年,Costco自有品牌Kirkland营收590亿美元,在公司总收入占比达到了31%。而按照侯毅2018年的设想,盒马要用三年时间实现自有品牌占比50%。
这两步,如果每一步都能扎实打好基础、如期兑现,盒马今日可以腾挪的空间大概要大得多。
现实是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效率,更别提还有疫情这种黑天鹅。目前,包括生鲜、标品、3R食品的盒马自有品牌销售占比为35%,距离侯毅的既定目标至少还有30%的路要走。
当然,这一表现比中国超市百强企业平均4.3%的销售占比已经高出太多。
至于买手体系的建立,那才是真正的“移山”工程。侯毅曾在2021年坦承,三年下来,发现很难去改变。一方面是采购不坚决,采购费不愿意放弃;另一方面是很多人不愿意改变现状。
反映到竞争环节,在2020年进入仓储制会员店赛道后,盒马做了一年下来,发现越做越难,“要形成每个单品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我们有相对好一些的采购体系,但是我们做得还不够。”换言之,追赶Costco、山姆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原本盒马计划两年内开出50家X会员店,GMV要超过现有的盒马鲜生。但截至2023年底,X会员店只开出10家,远低于山姆会员店同期新增门店数。
一名盒马供应商认为,盒马买手的商品研发能力还有待提升,“好的买手对于品控和产品嗅觉都有要求,对一个产品能不能爆要心里有数。”
零售专家王国平也认为,盒马目前的采购体系尚不足以支撑全面对标Costco和山姆,毕竟这两家的全球采购体系、供应链已经打磨了40年。而在他印象中,山姆唯一公开提到的国内对手是大润发,后者有制造端的团队基因,对工厂环节很熟悉,早年曾把市价3000多元的电动车,做到卖场零售价999元。当年海南一家大润发店的年销售额曾达到10个亿,以至于业内流传过“大润发周边寸草不生”的说法。
而盒马创立不到8年,尽管其已在生鲜、食品供应链方面表露出显著优势,但要全品类对标国际巨头,在采购体系、垂直供应链上还要做更多从0到1的拓展,形成自己的特色。
做硬折扣需要耐心,但时代没有给变革者留出更多缓冲空间。从盒马暂缓IPO到决然颠覆既往的商业模式,想必侯毅早已感受到了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扑面而来的压力。
其实盒马在2022年已经看到折扣化经营的前景,只不过从战略上选择了分散押注。在2022年盒马新零供大会上,侯毅提出以X会员店和盒马鲜生向上走,主要用价值创新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用盒马奥莱向下走,用价格创新满足更广泛的大众需求。奥莱业态上升为盒马“三驾马车”之一。
有业内人士称,盒马奥莱的商业模型数据反馈很好,十几万的日销售额快赶上一家普通大卖场,“说明折扣化是消费者欢迎的,事实上各省大商超都在试水。”
被盒马忽视的是中产阶级的变化。从国际零售巨头的发展历程来看,折扣化并不只是部分群体的需求,中产受到环境挤压时,也会发现拼多多真香。
盒马的错过和挑战,归其一点,还在于对零售本质的认知。
二、比输出“一万亿”梦想更紧迫的事
在宣布全面折扣化、暂停会员体系后,侯毅有必要回答一个问题——盒马的信仰是什么?
听起来有点形而上,但鉴于盒马总在变化,其需要对顾客、合作伙伴输出恒定的价值观,以获取长久的信任。
比如有供应商在跟我们交流时提到,中国零售商需要长期主义,尤其是在仓储会员制赛道。而这也是盒马当前的三驾马车之一。另一名与盒马有过合作的供应商则强调,“零售业不是一票干起来的,不脚踏实地不行。”
能感受出,许多人对盒马的耐心和定力缺乏信心。
当然这取决于如何侯毅界定盒马。新零售的光环早已暗淡无光,实体零售的标签对于资本市场似乎又不够性感。
尽管侯毅在很多场合说过要回归零售的本质,但他本人对于盒马的界定似乎有些摇摆——2023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强调盒马是新电商,不是实体店;当年10月启动“折扣化”变革后,他说未来的低价一定在实体门店,而不是在电商。
如果盒马自认为是一家电商平台或者说互联网公司,那流量和规模便是训练这个“信仰模型”的算法。过往的激进开店、不计成本的会员权益补贴以及2023年提出的全品类、全业态、全渠道的三全战略也就有了合理依据。
截至2023年9月,盒马生鲜门店数量已经突破350家;预计2024年,盒马开店速度将继续狂飙。在业态上,对标精品超市的盒马黑标店的出现,基本补齐全客群营销的最后一块拼图。
如果是零售商,虽然冲击规模同样重要——它代表了渠道对KA和垂直供应链的话语权以及更低的商品生产成本,但更核心的是顾客信任,亦即品牌力。这需要耐心和专注。
相比资本市场喜闻乐见的未来十年“一万亿销售、服务十亿消费者”这种宏大而抽象、规模导向的愿景目标,顾客可能更想知道,为什么选择盒马?以及盒马是否值得长久信任,甚至每件商品都可以闭眼入?
在当下,这或许是一个比输出“一万亿”梦想更加紧迫的议题。毕竟现在永辉、沃尔玛、大润发等连锁商超都在围绕“天天平价”“天天低价”“质价比”做营销,争夺顾客心智;变革方向也大差不差,比如门店空间改造升级优化线下体验、精简品类和SKU、增加定制商品占比以提高差异化、做自有品牌拓展垂直供应链……
▲图源:线下实拍
尤其在定位中产及年轻人的盒马鲜生业态暂停付费会员模式、想要通过线下低价捕获更广泛的消费人群后,盒马的标签其实已经开始模糊化。
如果说Costco、山姆满足了会员对于中产生活方式的身份认同,Ole'一类的精品超市瞄准高端消费者,那现在的盒马呢?其独特之处在哪里?客群的变化会否带来商品创新的变化?多业态门店之间是否会互相分散流量?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和年轻人又有多少时间、能以多高的频次逛线下门店?如何确保品控稳定……这些都还有待观察。
从顾客视角来看,盒马还需要一个更清晰的标签。既要又要,反而容易造成特色不足。
在走出第一步——启动商品层面的全线折扣以后,盒马或许可以摸着西班牙连锁超市Mercadona的变革经验过河,夯实信任基础。
自1993年开始致力于“全面质量”战略以后,Mercadona第一步是推出“天天低价”,并因此承担了6个月的严重亏损。此后,该公司相继推出产品保质期原则 、店内便利原则、品类管理、内部供应商概念等等细化战略,并将自己定位为“顾客完成整个购买过程所需的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Mercadona的管理者们不再谈论市场份额,而是以家庭消费潜力为信任指标,目标是在自己经销的三个品类中占据 100%的家庭开支份额。在这个过程中,商品“质量”的概念开始向食品安全演变,比如杜绝不恰当添加成分。
侯毅在启动全面折扣战略之前,曾到欧洲考察零售商变革,相信对Mercadona的变革路径一定不会陌生。可持续发展的零售折扣化变革背后,需要良性的零供关系以及顾客优先的信任感建立。
当下有利于盒马变革的一面在于供给端产能过剩。有供应链人士告诉我们,工厂端一般做到20%的毛利才能保证运转,但这两年产能过剩、内卷加剧,“按盒马的体量,当它要求降价,总会有工厂愿意合作。只要有10%的毛利,就会有人接单。”
挑战在于如何激发供应商投入资源,跟着盒马联合做商品创新。创新一直是盒马的生命线,但如果捋不顺零供关系,供应商是否还愿意投入到风险更大的创新之中?
去年一次受访时侯毅曾说,一个时代要做一个时代的事情,一个时代诞生一个时代的产物。当一个时代板块俯冲向另一个时代板块,盒马纵身一跃,选择了顺应势能传导的方向。
这条路更难。当然如果走通了,只要消费者认可盒马的差异化能力,其一定会走得更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降噪NoNoise(ID:forjingyijing),作者:孙静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