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貂某人,原文标题:《年轻人专门去3.5分餐厅吃饭,结果:》,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貂某人,原文标题:《年轻人专门去3.5分餐厅吃饭,结果:》,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又到年底,当各路商家还在绞尽脑汁在各个平台给刷评分,准备迎接新一波的消费时,年轻人却不买单了,转头开始探索起“低分生活”。
消费前先打开手机看评价,已经成了我们被互联网驯化出来的肌肉记忆。即便是简单的一餐也得“分”比三家,分数越高,越能刺激我们味蕾的唾液分泌——4.8可以浅尝,4.9哪怕排队3小时肯定也值得一试,但低于4.0,这顿饭没等吃就已经咽不下去了。
不想在吃喝玩乐上试错,是年轻人把手机打分推荐平台当作“生活圣经”的原动力。
于是,一部分人开始主打叛逆,在经过多年无数算法的加持下编织出来的赛博地图中,扛起了反向寻宝的大旗,做最美逆行者——在低分攻略中寻宝。
“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外卖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频繁登上热搜;反向打卡低分冷门目的地,也成功捞出了很多性价比超高的小众景点;甚至有人叫了上门的低分按摩大姐,聊了一下,不屈从于规则的大姐金句频出:“现在正经生意不好做,我靠手艺吃饭,顾客却给我的颜值打分。”
起初是一场赤裸裸的叛逆,后来发现是互联网打分体系背后的门道。几次体验下来,反向打卡低分的操作竟然触碰到了大数据壁垒,挖掘出来一些沧海遗珠。
一、一身反骨的年轻人,反向吃饭
“不要让高分成为你探索美食路上的绊脚石”,是最近的互联网语境下年轻人外出觅食的slogan。而被高分餐厅伤透了心是催生这场吃饭运动的直接动因。
无数次对评分的笃信,换来的却是用消费买教训。“所谓的网红餐厅再经过几轮排队打卡之后,发现光临的也只有网红本人。”
刚来北京工作的Nam,仍在试图理解这种愤怒。“工作日忙得每天711,周末好不容易跟crush出去吃顿饭,在合生汇里的高分网红韩国料理店排队2小时,吃的却是糊弄锅,你无法辨别这是剩菜乱炖,还是泔水回收。”
外卖平台更是重灾区。有的网红店评分4.9,一个月销量还能3000+,不是预制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厨师胳膊抡出火星子也炒不出这些菜啊!”
历经了种种诈骗级高分店后,北漂5年的aki已经不想在吃上费心了:“上班难道还不够累吗,如果排队2小时网红餐厅都是这个德行,我宁愿每一顿都吃金拱门。”
一些真实低分攻略干货
多数人频繁踩雷的阶段都是作为特种兵外出旅游时。毕竟一天八个景点的高强度city walk行程下,想坐在地道的本地饭店中chill地品尝一顿特色美食,是每一名外地特种兵的夙愿。
但往往想得很丰满,高分餐厅很拉胯。
旅游达人Dylan在旺季的云南就体验了一次“洱海高价海景网红店诈骗之旅。”
“选了当地观景位置最好的网红泰国菜打卡,本来就有点缺氧,吃完之后差点背过气去。”
被伤透了心,只想吃一顿好饭的00后和整顿职场一样,在饭桌上也吹起了新时代的号角——不再接受打分平台的画饼。
“像4.9、5.0这么完美的餐厅和外卖,就像老板答应给你的年终奖一样,在这个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与其被真假难辨的博主探店、高分评价忽悠,还不如走进一家本来就分数不高却有点眼缘的餐厅和外卖,尝一尝。
如果被高分骗到怀疑人生是这场打卡3.5分餐厅、外卖运动的原动力,那么不想被软件绑架是这场运动的反叛内核。
“这家评分低,就吃这家。”“我倒要看看有多难吃。”
看似无理取闹,实则是佛系且理性的降低预期,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自我认知的完善。
图源:@青岛阿伯茨
我的同事小王早就佛了,“不好吃也就是一顿饭而已,踩雷就踩雷了,有啥关系。”
就连矬子里拔大个,一个手指头能数过来的总是被网络调侃称“美食荒漠”的杭州,高分饭店效应也开始失灵,低分苍蝇馆子却给杭州来了一次美食舆论上的正名。
在朝晖路的和平小区楼下,有一家开了近十年的台州小吃店麦子食府,主卖一些像麦饼、食饼筒、姜汁炖蛋这类的传统台州美食,打开点评软件一看,整体评分只有3分多。
但却是一些杭漂台州人的“白月光”,不仅生意很好,人情味也很足,都是老客。
“刚来杭州很陌生,所以靠着点评软件摸索过,后面踩雷多了就不想用软件了”租住在对面小区的小王说,“像这家店,根本就没在我的APP推荐页面上,我就想好吃的都难吃成这样,难吃的能难吃成啥样?没想到,挺反差的。”
3.5分餐厅的流量爆炸,也代表着反精致的“苍蝇馆浪潮”的崛起。
这类评分系统里的低分餐厅,往往都是开了多年的老店,并且总有一个对评分没那么在乎的老板或者老板娘。这些装潢差、环境差甚至服务也并不细心的餐饮店,正在因为好口味被重新发现。这是一种“餐饮本质的回归”。
“3.5分能开十几年,味道能差哪去?”
而高分餐厅靠花活引流,大部分成本放在了装潢、包装等其他吃不到嘴的成本中。
“不知道的以为是声光电美术馆,结果是家重庆火锅。”
就是这样一帮主打叛逆心态,抱着踩雷的预期反向拔草低分餐厅的年轻人,得到的结果却超出了预期,反而发现了美食新大陆。
正所谓美食届的那句真理:相信评分,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头——不相信别人,还能不相信《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的话吗?
二、年轻人向往的“低分生活”
不仅仅是味蕾上的解放,“3.5分理论”如今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毕竟只要跟人相关的种种,都已经被框在了打分的系统当中。
反向买衣服
反向旅游也是这种低分生活方式的全新解决方案。
“上下班地铁人挤人,坐电梯人挤人,去食堂人挤人,好容易放个假还是人挤人,那我不白放假了。”
所以看破了后移情时代旅游本质的年轻人,在哈尔滨登上流量高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年度小众旅行目的地list》划掉。
“反正都是出去玩,去哪玩不是玩,别人去爆火的北境之都哈尔滨,搓澡都得拎着行李箱排队。不是说哈尔滨不好,而是人太多了,咱就去查干湖看看捕鱼,吃吃铁锅炖、全鱼宴也很好。”
一趟假期下来,别人忙着吐槽复盘和回血,只有你抿着满意的嘴角坐在办公桌前,密谋下一次出行。
而流量爆火的景区、城市,又何尝不是一场互联网打分的游戏?
职场也是我们绕不开的打分场景。与曾经内卷到失去弹力的紧张氛围相比,如今同事们在绩效互评考核上,也追求低分。
媒体人娜娜说:“我真的不希望同事们给我打太高的分,这在我看来是一次被绑架的人情纠纷。我只想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摸好自己的鱼。”
如今的行业环境,也很少有人因为高分涨薪。“只要不会因此开除我,就让我做一个工位上的小透明。”
甚至在线上服务行业上,反向选择低分从业者也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近几年上门按摩、上门美甲成为趋势,评分的内卷随之而来。由于线下生意不景气,有着多年经验的按摩推拿老师傅被迫走到互联网前,往往评分低于平均水平,甚至无法登上推荐主页。
相反,很多颇有颜值的年轻人连基础的按摩常识都没有却高分好评拉满——固然和年轻顾客打交道的能力更重要,但按摩的本质终究是放松。如果你是被工作蹂躏的天选打工人,在一天的奔波后被某个低分老师傅按上一次,也许会在彼此的沉默里重新爱上生活。
三、失灵的打分体系,让我们回归生活本身
之所以低分生活成为了年轻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因为商家玩儿的都是互联网、是算法。
经常出差的同事Chico说:“每次到一个地方我都先手机逛一遍,浏览了某APP一大圈,好评里的内容有的比我们编辑文笔都好,甚至网友能把食物拍得像偶像练习生一样完美。”
照片仅供参考不只是超市货架上的零食,还出现在打分平台的好评列表里。而所谓的5分好评都是用进价一块五的草莓大福或者一听无糖可乐换的。
“慎重看待网上的好评,可能是送冰淇淋刷的,而那个冰淇淋也不好吃。”
在评分为王的时代,商家开始驯化网上的公共打分体制。甚至如今的服务员也是多技能工种,“代写百字好评”是培训,也是业绩。甚至跟新媒体编辑的KPI一样,“周一到周四3—5条,周五到周日要10条,要有金句。”
商场连锁网红店的领班小k说,“你只要手机交给服务员,三分钟搞定百字带图好评。”
外卖返现好评也是常规操作甚至有的店家为了评分,更隐晦的操作则是找廉价的大学生付费刷单。更与时俱进的工种“差评消除师”应运而生。
可怜的年轻人会诚心发问:现在吃顿饭、旅个游要这么难吗?
而这场打分的数字游戏也在年轻人如今叛逆的反向追求低分生活运动中逐渐开始瓦解失效。
卸载打分APP一年多的二美最近又重新下载回来,进入到这场低分打卡的游戏中。“反攻略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更有效率的攻略。”
年轻人看似横冲直撞的行为不是摆烂也不是叛逆,更不是自暴自弃。所谓低分生活的本质其实是多样选择 。
消费方式本来就多种多样,本就不应该被别人的点赞和平台信息流所限定。有人飞机直达哈尔滨和拉萨,也有人选择坐公交从上海坐公交到漠河。
四、ENDING
黑镜第一季的第三季《打分系统》早就预判了这场运动社交评分系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它让人们变得虚伪和不真实,追求的不是真正的情感和人性,而是虚幻的数字。
影片通过这一悲剧性的故事提醒我们,科技可以给人们带来便利,但不能代替人性和真正的情感。
不能替代的还有我们自己的亲身感受。
而这一场反套路的低分运动下被总结出来的《3.5定律》,可能在最近的某一天,就会流上网络,成了另一些人奉为的圭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貂某人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