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2023各省GDP:广东晋级、川豫易位、中部失速
2024-01-30 09:47

数读2023各省GDP:广东晋级、川豫易位、中部失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原文标题:《数读2023之省级篇:广东晋级、川豫易位、中部失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分析了2023年各省的GDP数据,指出广东晋级为全国首个13万亿地方经济体,四川名义增速突破6%,中部省份经济增速未达预期。

• 💪 广东成为全国首个13万亿地方经济体,连续35年蝉联全国第一省

• 📈 四川名义增速高于实际增速,突破百分之六,远高于全国水平

• ⚠️ 中部省份经济增速未达预期,湖南、江西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线

一、多数省份名义增速高于实际增速


最近,各省陆续公布了2023年的经济“成绩单”。总体来看,过去一年经济复苏态势一般。这点从近一半省份的实际增速都没有达到5.2%的全国平均线便可看出。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或许也表明如今的统计数据真实性正在上升。


过去,地方GDP数据由于是各省自己统计,出于政绩需要,各地往往倾向于多报产值(当然也有个别反例,比如浙江、福建),结果就是各省GDP总和往往超出全国数值好几万亿。以至于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后,许多省份GDP数据出现程度不一的缩水。比如山东就挤掉了近万亿水分。


不过自从2020年各地GDP改由国家统计局统一进行核算后,数据注水情况开始缓解。最近国家统计局更是放出狠话,“统计造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省参差不一的年度数据。


这组数据是否真实?恰好从今年1月1日起,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已正式启动,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将有权威报告加以验证。


除了各省增速不再像过往那样齐刷刷统一高于全国数值外,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包括全国数据在内,大部分省份的名义增速都低于官方公布的实际增速。


所谓GDP的实际增速,是指在剔除掉价格变动因素后的增速,而名义增速则不考虑价格变化,直接拿今年的GDP与去年的GDP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因为存在通胀,即今年的物价高于去年,所以名义增速往往大于实际增速。过去几十年,我国都是这样。但如今,越来越多地方的名义增速开始低于实际增速,这种信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海南、西藏等省区,就是名义增速高于实际增速。不过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还得属广东和四川。尤其是四川,不仅名义增速(6.22%)高于实际增速(6%),而且双双突破百分之六,远高于全国水平,在前十大省份中更是独此一家。


事实上,2023年广东、四川经济总量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广东晋级为全国首个13万亿地方经济体(135673.16亿),不仅连续35年蝉联全国第一省,而且也超过了韩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经济体。而四川也成功站上6万亿台阶,达到60132.9亿。另外,山东超过9万亿,浙江超过8万亿,湖南超过5万亿,辽宁、重庆、云南则超过3万亿。


省域竞赛依然激烈。


二、苏粤鲁万亿城市数量你追我赶


省域竞赛的最热话题,一直是粤苏之间的第一省之争。目前来看,竞争的范围有变大趋势。


广东方面,与全省GDP总量升级同步,作为省会的广州也在2023年成功跻身3万亿城市之列。广东因此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3万亿城市的省份。


不过万亿城市方面,随着常州GDP成功破万亿,江苏以5个万亿城市的数量反超广东的4个,位居全国第一。而且从候补城市看,江苏的徐州GDP约9千亿,并且明确提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后面还有7千亿级的扬州、盐城,6千亿级的泰州等一堆经济强市。而广东排名第五的惠州目前GDP还不到6千亿,所以未来,江苏的万亿城市数量将进一步拉开与广东的差距。


标兵已远,追兵渐近。


同样新收获万亿城市的省份还有山东,至此山东已经拥有青岛、济南、烟台三座万亿城市,数量超过了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


不仅如此,随着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积极成果,比如2023年全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超过57%,山东经济的实际增速在头部省份中也保持前列,与浙江、四川一道站上6%,比广东足足高了1.2个百分点。在整个北方,仅次于内蒙古(7.3%)、宁夏(6.6%)和甘肃(6.4%)


同时,在外贸方面山东也表现抢眼。去年全省进出口总值达到3.26万亿,进口、出口增速分别为1.1%、2.7%,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作为全省港口龙头的青岛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继2022年超越广州港后,去年又成功超过深圳港,跻身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三名,全球第四名。


考虑到山东第四城潍坊,2023年GDP或将突破8千亿,第五城临沂也领先惠州,未来,山东万亿城市数量说不定也能反超广东。


三、四川反超河南,第五省易主


北方对南方的反超还发生在辽宁(30209.4亿)和重庆(30145.79亿)之间。


事实上,重庆不仅省级层面被辽宁反超,市级层面也遭遇广州(30335.73亿)的再次反超。而这已经是2017年以来渝穗排名的第四次反转了。


2016年,广州GDP被深圳超越,至此跌落为第四城;紧接着第二年,广州又被重庆赶上。不过和深圳赶超后的一骑绝尘不同,重庆的领先只维持了两年,2019年又被广州扳了回来。直到2022年,趁着广州经济受到疫情严重拖累,重庆再次实现反超。只是这次反超持续的时间更短,仅仅一年,第四城又一次易主。


客观来讲,今年重庆的表现其实不错,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实现历史性突破,所以直到前三季度还保持着6.76%的名义增速。不料全年数据一出,名义增速直接掉到3.49%,1016.76亿的年度增量甚至还不及前三季度的数据(1408.82亿)


难道重庆第四季度经济负增长?当然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只可能是上年数据被下调了,导致基数减小。而这不只重庆一地遇到的问题。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全国GDP的终核数据,比2023年初发布的初核数据减少了5483亿元。


不过就重庆而言,相比终核数据的下调,更为严峻的还是人口数据的下降。


2023年重庆全市常住人口3191.43万,较上年减少了21.91万,时隔十八年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其中自然人口(死亡人口与出生人口之差)减少了10.62万,意味着人口净流出了11.29万。


重庆人口下滑其实早有迹象。从2021年起,伴随全国人口增长断崖式下降至48万,重庆人口增量也开始大幅下滑。2021年增长了3.5万,2022年只有0.91万,直至此次的负增长。它意味着,四大直辖市将全部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之前我曾说过,像重庆、天津这样的二流直辖市,经济腹地、发展上限还不及一流大省的省会,比如成都。事实也印证了我的这个观点。跟重庆在省、市层面排名双双被反超相反的是,成都所在的四川省却在2023年实现了历史性的晋级,GDP成功反超北方第二省河南(59132.39亿)后者自1997年起,维持了26年的中国第五省、中西部第一省位置由此易主。


和重庆一样,河南此番名次的下降也与2022年终核数据的下调有关。根据2023年初的初核数据,2022年河南GDP为61345.05亿元,比2023年的四川GDP都还领先1千多亿。结果近期发布的终核数据却直接下调至58220.13亿元,减少了足足有3000多亿。其中周口一市的工业营收收入甚至被下调了71.28%!


四、中部省份集体未完成年初目标


同样受终核数据影响较大的省份,还有湖南和江西。


其中,湖南虽然总量上去年迈上5万亿台阶,但全年增量(1342.48亿)却还不及前三季度的数值(1620.74亿)。不过好在湖南及时公布了上年GDP的终核数据,整整下调了1111.73亿,这才解开了上述数据谜团背后的真相。


而江西,此前曾有自媒体称,其全年GDP增量仅125亿,全国垫底。这其实是拿2022年初核数据(32074.7亿)和2023年初核数据(32200.1亿)在比较。而根据最近公布的终核数据,2022年江西GDP为31213.8亿,较初核数据下调了860.9亿。在此“新”的基础上,2023年江西名义增速仍有3.16%。


行文至此,大家发现了没有,无论是河南、湖南还是江西,2022年GDP数据大幅下调的省份,几乎都在中部。而上调的省份要么位于东部,如浙江(+345.24亿)、山东(+142亿)、海南(+71.42亿),要么位于西部,如内蒙古(+230亿)、宁夏(+35.05亿)、青海(+13.19亿)


不只是前年数据大幅下调,去年经济增速超过5.2%全国平均线的省份中,东部6个,西部6个,而中部仅湖北、安徽两省过线。即便是这两省(当然也包含其他四省),全都没能完成2023年初定下的预期增长目标。


受此影响,这些年一直作为中部明星省份的安徽,GDP也被上海反超。上海因此得以排名重回前十。


和重庆、广州一样,安徽与上海这些年在排名上也反复拉锯。早在2021年第三季度,安徽GDP就曾首次超过上海,但上海在第四季度力挽狂澜,保级成功。2022年安徽继续猛冲,这才正式超过上海,跻身前十。不过那一年情况特殊,受疫情静态管理影响,上海经济增速直接掉到负的0.2%。而去年,靠着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创新型、服务型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持续发力,特别是制造业的招商引资成绩斐然,上海又重新杀了回来。


不过,安徽的崛起也是有目共睹的。自从加盟长三角大家庭之后,安徽成为江浙沪转移制造业的主要承载地,而省会合肥无疑是最大受益者。虽然安徽的全国排名处在第10、11的位置,但合肥已经赶超“西北五省联合省会”西安,与第三大省山东省会济南在争夺前20强城市的入场券了。甚至在很多领域,都对南京的“徽京”地位造成了冲击。


接下来,随着各市数据的陆续公布,我们或将看到更多区域变化和城市易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土哥涅夫(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